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小米MIX的釋出,讓“全面屏”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手機行業和消費市場普遍認可。當時,雷軍擔憂小米MIX產能不足,因此對小米MIX一代的定義是“全面屏”概念手機。
今年的小米MIX2正是小米試圖真正推廣全面屏的一款產品。它雖然在設計上不像小米MIX一代那麼激進,但是卻符合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它算是相對成熟的方案,這種產品思路才是全面屏健康的發展方向。
在10月22日晚,OPPO也公佈將釋出全面屏拍照手機R11s,雖然主流廠商均有全面屏手機推出了,但是全面屏這個市場目前還不是十分成熟,無論是新互動還是新功能都有待開發,各個廠商都在探索中。全面屏的普及,需要這類“國民手機”品牌的參與,把不炫技、更務實的理念貫徹在全面屏產品的開發中。
為什麼我曾經強烈反對全面屏手機
目前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全面屏手機,但是很多產品體驗不佳。在筆者的理念中,作為消費者,與其去購買一臺不成熟的全面屏手機,倒不如購買一臺成熟的普通手機。
因此,筆者一度是全面屏的強烈反對者。反對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細節體驗。
1、大多數全面屏手機邊緣觸控最佳化做的並不好。像王者榮耀這樣的熱門遊戲採用搖桿操作模式導致雙手多點操作會誤觸螢幕,很少有廠商能做好邊緣誤觸最佳化,導致全面屏在玩遊戲時非常雞肋。
2、很多手機廠商的全面屏的螢幕上下失衡,沒有額頭只有下巴或者沒有下巴只有額頭,橫屏玩遊戲的時候加上安卓三大虛擬金剛鍵(返回、選單、桌面)的存在,會讓這種失衡加劇,讓操作非常蹩腳,體驗不佳;
3、部分廠商推出的全面屏手機則是成了噱頭,淪為了營銷賣點。只有全面屏卻在其他基礎功能、基礎互動上沒有做好,甚至為了做全面屏在其他硬體上偷工減料。
至少在目前看來,把全面屏下放到1000元以下的市場,是對使用者體驗很不負責任的做法。從使用者綜合體驗的角度來看,全面屏應該只當成是錦上添花的元素,而不能被成為驅動手機設計本身的核心元素。
如果說小米MIX一代的全面屏還是勇敢的實驗,客觀上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元素,這還能理解。但後續很多廠商不客觀認清全面屏的利弊,不分青紅皂白只是為了營銷效果強上全面屏,這純屬對使用者體驗的漠視。
全面屏不能只是極客黨的數碼玩物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全面屏在某種意義上看,還只是極客黨們的數碼玩物。一部分喜歡嚐鮮極客黨,希望能夠感受全面屏,因此願意付出一些在綜合體驗上的代價。
但全面屏在今年逐漸成了旗艦機標配的基礎需求,就像指紋識別、2.5D玻璃一樣,它本質上是工業設計在視覺體驗和操作手感上的進一步最佳化。
對全面屏手機的思考不能只從一個全面屏這個點去先入為主的思考,而是應該想如何在現有的成熟機體中,以最佳的互動、最大程度塞入一個屏佔比最大的全面屏。
從目前網路上曝光的OPPO R11s的諜照和資訊來看。它還是比較符合大眾手機的設計。比如,在工業設計上保留了下巴和額頭,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光纖感測器、聽筒、前置攝像頭等等基礎體驗。使用者在玩遊戲時雙手橫屏持握也能有兩個“扶手”,王者榮耀這種遊戲不容易因為誤觸“翻車”。
根據目前的傳聞以及OPPO重體驗的歷史做法來看,R11s將會針對全面屏做最佳化,能夠讓傳統16:9螢幕使用者適應全新比例的全面屏。我們猜測,這種最佳化可能不僅僅只是視覺上的,R11s應該最起碼會做好邊緣防誤觸的處理。
R11s沒有因為要做全面屏放棄過去的一些特色功能,比如說前後2000萬的攝像頭,依然把拍照作為主推賣點。這對習慣了OPPO拍照功能的老使用者來說,會有比較強的吸引力。
