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滬生泉
-
2 # 易說學問
1.學問,說得好,既學又問;
哲學是由永遠看不到山頂的無數個叉路口組成,你選擇走哪一條都行,因為你永遠找不到最正確的路,也永遠找不到山頂!
因為,這山望著那山高!
2.一直覺得哲學是無用的辨論,就像我們坐在星空下,思考星星上的人們是怎麼上廁所的。
根本很難找到參照物,更不可能是實用的工具,它和參佛修道一樣,沒有標準,只有模糊的境界!
3.所以,哲學可以是學問,但不是知識,也不是實用工具,如果非要比喻的話,它類似心境之類玄幻的東西。因為它連最基本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3 # 快樂遠山UH
要明確哲學,先要明確什麼是科學:科學是由淺入深有價值(貨幣)的學問與物質(工具)。哲學是明確社會丶人的(不含價值)職責丶義務。(或固有價值的服務)
-
4 # 易理人文
哲學是人類的思想共識認定工具。也就是說,人類講出一句話,它有沒有文明意義?得用哲理來衡量它。因此哲學如同明燈,如同太陽一樣,引領人們看到光明,看到前途。
-
5 # 哲學詩畫
哲學是實用工具是實用主義哲學堅持者所努力證明或想要自圓其說的核心觀點,這方面美國的好幾個哲學家都是如此主張的,尤其是實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詹姆士和杜威。他們主張的觀點是萬物都是用來利用的,包括人的思想和人本身,因此人要自由放任地去爭取個人的發展,追逐個人的利益和功用。該哲學流派還強調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認為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
同樣,哲學也可以是帶有學術性的深奧的學問或者富有系統性的理論。哲學從來不是單一的,它應該是綜合的,全面的,目的是為了擴大人的認知視野,提高人的認知層級或維度,讓認識主體變得更有智慧。所以說,古希臘時期才定義了哲學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記住,是動賓結構,不是名詞結構。
如果我們一味地掉入象牙塔內的學術庫,而不關注現實生活,不關心人們尤其是底層人們的現實困境,那搞出的哲學肯定是個空架子,很難經得住歷史和時間的考驗。因此,哲學可以是深奧的學問,但卻不能完全脫離開自身的時代和外部環境,因為哲學是人搞出來的,而人是個認識主體。這就又回到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老問題。說白了,實踐和時間是研究哲學的另外一個重要拐杖,不可忽視。
綜合看,哲學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探索精神,一種對智慧和真理的熱愛,一種對自然和宇宙萬物以及世界人生的天然好奇心。事物為何存在?存在的形式和意義是什麼?當哲學回到本體論,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因為只要我們進入哲學,想要探討人生的意義,想要弄明白真善美之於人的價值,以及那些形而上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去追求什麼是哲學這個宏大而曠遠的課題。
在定義的過程中,我們要清醒地知道,人的認知是有侷限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由於人的這種無法全知全能,勢必會導致認識的片面性和暫時性。隨著時間的過去,很多理論或思想都需要再思考,再認識。甚至那些一度被認識是永恆且富有普遍性的事物,在人類認知和時間的雙重作用下,也會變得逐漸鬆動和不牢靠。在此,有位科學哲學家的一句話倒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所謂的真理,不過是已經驗證的科學事實。而驗證或求索的過程是動態的,所以沒有完全絕對的真理,也沒有完全絕對、一成不變的知識。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布拉赫到開普勒、牛頓到愛因斯坦,只要人類探索智慧、追問世界本原的目標不變,哲學的步伐就不會停息,其存在的價值就不會為零。
回覆列表
什麼是哲學?這就是人們對世界(宇宙)認識和方法的總和。
因為,人們的認識和方法種類很多,所以,這就有讀書人要去證明哪種認識和方法是正確的事。
這些讀書人是怎麼證明的呢?這些讀書人是從不同的專業去論證哪種認識和方法是正確的。因此,這就把原本很簡單而實用的哲學,摻入許多深奧而冷僻的專業知識,變得令人難懂的學問了。
毛澤東卻沒有這樣去論證馬克思哲學是正確的,而是透過對實踐的經驗的總結來論證馬克思哲學的正確。(參見短文《實踐論》《矛盾論》)正是如此,毛澤東把馬克思哲學通俗化了,且讓廣大民眾都能讀懂了馬克思哲學了。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後,是這麼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簡述如下:
世界(宇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這就是我們所要堅持的唯物論。
世界(宇宙)空間、時間、層次是無限的,不僅是無限的大,而且也是無限的小。(參見短文《若領會毛粒子的深意,那麼,天眼與對撞機就是非常實用的利器》)
那麼,時間和空間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請網友賜教。(參見短文《時間和空間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