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語帝
-
2 # 縱橫四海VIP
離開南宮市,沿著大廣高速,繼續向南130多公里,我們就來到了曾經鼎鼎大名的大名縣。
相信很多人一定看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水滸》裡的歷史背景,說的就是,北宋末年發生過的故事。《水滸》裡面排位第二的天罡星,綽號“玉麒麟”的盧俊義就是北京大名府裡的富商,這裡說的北京大名府,可不是今天的首都北京市,而是宋朝的陪都,大名府。
大名府,又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
大名府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在春秋時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
五代中後唐稱興唐府,後晉稱廣晉府,又為天雄軍,後漢改為大名府,北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稱“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大名府鼎盛時,人口達上百萬。
其實“大名”這個詞是來源於,春秋晉獻公16年(公元前661年)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據《左傳》、《史記.晉世家》中記載:獻公16年帶領趙夙、畢萬兩名部將,興兵滅掉了西南方向的三個小國,其中有一個也叫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北)。勝利後,獻公把魏國這塊地方賜於畢萬。
於是,掌卜大夫卜偃作了占卜,結語是這麼說的。“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賞天開之矣—…今命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意思是說:萬是盈數,魏是大名、這樣賞賜是天開其福,今以大名去從盈數,畢萬之後必然要興起來,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從此,“大名”就成了一個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成了有名的地名。
既然大名這麼牛,怎麼就淪落下去了呢?
大名逐漸的衰落,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宋城的被淹,大名府的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其次是北宋的滅亡,後續朝代,元、明、清統治重心發生了轉移,大名的重要性被削弱了,慢慢地淪落為了縣城。
回覆列表
概論
大名府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北宋時期的北京大名府。在1400多年的歷史中,大名兩次為都,七為陪都,其文化底蘊深厚,價值觀念源遠流長。大名在秦朝以前以“五鹿城 ”聞名,到了唐朝德宗時期更名為“大名府 ”,而北京大名府始建於宋仁宗慶曆年間,毀於十五世紀初,歷世 359 個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從唐到宋,大名府的戰略地位很重要。到了宋朝,大名府十分繁華,人口超過百萬,超過東京汴梁。是“北方重鎮”、“畿輔八府”之首,是北宋的陪都。下面我們分幾點來說一下。
第一、大名府的由來:初為大名府。
“大名”這個詞,這個金冠用在府名上,始於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悅任魏博節度使時。自春秋畢萬封於魏,事後,經過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時候,駐在魏州 ( 今大名縣城東北五至二十五里處即魏州治舊址) 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與蘆龍軍節度使十滔、恆州團練使王武俊結盟抗唐命,各自稱王,田悅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為“府”。於是“魏州”之名就改為“大名府”了。“大名府”名就開始於此。
第二、北京大名府的由來: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 ,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 既有“外城”,又有“ 宮城 ”。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裡,但也有48裡之多。宮城周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
第三、大名府的沒落
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誌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今天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視窗、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 古城的四道城門。
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 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如今,在大名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營莊、蔣莊、鐵視窗,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直到清朝時,大名府繁華依然不減當年。後來隨著鐵路的興起,航運的地位下落,繁鬧的大名府才逐漸冷卻下來。大名府名直到民國二年廢府改道未變,元城縣於民國三年併入大名縣, 大名縣名一直傳續至今。 後來還成為貧困縣,不過現在已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結束語:
斑駁的城牆銘刻著滄桑的印記,花木掩映中的古建築承載著輝煌的過往,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古老的雄偉的大名府城,是大名歷史的象徵,大名歷史的驕傲。她以一千餘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