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獨散人

    謝謝邀請。本人對遼國曆史不太清楚,因為遼國在歷史上未曾統治過我們這裡,所以對它不太瞭解也不太關心。北宋滅亡後我們這裡曾經淪陷為大金國的統治區,所以只略知些大金國的事情。據本地歷史記載,北宋滅亡後,自金熙宗皇統元年(1141年)開始,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對我們這裡統治長達94年。在這94年裡,女真人不斷學習、沿用漢人的傳統文化、典章制度和官制,興辦漢人學校,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大力發展社會經濟,任用優秀的漢人做官、掌管軍隊。

    女真人佔領中原後,由於所處環境不適宜遊牧生活,他們逐漸學會了農耕技術,畜牧養殖,從事農業生產,還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還學習漢人婚俗喪葬…習慣,不斷融入了漢人生活。除了服裝衣飾與漢人不同,基本上跟漢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政治地位上,女真人和社會上層漢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條件優越於普通漢人。

    在經濟地位上,女真人憑藉優越的政治地位大量兼併土地,成為新的封建地主,他們把兼併的大量土地租借給佃戶,收取租金,還擁有大量僱農為他們進行生產、生活服務。普通漢人只能做平民、僱農、佃戶、手工業者、個體商人,生活狀況跟歷代漢族統治者統治時期沒有多大區別,但生活負擔和壓力較北宋時期有所減輕。

    在金朝統治的初期和中期,金朝統治者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徭役很少,賦稅很輕,深得漢人擁護,相對於北宋,老百姓認為只是換了個朝代而已,並沒有感到亡國。對於中國老百姓而言,只要不滅中國傳統文化,讓老百姓生活過得稍微好點,誰坐天下都一樣。只是到了金朝後期,由於黃河水氾濫,蒙古軍隊和南宋軍隊發動滅金戰爭,合力夾擊金朝,金朝不得已增加了徭役,加大了賦稅徵收額度,再加上女真人多年兼併土地與漢人積累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才引起了漢人的反感和憎惡。所以當戰爭來臨之際,便出現了大量漢人遷徙和逃亡,導致金朝因財力兵力不足而滅亡。公元1234年(金哀宗天興3年),大金國終於被蒙古國消滅,金哀宗以身殉國自殺。

  • 2 # 深海的魚33

    遼國是一個成熟的大國,仰慕中華文化,宋朝詞人寫的新詞,往往會在遼國先流行起來,而且遼國的賦稅,大多來自燕雲十六州,遼國對漢人並沒有歧視,聖宗的母親蕭太后,情人韓德讓就是漢人,權利極大,而且遼聖宗一直很尊敬他,所以漢人對遼國是比較有歸屬感的,遼國是一個成熟的封建國家,和宋朝類似。金國就不一樣,金國建立的時候,還是奴隸制國家,相當野蠻殘忍,漢人地位也不高,就算滅了北宋,漢人地位也沒有什麼提高,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對金國的歸屬感就弱得多,後來南宋聯合蒙古滅金,北方漢人是樂見其成的,幫助蒙古人的也很多,所以元建立後,北方漢人的地位還是較高的。

  • 3 # 歷史學渣

    遼金統治下的“漢人”是一個不同於中原漢人的特殊群體。

    在金人和南宋人的語彙裡,“漢人”與“南人”有嚴格的區別。遼人和宋人則使用“漢兒”一詞專門指稱遼朝境內的漢人。金朝滅遼後因為佔有了淮河以北的北宋故地,故稱原遼朝境內的漢人為“漢人”,稱原北宋遺民為“南人”,所以,遼金時期的“漢人”與“南人”的分野是非常明確的。

    [燕雲十六州”位於今河北及山西北部,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大部。分別為:幽州(今北京市)、薊州(今天津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縣)、莫州(今河北任丘縣北)、涿州(今河北涿縣)、檀州(今北京密雲縣)、順州(今北京順義縣)、新州(今河北涿鹿縣)、媯州(今河北懷來縣東南)、儒州(今北京延慶縣)、武州(今河北宣化縣)、蔚州(今河北蔚縣)、雲州(為舊時雲中郡,今山西大同市)、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朔州(今山西朔縣)]

