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503552965158
-
2 # 古古惑惑
和袁紹掙的自然是曹操曹孟德了
-
3 # 翰林院編修鉅著
界橋之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盤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先後發生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公孫瓚與袁紹的積怨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眾位豪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其中袁紹和公孫瓚就是最先登上舞臺的兩位。儘管是同臺表演,但是二人是前世無冤,近世無仇,而且二人的根據地也沒有重合之處,為何二人最後水火不容,兵戈先見呢,這話要從頭說起。
公孫瓚與袁紹結樑子,要從皇帝說起。
當時東漢政府的皇帝是董卓擁立的漢獻帝劉協,劉協即位時只有九歲。皇帝是個不懂事的小毛孩兒,又是奸臣擁立的,所以有很多人不服氣。
解讀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
在後漢年間的各種兼併戰爭當中,公孫瓚與袁紹在界橋地區的戰鬥並不算是很大規模,戰後的影響也並不算是很深遠。不過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關東聯軍剛剛卸甲還鄉的那樣一個還算安分的國內形勢下,公孫瓚與袁紹兩個頗有實力的勢力為了爭奪地盤真刀真槍地動起手來,還是頗有一番看頭的。
交戰雙方之一的公孫瓚是個有著俊美外表和豐富經歷的人,他曾經向嗓門比自己還大的學者盧植學習過法律,也從事過財務審計工作,但比起法尺與算盤,真正適合他拿的還是兵刃,特別是渴飲胡人鮮血的兵刃。在公孫瓚看來,烏丸、鮮卑等胡人都是供他建立武勳用的;而胡人們也把公孫瓚視為猛獸,訓練箭法的時候都拿公孫瓚的畫像做靶子。
從界橋之戰看漢代步騎作戰
界橋之戰與整個漢末三國時期的諸多場大戰相比,可以說是一場並不引人注意的戰役,雙方的損失都不大;但是從此戰起雙方開始了爭奪河北的決戰,憑藉這一戰,奠定了袁紹擊敗公孫瓚,在黃河以北完成部分統一的基礎。同時這一戰也是一場精彩的步騎對決,參戰的雙方可以說是東漢末期漢政府軍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騎兵和一支步兵。本次會會戰的直接觸發原因在於公孫瓚出兵界橋,切換了袁紹在廣宗駐軍與大本營鄴城地區的聯絡,為了重新取得對廣宗附近地區的控制,袁紹決定出兵迎戰,雙方在界橋以南20裡(漢裡)展開會戰。戰場就在今河北威縣以東老沙河畔。
-
4 # 使用者3258917006216
三國演義中是公孫瓚與袁紹爭奪冀州。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回覆列表
曹操和袁紹爭奪冀州,後來曹操戰勝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