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翻了身

    老一代的思想中 定義一個人是否長大是以這個人是否“懂事兒”來界定的

    其實成年人的世界“懂事兒”就是隱藏自己真正的內心活動 小的時候為什麼會被人說不懂事 因為小時候的你不喜歡的事兒可以直接拒絕 不喜歡的人可以不跟他玩 開心的事兒可以哈哈大笑 不開心的事兒可以嚎啕大哭 想一想小的時候有沒有因為某個親戚到家裡做客 而打亂了你出去玩的計劃 你不開心一整天 也不給到來的這位親戚一點好臉色 然後被爸媽罵“這孩子一點都不懂事”

    長大了以後你學會了去主動迎合這些親戚朋友 他們來了一會主動攀談 端茶倒水 遇見比你小的孩子和你搶玩具你會主動退讓 然後父母親戚朋友就會誇你“這孩子真懂事兒”

    成年人的世界好像都這樣 包括我自己 想做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那就得學會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去迎合他們 想做自己的話也簡單 四個字概括:學會拒絕 做別人眼裡一股清流吧

  • 2 # 小道剪

    許在你們小時候哭鬧著要糖吃時,也許你與年齡小的弟弟妹妹搶東西時,也許你想要禮物時,父母總是說:你能不能懂事點。其實我每當聽到這句話時,彷彿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其實你聽到父母說懂事點,你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害怕讓父母失望。

    當你變得很懂事時,會朝著他們心裡所希望的那樣做 ,慢慢地你開始害怕他們失望,忽略自己的感受,你開始變成他們口中的懂事的孩子,也變成大家口中的老好人,熱心腸,你也變成討好性人格,特別沒有安全感,討好別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時,你才有安全感。我們要聽從自己的內心,不要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要學會說不,

    生活中有時候你不要太“懂事”,當我們工作時不要一味去做老好事,往往太“懂事”會被針對,做無用功,有時候因為幫助別人而害了自己。

  • 3 # 用心愛你40

    現代人的問題是學了很多高科技的知識、獲得了很高的文憑,同時卻嚴重缺乏常識。要想正確理解這裡的問題,就必須補上常識這一課。

    最基本的常識是“人性利己”。除了那些自卑的人外,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原則是趨利避害,包括和別人建立一段特殊的關係,比如交朋友、談戀愛、結婚,都是為了藉助別人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非為了別人。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就涉及一個“底線”的問題,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哪些事情是絕不允許對方做的;

    二、對方至少要滿足哪些要求。

    只有對方滿足了底線要求,建立這段關係對當事人才是有正面價值的。說對方“不懂事”,意思是警告對方“你的行為即將觸犯我的底線。再不收斂,我們的關係將令我得不償失,那就休怪我翻臉了”。

    這裡有沒有感情因素呢?通常都是有的,只是感情深淺是不同的,也不能僅憑對方的表白來判斷。對你的感情越深,為你設定的底線就會越低,你就越可以“恃寵而驕”,也可以稱為“恃愛行兇”;反之,對方的底線就越高,你做什麼在對方那裡都是錯誤。

    上述道理對大多數人不難理解,難以理解的前提是“並不認為兩人在這段關係中是平等的,而是把自己當作需要並且能夠被對方寵愛的小孩子”,所以作得過頭了。

    至於一面誇你“真懂事”,一面掠奪你的生存資源,這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別人並不清楚真實情況如何。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就必須把自己當做一個和對方彼此獨立、平等的人,也有自己的交往底線。如果對方即將觸犯了你的底線,你也要拿“不懂事”來警告對方,沒有效果就翻臉。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當做需要呵護的小孩子。

  • 4 # 六角晶體

    確實深有體會,見多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其實很多時候赤裸裸地證實著只有“不懂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因為有人疼,有人寵,根本就不需要懂事。懂事是學會了抗事,所有事情落在自己肩上,不得不做,都做了當然就是“懂事”了,但這是用無數代價換來的,所以充滿了諷刺。生活就是這樣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活成公主的樣子,至少絕大多數人都不是,與其感慨命運不公,不如學會好好愛自己,把自己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別人不疼,沒關係,我自己疼。別人不哄,沒關係,我自己寵。

  • 5 # 心靈使者阿桂

    我理解的懂事就是會讀空氣,想事情站在全域性去想,自己少提要求。這個懂事要分情況,如果因為懂事犧牲了自己那就不是懂事,那是被別人利用了,被人綁架了,但提要求也的確不能太貪婪,所以這個度還要自己把握。

  • 6 # 就是錯覺

    特別理解這種感覺!懂事就是在親戚朋友有事時能無條件站出來,任勞任怨的出錢出力!懂事就是不爭不搶還要捨得付出,哪怕別人虐你千百遍,你也得笑魘如花賬單全收無怨無悔!去特麼的懂事,我不懂事我開心,我只愛我值得愛的人!