總體來看,OPPO R11s應該會給出體驗相對較好的全面屏解決方案,而且在全面屏以外的功能、體驗上能夠延續前代產品的風格。
Counterpoint資料:7月全球智慧手機單機市場份額
另外,OPPO R系列,自R7開始都是爆款,R11上市三個月連續佔據銷量排行榜第一的位置,R11s作為其升級產品,大機率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如果能像前代產品一樣,在銷量上達到千萬臺,那麼R11s可能會成為全面屏的普及者。
全面屏會是考驗手機廠商的一張答卷
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全面屏?很多消費者沒有搞清楚,甚至大多數手機廠商也只是跟風炒作。但我們或許可以從iPhone的誕生來重新闡釋這個問題。
2005年左右,功能機時代是中國產手機第一個盛世,波導等一批手機廠商興起。手機外觀各有各的特點,螢幕尺寸大小不一,要麼帶筆、要麼帶鍵盤。後來2007年iPhone誕生,大螢幕、無鍵盤、全觸控,使用體驗符合人類的本能——一是更寬闊的視野,第二是觸控的慾望。
全面屏手機,本質上是2007年以後,手機螢幕技術進步後,人類本能的再一次延續。它本質上不只是極客的需求,而是普羅大眾在直覺上的需求。
全面屏手機的興起猶如再一次給了手機廠商們一張白紙,由手機廠商去發揮自己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繪製出一份自認為符合使用者體驗的畫卷。
但過去兩年手機市場同質化的競爭讓手機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軟體互動都逐漸程式化、固定化,很多手機廠商對於使用者體驗的理解正在鈍化。全面屏讓市場競爭回到了2012-2014年手機市場風雲變幻,創新功能輩出的競爭環境。
新技術的普及一定會經歷各種探索,在不同產品上得到驗證,最終成熟。一如當年Touch ID、2.5D螢幕等產品設計上的諸多革新考驗著手機廠商對產品細節的拿捏。全面屏同樣會考驗對廠商們對細節體驗和使用者反饋掌控力。
全面屏手機目前仍是極客玩物,需要“國民手機”來普及。全面屏手機這個細分市場從現階段看,也的確需要更多普及者。小米MIX2以及OPPO R11s這樣的產品不斷去市場中試錯、試水,尋求市場的反饋,再反映在未來的產品規劃、設計中全面屏的綜合體驗才會水漲船高,全面屏手機才會逐漸形成某些標準和共識。去年年底,小米MIX的釋出,讓“全面屏”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手機行業和消費市場普遍認可。當時,雷軍擔憂小米MIX產能不足,因此對小米MIX一代的定義是“全面屏”概念手機。
全面屏手機目前仍是極客玩物,需要“國民手機”來普及。全面屏手機這個細分市場從現階段看,也的確需要更多普及者。小米MIX2以及OPPO R11s這樣的產品不斷去市場中試錯、試水,尋求市場的反饋,再反映在未來的產品規劃、設計中全面屏的綜合體驗才會水漲船高,全面屏手機才會逐漸形成某些標準和共識。
去年年底,小米MIX的釋出,讓“全面屏”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手機行業和消費市場普遍認可。當時,雷軍擔憂小米MIX產能不足,因此對小米MIX一代的定義是“全面屏”概念手機。
今年的小米MIX2正是小米試圖真正推廣全面屏的一款產品。它雖然在設計上不像小米MIX一代那麼激進,但是卻符合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它算是相對成熟的方案,這種產品思路才是全面屏健康的發展方向。
在10月22日晚,OPPO也公佈將釋出全面屏拍照手機R11s,雖然主流廠商均有全面屏手機推出了,但是全面屏這個市場目前還不是十分成熟,無論是新互動還是新功能都有待開發,各個廠商都在探索中。全面屏的普及,需要這類“國民手機”品牌的參與,把不炫技、更務實的理念貫徹在全面屏產品的開發中。
