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第一個回答是2018年,最近一個回答也已經是2019年,這幾年頭戴式耳機裡還是有優秀產品的,但基本都是無線藍芽——
上面這款索尼新出的wh10000xm5,最新旗艦藍芽頭戴,如今這系列已經迭代到第五代,猶記得2017年年初去北海道旅遊時,旅行團就有好幾個帶著wh1000x。現在索尼的降噪豆以及wh無線頭戴系列已經佔據其耳機業務半壁江山,各種技能點也是傾全力在旗艦機型上:首次應用的30mm碳纖維圓頂單元,與小z1r類似,採用了“縮小振膜換高頻”的策略,把極限頻響提升到40KHz,提升了聲音的通透感,告別祖傳40mm LCP單元之後,實際五代的解析力、層次感以及人聲的密度都有可聞提升,能勉強夠得上當年MDR-1A的水準,這對藍芽耳機來說已經算不錯。
dsee extreme技術號稱進階版,也是加細節、給藍芽線上聆聽提供最佳化體驗的設計,簡單講就是透過AI智慧演算法作頻率補償,把mp3有損音源補償到相對接近無損的程度。這裡必須吐槽下索尼hi-res商店的音源價格,實在貴得離譜,且曲庫豐富度亟待提升,很多時候用家都是被逼下有損mp3的。
升級的降噪是個實用技能點,不過4代的降噪已經足夠優秀,出差神器。五代主要改進的還是智慧降噪的準確率,基本的降噪可選項、功能點都差不多,屬於同級別頭戴頂尖水平。20種定製音效,我認為對絕大多數用家來說都足夠豐富,上到飛機、下至地鐵,基本沒有玩不轉的。
總之相比bose、b&w和b&o這傳統3b,索尼wh1000x系列在綜合產品競爭力上還是佔有優勢,一流的佩戴、準一流的音質、超一流的降噪以及品牌影響力,還是使其輕鬆成為同價位的銷量王。求穩角度,選這款不會錯。
如果是iOS蘋果使用者,那最佳選擇無疑是AirPods Max,如今價位也已經降到3k內,沒有不入手的理由了。
從產品力看,除了重量比xm5重、音質層面與xm5部分伯仲之外,其他方面,可以說全部勝出。
相比其他2k-3k檔主流藍芽頭戴,AirPods Max的做工完全上了不止一檔,拿在手裡就會有滿滿的精緻感,無論是不鏽鋼外殼還是透氣織物頭梁,做工可以說無可挑剔,伸縮杆的阻尼感也是相當之“高階”,與apple watch互通的旋鈕設計也讓果粉相當之熟悉,接電話、用siri等等操作十分方便,配合蘋果生態,易用性拉滿。
降噪部分,每個單元各塞了一塊h1晶片,主動降噪能力比xm5有過之無不及,一鍵通透模式也很好用。空間音訊是蘋果獨家黑科技,營造虛擬空間感,看影片非常有用。相對可惜的只有蘋果藍芽無損協議的缺失,不像xm5支援索尼自家ldac傳輸那樣,蘋果目前的aac協議還是會有較大幅度的壓縮(訊號失真),因此在音源細節層面還有提升空間。據說蘋果無損協議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推出,這應該是解決AirPods系列最後一塊短板的關鍵所在。
說完無線再說有線。有線耳機進步幅度沒那麼大,新不如舊的現象層出不窮,原因無他,藍芽現在才是市面主流。技術資源全部像這塊體量更大的消費級市場妥協,相對偏小眾發燒的傳統hifi有線頭戴又有誰會看重呢?如今森海旗艦hd820二手也不過6k+,儘管大家都知道它音質好,完全非藍芽可比,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它的玩機門檻比較好,需要在前端上有一筆投入,還需要相對安靜的聽音環境,最重要的,是有靜下來聽歌的時間與心情。
森海塞爾hdv820+hd820“西裝套”
如果注重音質,有聽音條件,真正想要享受音樂,那麼hifi有線頭戴依然是目前的最佳方案,具體型號參考我兩年前的推薦版本即可,目前並未作太大改動:
流行向:
(1)易推款:歌德SR225e,接受二手:Final Audio Design Pandora Hope VI、鐵三角AD2000X
(2)難推款:AKG K712PRO、HiFiMan Sundara,接受二手HiFiMan HE500
古典向:無易推
雜食向:無易推
鐵三角R70X,接受二手:拜亞動力DT1990PRO
需要一提的是,裡面有動圈,也有平板,如果注重佩戴的話,平板耳機要慎重,原因是裡面的金屬平板讓整副耳機重量很難下來,低於300g的平板少之又少,比如hifiman的he500,儘管聲音迷人,但重量超過了500g(1斤),這對於脖子來講是很大的壓力,不適合長時間聽歌。
動圈耳機裡,索尼、天龍、拜亞重量都偏大,森海、akg、鐵三角重量較輕,其中小風扇r70x是最輕,不含線重210g,且本身也是耐聽均衡向的專業監聽風格,很適合作為主力機用。
最後,以上推薦的款式,還需要考慮前端,因為光用便攜或者小尾巴之類的小推力播放器伺候是很難讓這些頭戴發揮出應有水準的,有條件的話還是找地兒參加展會或試聽,用臺式裝置搭配體驗,這樣才能聽到它的真實實力。
