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楊師老吳

    北宋時期柴家厲害因為是柴家把江山禪讓給趙家的,趙匡胤有訓示留下的。

  • 2 # 在希望的星空

    在宋朝歷史上有一個名氣甚大又神秘莫測的家族,他們既非皇族宗室,也非勳貴外戚,更非地方一霸,卻總在各類小說評書話中頻繁拋頭露臉,他們權勢滔天、貴不可言,似乎比起趙宋皇室也不逞多讓。然而歷史中的他們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這就是後周皇族——柴家。


    一、短暫的輝煌過後卻是令人唏噓不已

    作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其官方名稱應該是郭榮)登上皇位也實屬偶然。郭威在後漢一朝遭遇滅門慘案(郭威在後漢執掌軍權受到當時皇帝猜忌,乘郭威在外時將其兒子全部處死,同時被殺的還有柴榮的三個兒子),不得已將皇位傳給了柴榮。柴榮上位後,勵精圖治,在內政軍事上都展現了卓越不凡的帝王之才。然而似乎是天妒英才,才做了五年皇帝的柴榮在39歲盛年突然病故,皇位則由年僅七歲的四子柴宗訓(郭宗訓)繼承。接下來的歷史不用再多說,手握重兵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將後周天下變成了趙宋官家。


    在面對前朝皇族的問題上,不外乎兩種處置方法,一是妥善安置,不失富貴。比如曹丕對待漢獻帝;司馬炎對蜀、吳兩國故主。另一種則是毫不留情的屠殺,在南北朝和五代,對前朝皇室的清洗滅門是家常便飯。而對於在歷史上以寬厚仁慈著稱的宋太祖趙匡胤來說,既然對手握軍權的石守信等軍方大佬可以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懷柔手段、對南唐後主李煜等投降被俘的十國君王們也可以封爵賞賜,那面對前朝的故主,自然也可以更厚道一些,於是柴宗訓被“降格”封為“鄭王”,遷往房州居住,說白了就是養在籠中的金絲雀。

    至於柴榮另三個更為年幼的兒子,五子柴宗讓流落民間,後被隱士陳摶收為弟子;六子柴熙謹和七子柴熙誨分別被開國勳貴潘美和盧琰收為養子。昔日的皇室成員軟禁的軟禁、歸隱的歸隱、領養的領養,被拆散的七零八落。趙匡胤其實是用了一把“溫水煮青蛙”的“軟刀子”,在溫情脈脈下不動聲色地把柴榮嫡系一脈都給解決了。


    二、寄人籬下卻也不失富貴

    就這樣雙方倒也相安無事地相處了十幾年。然而就在柴宗訓正值20歲青春年少之際,卻忽然“病逝”了。這是官方的說法,至於實際到底是“病逝”還是“非正常死亡”,我們也都不得而知了。柴宗訓死後,他的兒子柴永崎被再次“降格”封為鄭國公,從此代代世襲。但是到了宋仁宗(北宋第四任皇帝)時期,柴宗訓嫡系一脈就斷了,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於是仁宗知道了當時還活著的柴榮的親侄子柴詠(竟然熬死了宋代三朝皇帝,也不由不感慨北宋帝王們實在是短命),封了他一個“崇義公”的爵位,好讓柴家從形式上能繼續延續下去。

    不料此事卻在朝廷掀起軒然大波,當時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與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激戰正酣,司馬光乘機藉此大做文章,認為柴榮嫡系一脈既然已斷,那另找繼承人也應該從郭家子孫裡找,畢竟柴榮當初過繼給郭威,那就是老郭家的人了,和柴家已經無關;而王安石卻認為,即使柴榮被過繼給郭家,但血緣親情卻是無法分割的,因此讓柴詠這個血緣上的柴榮侄子來繼承也未嘗不可。有了自己信任的王安石的支援,仁宗的底氣更足了,他絲毫不理睬司馬光的糾纏,依舊讓柴詠來擔任初代“崇義公”。於是柴家的一場不大不小的危機就算這麼過去了。


    此後,柴氏後人一直承襲“崇義公”爵位,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值得一提的是,“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後,宋高宗趙構竟然也沒忘記柴家,他命人找到了柴氏後人柴叔夏,讓他繼續襲封崇義公爵位。從以上來看,無論是宋太祖還是宋仁宗、宋高宗,在對待柴家的問題上還算是有著一脈相承的人情味。而比起那些動輒被滅門滅族的前朝皇室,柴家的結局已經算是相當完美了。


    三、逐漸被歪曲的戲說故事

    綜上所述,其實柴家在宋朝一直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寄居狀態,壓根不敢也沒有能力去興風作浪。歷史上也並無柴家後代在宋朝“妄圖復辟”的記載。不過到了各種小說和話本里,卻全然相反。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此人公然廣交天下豪傑義士,招賢納士,背後的意義不言而喻,而在《殘水滸》等水滸衍生作品裡,更是直言不諱的描寫柴進妄圖糾集天下好漢謀圖復興後周,卻被宋江取而代之的故事。在《說岳全傳》中,也刻畫了這麼一位柴氏後人小梁王柴桂(其實柴家後人從未受封“梁王”爵位),書中柴桂武藝高強,也有妄圖復興後周野心,並試圖與岳飛爭奪武狀元之位,結果被岳飛槍挑馬下。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柴家卻逐漸給人以一種野心勃勃、橫行霸道的味道。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柴家畢竟是前朝皇族,身份特殊;二是柴家當時也是公爵,屬於高階爵位,雖然手無實權,比起一般的官吏百姓還是高高在上的;三是不排除宋朝數百年曆史上某一位崇義公有復辟想法或仗勢欺人(當然未見正史所記載),從而被民間無限放大,因此柴家逐漸被歪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