為什麼我曾經強烈反對全面屏手機
目前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全面屏手機,但是很多產品體驗不佳。在筆者的理念中,作為消費者,與其去購買一臺不成熟的全面屏手機,倒不如購買一臺成熟的普通手機。
因此,筆者一度是全面屏的強烈反對者。反對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細節體驗。
1、大多數全面屏手機邊緣觸控最佳化做的並不好。像王者榮耀這樣的熱門遊戲採用搖桿操作模式導致雙手多點操作會誤觸螢幕,很少有廠商能做好邊緣誤觸最佳化,導致全面屏在玩遊戲時非常雞肋。
2、很多手機廠商的全面屏的螢幕上下失衡,沒有額頭只有下巴或者沒有下巴只有額頭,橫屏玩遊戲的時候加上安卓三大虛擬金剛鍵(返回、選單、桌面)的存在,會讓這種失衡加劇,讓操作非常蹩腳,體驗不佳;
3、部分廠商推出的全面屏手機則是成了噱頭,淪為了營銷賣點。只有全面屏卻在其他基礎功能、基礎互動上沒有做好,甚至為了做全面屏在其他硬體上偷工減料。
至少在目前看來,把全面屏下放到1000元以下的市場,是對使用者體驗很不負責任的做法。從使用者綜合體驗的角度來看,全面屏應該只當成是錦上添花的元素,而不能被成為驅動手機設計本身的核心元素。
如果說小米MIX一代的全面屏還是勇敢的實驗,客觀上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元素,這還能理解。但後續很多廠商不客觀認清全面屏的利弊,不分青紅皂白只是為了營銷效果強上全面屏,這純屬對使用者體驗的漠視。
全面屏不能只是極客黨的數碼玩物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全面屏在某種意義上看,還只是極客黨們的數碼玩物。一部分喜歡嚐鮮極客黨,希望能夠感受全面屏,因此願意付出一些在綜合體驗上的代價。
但全面屏在今年逐漸成了旗艦機標配的基礎需求,就像指紋識別、2.5D玻璃一樣,它本質上是工業設計在視覺體驗和操作手感上的進一步最佳化。
對全面屏手機的思考不能只從一個全面屏這個點去先入為主的思考,而是應該想如何在現有的成熟機體中,以最佳的互動、最大程度塞入一個屏佔比最大的全面屏。
從目前網路上曝光的OPPO R11s的諜照和資訊來看。它還是比較符合大眾手機的設計。比如,在工業設計上保留了下巴和額頭,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光纖感測器、聽筒、前置攝像頭等等基礎體驗。使用者在玩遊戲時雙手橫屏持握也能有兩個“扶手”,王者榮耀這種遊戲不容易因為誤觸“翻車”。
根據目前的傳聞以及OPPO重體驗的歷史做法來看,R11s將會針對全面屏做最佳化,能夠讓傳統16:9螢幕使用者適應全新比例的全面屏。我們猜測,這種最佳化可能不僅僅只是視覺上的,R11s應該最起碼會做好邊緣防誤觸的處理。
R11s沒有因為要做全面屏放棄過去的一些特色功能,比如說前後2000萬的攝像頭,依然把拍照作為主推賣點。這對習慣了OPPO拍照功能的老使用者來說,會有比較強的吸引力。
總體來看,OPPO R11s應該會給出體驗相對較好的全面屏解決方案,而且在全面屏以外的功能、體驗上能夠延續前代產品的風格。
Counterpoint資料:7月全球智慧手機單機市場份額
另外,OPPO R系列,自R7開始都是爆款,R11上市三個月連續佔據銷量排行榜第一的位置,R11s作為其升級產品,大機率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如果能像前代產品一樣,在銷量上達到千萬臺,那麼R11s可能會成為全面屏的普及者。
全面屏會是考驗手機廠商的一張答卷
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全面屏?很多消費者沒有搞清楚,甚至大多數手機廠商也只是跟風炒作。但我們或許可以從iPhone的誕生來重新闡釋這個問題。