這問題第一個回答是2018年,最近一個回答也已經是2019年,這幾年頭戴式耳機裡還是有優秀產品的,但基本都是無線藍芽——
上面這款索尼新出的wh10000xm5,最新旗艦藍芽頭戴,如今這系列已經迭代到第五代,猶記得2017年年初去北海道旅遊時,旅行團就有好幾個帶著wh1000x。現在索尼的降噪豆以及wh無線頭戴系列已經佔據其耳機業務半壁江山,各種技能點也是傾全力在旗艦機型上:首次應用的30mm碳纖維圓頂單元,與小z1r類似,採用了“縮小振膜換高頻”的策略,把極限頻響提升到40KHz,提升了聲音的通透感,告別祖傳40mm LCP單元之後,實際五代的解析力、層次感以及人聲的密度都有可聞提升,能勉強夠得上當年MDR-1A的水準,這對藍芽耳機來說已經算不錯。
dsee extreme技術號稱進階版,也是加細節、給藍芽線上聆聽提供最佳化體驗的設計,簡單講就是透過AI智慧演算法作頻率補償,把mp3有損音源補償到相對接近無損的程度。這裡必須吐槽下索尼hi-res商店的音源價格,實在貴得離譜,且曲庫豐富度亟待提升,很多時候用家都是被逼下有損mp3的。
升級的降噪是個實用技能點,不過4代的降噪已經足夠優秀,出差神器。五代主要改進的還是智慧降噪的準確率,基本的降噪可選項、功能點都差不多,屬於同級別頭戴頂尖水平。20種定製音效,我認為對絕大多數用家來說都足夠豐富,上到飛機、下至地鐵,基本沒有玩不轉的。
總之相比bose、b&w和b&o這傳統3b,索尼wh1000x系列在綜合產品競爭力上還是佔有優勢,一流的佩戴、準一流的音質、超一流的降噪以及品牌影響力,還是使其輕鬆成為同價位的銷量王。求穩角度,選這款不會錯。
如果是iOS蘋果使用者,那最佳選擇無疑是AirPods Max,如今價位也已經降到3k內,沒有不入手的理由了。
從產品力看,除了重量比xm5重、音質層面與xm5部分伯仲之外,其他方面,可以說全部勝出。
相比其他2k-3k檔主流藍芽頭戴,AirPods Max的做工完全上了不止一檔,拿在手裡就會有滿滿的精緻感,無論是不鏽鋼外殼還是透氣織物頭梁,做工可以說無可挑剔,伸縮杆的阻尼感也是相當之“高階”,與apple watch互通的旋鈕設計也讓果粉相當之熟悉,接電話、用siri等等操作十分方便,配合蘋果生態,易用性拉滿。
降噪部分,每個單元各塞了一塊h1晶片,主動降噪能力比xm5有過之無不及,一鍵通透模式也很好用。空間音訊是蘋果獨家黑科技,營造虛擬空間感,看影片非常有用。相對可惜的只有蘋果藍芽無損協議的缺失,不像xm5支援索尼自家ldac傳輸那樣,蘋果目前的aac協議還是會有較大幅度的壓縮(訊號失真),因此在音源細節層面還有提升空間。據說蘋果無損協議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推出,這應該是解決AirPods系列最後一塊短板的關鍵所在。
說完無線再說有線。有線耳機進步幅度沒那麼大,新不如舊的現象層出不窮,原因無他,藍芽現在才是市面主流。技術資源全部像這塊體量更大的消費級市場妥協,相對偏小眾發燒的傳統hifi有線頭戴又有誰會看重呢?如今森海旗艦hd820二手也不過6k+,儘管大家都知道它音質好,完全非藍芽可比,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它的玩機門檻比較好,需要在前端上有一筆投入,還需要相對安靜的聽音環境,最重要的,是有靜下來聽歌的時間與心情。
森海塞爾hdv820+hd820“西裝套”
如果注重音質,有聽音條件,真正想要享受音樂,那麼hifi有線頭戴依然是目前的最佳方案,具體型號參考我兩年前的推薦版本即可,目前並未作太大改動:
流行向:
(1)易推款:歌德SR225e,接受二手:Final Audio Design Pandora Hope VI、鐵三角AD2000X
(2)難推款:AKG K712PRO、HiFiMan Sundara,接受二手HiFiMan HE500
古典向:無易推
雜食向:無易推
鐵三角R70X,接受二手:拜亞動力DT1990PRO
需要一提的是,裡面有動圈,也有平板,如果注重佩戴的話,平板耳機要慎重,原因是裡面的金屬平板讓整副耳機重量很難下來,低於300g的平板少之又少,比如hifiman的he500,儘管聲音迷人,但重量超過了500g(1斤),這對於脖子來講是很大的壓力,不適合長時間聽歌。
動圈耳機裡,索尼、天龍、拜亞重量都偏大,森海、akg、鐵三角重量較輕,其中小風扇r70x是最輕,不含線重210g,且本身也是耐聽均衡向的專業監聽風格,很適合作為主力機用。
最後,以上推薦的款式,還需要考慮前端,因為光用便攜或者小尾巴之類的小推力播放器伺候是很難讓這些頭戴發揮出應有水準的,有條件的話還是找地兒參加展會或試聽,用臺式裝置搭配體驗,這樣才能聽到它的真實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