-
1 # petrichor影片製作
-
2 # 魔法柳葉7g1
任何人如果去追求價值的根源,其最終都將變成虛無主義者,因為價值是人定義出來的,本身只是一個虛無的概念,所以是沒有根源的。正因如此,我們平時一般都只關注相對的意義,也就是一個人對於他的父母朋友來說是有意義的,對於整個人類的、地球的、宇宙的歷史來說卻是無意義的。
一件東西對於它的使用者來說是有意義的,但對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終極存在卻是無意義的。
-
3 # 使用者8809980372781
虛無主義問題是現時代的主要文化症候。積極應對和克服虛無主義是當前哲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其目的是推進精神文化的健康走向。虛無主義的出現根源於形而上學的本性、主客體對立思維方式以及工具理性的盛行。
馬克思和尼采、海德格爾等人在這一問題上有共同的問題域,卻不同的處理方式。後兩者均表現為文化保守主義,馬克思則透過變革形而上學,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激進批判,同時提出科學社會主義構想,為克服當下虛無主義狀況提供了積極豐富的思想資源。
現代性的進步強制、市場經濟、民主社會裹挾著人們積極投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創造出了豐富的現代性成果。但是總體而言,現代性的生活體驗仍然是虛無主義的。物化狀況下的人們始終無法獲得充足的幸福感:忙忙碌碌,惶惶不可終日,不知所終。日常生活中人們正在遭受著虛無主義的侵襲和折磨: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辛苦的勞作,得了片刻清閒,內心深處那個不安的靈魂便跳會出來要求“家園”的安頓。
心靈歸宿、精神家園正在迷失,日益被空虛、無聊、乏味、焦慮、無意義和無目的感所佔據,表現為萎靡和惶恐不安。“虛無主義”這個被尼采稱謂的“一切客人中這個最不祥的敵人”,已經“站在門前”[1]P483,“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重心,因此暫時束手無策”
虛無主義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思潮曾經侵襲了整個歐洲。施特勞斯將虛無主義理解為現代文明的毀滅[1],表明現代文明在道德價值層面逐漸陷入了“豬的城邦”。被稱作“惡魔詩人”的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中高聲吟詠:路邊的腐屍、孤島岸邊高懸的枯骨、美麗誘人卻有病的花朵。
作者用一種分裂的、殘缺的、冷峻的破壞之美,表達了一種憂鬱、痛苦和病態之意。1933年,一首管絃樂曲——《黑色的星期天》——轟動一時,被稱為“魔鬼的邀請書”,幾年間,因其自殺者據說有140多人,寓示了人類心靈的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尼采用“上帝死了”直接宣告了虛無主義的到來。“上帝死了”意味著信仰缺失了,一切生活的根據和前提被抽空了。
人變成了流浪兒,沒有了依託,失去了目的和方向,變得麻木不仁;或者沉陷於世俗生活,藉助於勤勉的工作,時刻的勞作,欲將生命的神聖性淹沒於匆忙的奔波,這反而加劇了精神的空虛和信仰的無著落。
歐洲虛無主義以發達的現代性為基礎。中國社會的現代性並不成熟,但虛無主義問題已然成為一個基本事實。這與西方現代性的殖民化和後現代的強勁侵襲有關。資本所到之處,“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係。”
-
4 # 石頭魚20830401
虛無主義人生觀即發現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無意義的,是虛無的。而人生也是沒有意義的。進而衍生向一切事物皆是無意義的。
虛無主義其實是一個人對自身意義乃至宇宙存在的意義產生疑問時,必然導致的結果。
虛無主義是人覺醒時必然經歷的。只有經歷的虛無主義,推翻了世界賦予你的普世價值觀,才能找到自身真正存在的意義。
回覆列表
虛無主義人生觀是唯心主義的變種或變稱,就是指的缺少客觀事物存在或客觀實際為基礎為根據的思維或邏輯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