2005年左右,功能機時代是中國產手機第一個盛世,波導等一批手機廠商興起。手機外觀各有各的特點,螢幕尺寸大小不一,要麼帶筆、要麼帶鍵盤。後來2007年iPhone誕生,大螢幕、無鍵盤、全觸控,使用體驗符合人類的本能——一是更寬闊的視野,第二是觸控的慾望。
全面屏手機,本質上是2007年以後,手機螢幕技術進步後,人類本能的再一次延續。它本質上不只是極客的需求,而是普羅大眾在直覺上的需求。
全面屏手機的興起猶如再一次給了手機廠商們一張白紙,由手機廠商去發揮自己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繪製出一份自認為符合使用者體驗的畫卷。
但過去兩年手機市場同質化的競爭讓手機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軟體互動都逐漸程式化、固定化,很多手機廠商對於使用者體驗的理解正在鈍化。全面屏讓市場競爭回到了2012-2014年手機市場風雲變幻,創新功能輩出的競爭環境。
新技術的普及一定會經歷各種探索,在不同產品上得到驗證,最終成熟。一如當年Touch ID、2.5D螢幕等產品設計上的諸多革新考驗著手機廠商對產品細節的拿捏。全面屏同樣會考驗對廠商們對細節體驗和使用者反饋掌控力。
全面屏手機目前仍是極客玩物,需要“國民手機”來普及。全面屏手機這個細分市場從現階段看,也的確需要更多普及者。小米MIX2以及OPPO R11s這樣的產品不斷去市場中試錯、試水,尋求市場的反饋,再反映在未來的產品規劃、設計中全面屏的綜合體驗才會水漲船高,全面屏手機才會逐漸形成某些標準和共識。去年年底,小米MIX的釋出,讓“全面屏”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手機行業和消費市場普遍認可。當時,雷軍擔憂小米MIX產能不足,因此對小米MIX一代的定義是“全面屏”概念手機。
今年的小米MIX2正是小米試圖真正推廣全面屏的一款產品。它雖然在設計上不像小米MIX一代那麼激進,但是卻符合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它算是相對成熟的方案,這種產品思路才是全面屏健康的發展方向。
在10月22日晚,OPPO也公佈將釋出全面屏拍照手機R11s,雖然主流廠商均有全面屏手機推出了,但是全面屏這個市場目前還不是十分成熟,無論是新互動還是新功能都有待開發,各個廠商都在探索中。全面屏的普及,需要這類“國民手機”品牌的參與,把不炫技、更務實的理念貫徹在全面屏產品的開發中。
為什麼我曾經強烈反對全面屏手機
目前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全面屏手機,但是很多產品體驗不佳。在筆者的理念中,作為消費者,與其去購買一臺不成熟的全面屏手機,倒不如購買一臺成熟的普通手機。
因此,筆者一度是全面屏的強烈反對者。反對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細節體驗。
1、大多數全面屏手機邊緣觸控最佳化做的並不好。像王者榮耀這樣的熱門遊戲採用搖桿操作模式導致雙手多點操作會誤觸螢幕,很少有廠商能做好邊緣誤觸最佳化,導致全面屏在玩遊戲時非常雞肋。
2、很多手機廠商的全面屏的螢幕上下失衡,沒有額頭只有下巴或者沒有下巴只有額頭,橫屏玩遊戲的時候加上安卓三大虛擬金剛鍵(返回、選單、桌面)的存在,會讓這種失衡加劇,讓操作非常蹩腳,體驗不佳;
3、部分廠商推出的全面屏手機則是成了噱頭,淪為了營銷賣點。只有全面屏卻在其他基礎功能、基礎互動上沒有做好,甚至為了做全面屏在其他硬體上偷工減料。
至少在目前看來,把全面屏下放到1000元以下的市場,是對使用者體驗很不負責任的做法。從使用者綜合體驗的角度來看,全面屏應該只當成是錦上添花的元素,而不能被成為驅動手機設計本身的核心元素。
如果說小米MIX一代的全面屏還是勇敢的實驗,客觀上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元素,這還能理解。但後續很多廠商不客觀認清全面屏的利弊,不分青紅皂白只是為了營銷效果強上全面屏,這純屬對使用者體驗的漠視。