  • 7 # 純鈞RHGL

    很多人認為“懂點事”就是“吃點虧”的婉代詞。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吃點虧”是避免不了的,為了另一份利益——甚至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眼前的利益。

    這就是叫“懂事”,翻譯過來就是“吃虧”。

    但是很多人並不明白“懂事”的真正涵義,不知道這僅僅是半句話。

    “懂事”真正的意思並不是吃虧吃到飽,它還隱藏著半句話,是“放長線,釣大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真正糟糕的是,很多當事人及其家長都直眉瞪眼奔著“吃虧是福、福如東海”的死衚衕鑽進去了。

    “懂事”的人沒有因為“懂事”獲得回報,這就是問題所在。

    一味退步,再怎麼“懂事”的人也會變得“不懂事”。誰也受不了總是吃虧,吃不完還打包。

    打一巴掌就得給個甜棗吃。捱了一巴掌,沒拿到甜棗,你得學會要啊。

    很多人之所以厭惡“懂事”,經常也跟他們自己有關。挨完巴掌了,只知道自己哭鼻子,卻不知道伸手要甜棗。

    吃這種虧,其實是活該的。你自己沒有為自己爭取,總指望別人替你著想,未免太天真了。

    凡是挨完巴掌卻沒有主動伸手要甜棗的人,都沒有資格在這司馬青衫。你是活該的。

    該吃虧的時候要吃虧,但事後一定要主動爭取補償。你自己事後沒有主動過,就算老人說你傻你也只能聽著,因為你的確不聰明。

    錯一次,錯在他人;同樣的事情你錯了兩次,錯肯定在你自己。

    其實你至少該知道,讓你“懂點事”並不是結局,而是開始。

    你自己就把自己結局了,那怨不得別人呀。

    真正的“懂事”,講的是“剛者易折,柔則長存”這個道理。對聰明人來說,“懂事”的真正意思是“裝糊塗”。

    裝糊塗,不是真糊塗。懂得裝糊塗的人,通常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穫,所以你看,裝糊塗的人從來沒覺得自己吃虧。

    次次只吃虧,那你就是真糊塗。真糊塗,不管吃了多少虧都不值得同情。

  • 8 # 拯救不開心的拉斐爾

    有關於“懂事”等同於“好欺負”,相信是一個很常見的“老實人”日常感受。

    古語云:百善未及一惡,百瑜未及一瑕

    日常行善者,所做的卻漸漸成了理所當然,如果有一天有了不滿有了惡念,反而成了惡人;自私自利的人做一世壞事,臨了做了一絲善舉,反而成了立地成佛的善人;

    導致該現象的背後核心心理,是“標籤化的刻板印象”,及由刻板印象延伸的認知行為期待

    人們在日常社會生活之中,為了節約精力,提高社交效率,會不自覺地習慣性根據觀察到的一些細節與自己過往的經歷,嘗試給不同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並根據“標籤”判斷如何與之相處,對之抱有一個怎樣的期待。

    大家仔細想想,身邊是否都存在一些已經被我們標記成“濫好人”、“老實人”、“不好說話”、“作精”、“狠角色”等等等等的人,我們也在按照劃定的標籤與他們相處。連小孩子都會知道總結出哪一個大人好說話,哪一個即使哭鬧也沒用。當然在我們不斷對外打“標籤”的同時,我們自身也在被外界的其他人不斷打上他們的“標籤”。但具體是一個怎樣的標籤,這個標籤是否能夠涵蓋我們自身,是否能夠期待控制作用,則因人而異了。

    一般而言,某人被標籤化的過程,是外界透過觀察其一定時間的日常表現後漸漸確定的。

    一個人的人際邊界劃分越細(以不同的態度狀態面對不同的人)、對自我某些特性越剋制(剋制傾訴欲、情緒化、惰性等),越難以被具體標籤化劃分(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也越不容易被外界力量所牽制利用;

    缺乏人際邊界的人(以一個統一的態度面對大部分人),對自我缺乏剋制的人(想什麼說什麼、行為由情緒牽著走),則很容易被人看透並打上一個具體的標籤,也很容易被人抓住特性與弱點,進行針對性的掠奪與要求,完成了要求也不過只是如期待一致罷了,完不成則是一種罪惡。

    如果您現在已經被打上了具體的標籤,請不要繼續硬抗不必要的壓力與要求,及時放棄被灌輸的“自我要求”,重新劃分自己的人際邊界,去除已經造成的心理控制影響,鼓起勇氣進行抗爭,不要活成一個被迫為了別人而不斷疲憊消耗自我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遞貨到付款賣家怎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