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狼王

    建功30多歲,卻已擁有一個不小的公司,事業有成。可是,他卻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心理諮詢中,他說:“做事的時候,我總是不能當機立斷,總把事往後拖。

    比如,一次我們和一家公司談某個專案,人家都說對方是個很難搞定的人,但是我們的第一輪談判很成功,對方也很賞識我。可是該第二輪談判了,我卻開始拖延,找好多理由遲遲不採取行動,不和對方聯絡,最後還是對方主動聯絡我們。經過第二輪談判,終於合作成功。可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每次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我總會找理由拖延。

  • 2 # 曇花一現71742

    讀完《家》的前十二章,感受最深的是故事裡矛盾衝突無所不在。矛盾的社會,矛盾的思想,矛盾的人物。


    巴金筆下塑造的人物,各有千秋。


    給我感觸最多的是大哥高覺新。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他的話,我能想到的是,他猶如一塘死水,偶爾風吹過,則能激起一點點漣漪,隨後又歸於平靜。


    他,是高家長孫,是大少爺。他也有夢想與期待,他夢想著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他期待著與梅表姐的愛情。


    然而,現實是,他的道路早就被父親一手鋪好。


    中學畢業,接受父親用抓鬮決定的親事,接受父親的工作安排。


    他,全盤接受了。沒有爭取,也沒有拒絕。拋開歡喜與悲哀,默默地在既定道路上走著。


    所有情緒的出口,只是掩上房門,默默痛哭,亦或將愛寄予梅花。


    父親去世後,便一個人扛起一個家,為避免紛爭與煩惱,他選擇了“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


    當新思潮的風颳過,他的思想激起陣陣漣漪,如飢似渴地接受著洗禮,然而,現實的生活依舊在老路上走著。


    造成他的矛盾境遇,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一、社會環境影響


    他生在舊社會,從小就耳濡目染著封建禮教,事事遵從著父母之言。


    當新思想還沒有徹底席捲整個社會時,倘若做出點與舊理念不符的行為,就會有無數的“社會衛道士”跳出來批判。


    就如覺慧不想坐轎子,也會被拿來嘲笑打趣。就如表妹琴,作為女孩子,不纏足、還有學上,就惹來無盡的閒話,想要跟男同學共一個學堂更是難上加難。


    當自我心理不夠強大,就會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無法掙脫。


    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依然能找到一些殘留弊端。


    很多人都有“趨同”心理,害怕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的“異類”,如果對於一件事,身邊的人都說是對的,又有幾個人可以毫無顧忌的站出來說,它是錯的?


    二、家庭教育因素


    他成長的社會背景下,孩子都是作為大人的附屬品所存在,高家更屬於達官貴族一類,封建禮教會實施的更加徹底。


    他的祖父、父親放在現在來說都是屬於控制型人格,他們在家的地位說一不二,不可動搖,母親作為女人,在家裡根本就沒有發言權。


    作為晚輩的他,更加沒有說話的份,更別說什麼要尊重孩子的內心。


    所以,在他五歲時就已經很“懂事”,為了不讓母親傷心失望而努力讀書。


    從小就是以乖乖形象示人,所以在父親對他安排親事,安排工作時,他也沒有想著去拒絕和抵抗,只是壓制自己的內心,一個人偷偷痛苦。


    現今時代,控制型父母,依然不在少數。


    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天天對孩子喊著“你要聽話,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魯迅說過一句話: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


    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了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三、自我因素


    他從小生活在物質條件優渥的家庭裡,家裡下人就有幾十個,工作的公司裡有他們家的股份,父親還是其中一個董事,可以說,他是在溫室裡長大的。


    所以,究其根源,他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在面對問題時,下意識的選擇迴避,也就造就了他懦弱的性格。


    同時,他也是自私的,對家人的感情並不深厚。


    這可以從他的父母和大妹去世時,他的反應可以看出。


    母親去世時,“固然他知道,而且深切地感到母愛是沒有什麼東西能代替的,不過這還不曾在他的心上留下十分顯著的傷痕。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夢”。


    父親去世時,“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漸消去,在父親的棺木入土以後,他似乎把父親完全忘記了”。


    大妹去世時,“雖然給他帶來悲哀,但是他也覺得心裡輕鬆一點,似乎肩上的擔子減輕了一些。”


    他承擔起家族的擔子,不過是因為他是大哥,他別無選擇。


    其實,這時的他,是一個很好的可以改變,可以革新的轉折點,只是,迫於祖父的威嚴和現實的困難,他再一次選擇了逃避。


    由於奮鬥毫無結果就輕易放棄,同時也是疲於應對,因此選擇了犧牲時間,犧牲自我,換得幾天安靜日子。


    他自身跳不出舒適圈子,只好躲在自己的角落自憐自艾,選擇在思想上去接受新的東西,以此掩蓋自己的無能,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幾乎連自己都相信了,我並不是懦弱,我只是受到這個“吃人”社會的戕害。


    如果他有著琴的理念,“希望在於自己,不在別人”,或許會是另一種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齡大了,老祖宗的哪些“警告”讓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