全面屏不能只是極客黨的數碼玩物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全面屏在某種意義上看,還只是極客黨們的數碼玩物。一部分喜歡嚐鮮極客黨,希望能夠感受全面屏,因此願意付出一些在綜合體驗上的代價。
但全面屏在今年逐漸成了旗艦機標配的基礎需求,就像指紋識別、2.5D玻璃一樣,它本質上是工業設計在視覺體驗和操作手感上的進一步最佳化。
對全面屏手機的思考不能只從一個全面屏這個點去先入為主的思考,而是應該想如何在現有的成熟機體中,以最佳的互動、最大程度塞入一個屏佔比最大的全面屏。
從目前網路上曝光的OPPO R11s的諜照和資訊來看。它還是比較符合大眾手機的設計。比如,在工業設計上保留了下巴和額頭,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光纖感測器、聽筒、前置攝像頭等等基礎體驗。使用者在玩遊戲時雙手橫屏持握也能有兩個“扶手”,王者榮耀這種遊戲不容易因為誤觸“翻車”。
根據目前的傳聞以及OPPO重體驗的歷史做法來看,R11s將會針對全面屏做最佳化,能夠讓傳統16:9螢幕使用者適應全新比例的全面屏。我們猜測,這種最佳化可能不僅僅只是視覺上的,R11s應該最起碼會做好邊緣防誤觸的處理。
R11s沒有因為要做全面屏放棄過去的一些特色功能,比如說前後2000萬的攝像頭,依然把拍照作為主推賣點。這對習慣了OPPO拍照功能的老使用者來說,會有比較強的吸引力。
總體來看,OPPO R11s應該會給出體驗相對較好的全面屏解決方案,而且在全面屏以外的功能、體驗上能夠延續前代產品的風格。
Counterpoint資料:7月全球智慧手機單機市場份額
另外,OPPO R系列,自R7開始都是爆款,R11上市三個月連續佔據銷量排行榜第一的位置,R11s作為其升級產品,大機率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如果能像前代產品一樣,在銷量上達到千萬臺,那麼R11s可能會成為全面屏的普及者。
全面屏會是考驗手機廠商的一張答卷
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全面屏?很多消費者沒有搞清楚,甚至大多數手機廠商也只是跟風炒作。但我們或許可以從iPhone的誕生來重新闡釋這個問題。
2005年左右,功能機時代是中國產手機第一個盛世,波導等一批手機廠商興起。手機外觀各有各的特點,螢幕尺寸大小不一,要麼帶筆、要麼帶鍵盤。後來2007年iPhone誕生,大螢幕、無鍵盤、全觸控,使用體驗符合人類的本能——一是更寬闊的視野,第二是觸控的慾望。
全面屏手機,本質上是2007年以後,手機螢幕技術進步後,人類本能的再一次延續。它本質上不只是極客的需求,而是普羅大眾在直覺上的需求。
全面屏手機的興起猶如再一次給了手機廠商們一張白紙,由手機廠商去發揮自己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繪製出一份自認為符合使用者體驗的畫卷。
但過去兩年手機市場同質化的競爭讓手機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軟體互動都逐漸程式化、固定化,很多手機廠商對於使用者體驗的理解正在鈍化。全面屏讓市場競爭回到了2012-2014年手機市場風雲變幻,創新功能輩出的競爭環境。
新技術的普及一定會經歷各種探索,在不同產品上得到驗證,最終成熟。一如當年Touch ID、2.5D螢幕等產品設計上的諸多革新考驗著手機廠商對產品細節的拿捏。全面屏同樣會考驗對廠商們對細節體驗和使用者反饋掌控力。
全面屏手機目前仍是極客玩物,需要“國民手機”來普及。全面屏手機這個細分市場從現階段看,也的確需要更多普及者。小米MIX2以及OPPO R11s這樣的產品不斷去市場中試錯、試水,尋求市場的反饋,再反映在未來的產品規劃、設計中全面屏的綜合體驗才會水漲船高,全面屏手機才會逐漸形成某些標準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