    遼金對境內漢人的治理政策

    遼代對境內漢人採取“因俗而治”的治國方略。兼制中國,官分南、北。國制治契丹,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

    遼代“因俗而治”,根據契漢兩族的不同習俗特點和發展水平制定出不同的統治方式。在中央,統治機構設定南北面官,分別採用南北兩套統治系統進行管理,國制治契丹,漢制待漢人,分北、南院。在地方,契丹本族及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採用部族制,漢人所地區縣採用州縣制。在選官上,契丹本族採用世選制,不能參與科舉考試,對漢民和其它民族則採取科舉制,用選拔人才參與國家營理;在法律上,遼代統治者採用蕃律和漢律並行的政策,契丹等民族適用蕃律,漢人適用漢律(當然,漢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弱於契丹等民族的);在日常生活和禮儀上,契丹統治者也遵從漢人習俗,沒有改俗易服,“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

    金朝建立之初,女真族仍用勃極烈官制,進入燕雲十六州後則沿用遼代南面官制,設樞密院並啟用劉彥宗等漢人任樞密院事。海陵王官制改革後,採用“因俗而治”的方針,在女真地區行猛安謀剋制,在漢人和渤海人聚居地設州縣,多沿襲中原舊制。

    雖然遼金的統治者對境內的漢人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但漢人各階層的待遇還是不同的。遼初期,對於擄掠的漢人俘虜,則設立頭下軍州安置。《江史》記載:“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徵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居之”。“頭下”即契丹統治集團中的貴族,這些俘虜就成為了貴族的奴隸,頭下軍州就是貴族的私城,直到遼後期才被普通州縣所取代。對於漢人地主階層,遼金的統治階層就不斷在其中尋找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優秀人才,當作參謀,為自己的政權服務,同時也藉此籠絡漢族的上層人士,使其保持對王朝的忠心。這些漢人大族為統治者服務,成長迅速,很多成為世家。遼代以韓、劉、馬、趙四大家族最為著名,其中又以韓氏為尊,“耶律、蕭、韓三姓恣橫”,韓氏已蛻變成和契丹王族一樣的上層統治者。

    遼金統治下漢人的身份認同

    由於與中原漢人之間的巨大差異,遼金統治下漢人的民族身份認定便十分尷尬。一方面,“漢人”的民族身份得不到宋人的承認;另一方面在女真、契丹、奚等北方民族看來,漢人終究是漢人,並不十分信任。

    遼金統治下漢人的民族意識比較淡漠

    自唐以來,燕雲地區幾經戰亂,數易其主,因此,該地區“漢人”的政治態度一般都比較靈活。宋人馬擴評價說:燕雲漢人隨事俯仰,契丹至則順契丹,夏國至則順夏國,金人至則順金人,王師至則順王師,但營免殺戮而已。金世宗也感慨道:“燕人自古忠直者鮮,遼兵至則從遼,宋人至則 從宋,本朝至則從本朝,其俗詭隨,有自來矣。雖屢經遷變而未嘗殘破者,凡以此也。”“漢人”政治態度的靈活多變,除了受政治環境的影響之外,與他們民族意識的淡漠也大有關係,他們沒有中原漢人那麼強烈的華夷觀念,故遼人至則從遼,宋人至則從宋,金人至則從金,並不在乎做誰的臣民。

    北宋末年,宋朝背棄與遼盟約,同金達成海上之盟,聯手滅遼,奪回了燕雲十六州。燕雲地區的“漢人”對此普遍心存不滿,怨恨宋人背信棄義,而紛紛投靠金人。等到金軍南侵,宋人則更加猜忌燕雲“漢人”,以至發生屠殺燕雲“漢人”的事件。

  • 4 # 寒冬9300574292975

    遼國分二段: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唐朝未期),至完顏阿骨達建金國為前段稱大遼國。遼王殘暴國體衰弱,被金宋聯兵戰敗。耶律得重領殘部到現山西省建立後遼稱西遼存了84年左右被蒙古鐵木真徹底結束,成為流民。(原來民族契丹駐遼寧省,與北宋交戰在河北省北京東部)大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歲的男性如何購買保險?保費在5000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