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說到教育,當然要從文化談起。把教育以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那就是以文化之。把中國文化以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起來,那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之中,釋家是外來文化,因為在本質上與中國文化深層內涵上是相通的,所以,成為三教之一。但佛道二家都有宗教出世的成分,只有儒家始終不離世俗化的本色,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家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佛道二家為輔助。從正宗本土文化來說,雖然有很多家,戰國時有“百家”之說,但重要的也就六七家。漢代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有《論六家要指》其中的六家是是儒、墨、名、法、道、陰陽。但百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其實就是儒、道兩家。而且,老子和孔子的時代也比較在前。後代的各家,大都與這兩家有些關係,或者在兩家的基礎之上各執一端的結果。

    孔子時期所整理的《六經》,是對之前三代文明成果的總結。包含了文化的各個方面。但六經之中,最重要的還是《易》,因此,《易》又被稱為“群經之祖”。儒道兩家思想都來源於《易經》。儒家代表了中國文化中陽剛的一面,其基本精神象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儒家講有為,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道家代表了中國文化中陰柔的一面,其精神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故道家講無為,講順其自然。這是儒道二家思想的大體。

    既然是無為,那還學什麼?既然是有為,那就當然要學。而且還要終生的學。儒家的《中庸》,給出了人生追求的價值標準,而《大學》又給出了人格修養的目標和步驟。無論是誠正格致,還是修齊治平,都需要一生的功夫,終生學習才行。

    孔子自己整理六經。對之前的文化進行去粗取精,留下經典。這些經典是有意義的,必須傳下去的,這樣,就必須教給別人,讓更多人去了解。所以,孔子就辦了私學,成了教育界的祖師爺。因為他是第一個辦私學的人。所以,他是真正的教育界的泰山北斗。在孔子之前,官師一體,是沒有專業老師的。孔子是教育事業的開創者。所以,後來兩千多年,進入這一行的,自然不能不提孔子。

    以境界而言,老子大約相當於佛家的看破和悟透,既然萬法歸空,那也就不必折騰了。這大約類似於參破悟透的佛的寂靜之境,無為無情嘛。而孔子的境界相當於菩薩,雖然也是悟透了,但是依然有情,為眾生奔波,為人世操勞。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在佛家的境界層次上來說,佛大約高過菩薩,但對有情眾生來說,菩薩是有用的,而佛是沒用的。如果一切勘破,還用求嗎?這就類似於老子的無為。所以,教育上不提老子也就很正常了。

    我們再從儒道經典的具體內容上,來對比一下。儒家的經典,是所謂的修齊治平之學。當然是每個人都要學的。透過學習,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能力,境界。所以,人的一生,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最後達到君子的人格標準。當然,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聖人的境界。達到聖人的境界,就可以不犯錯誤,內聖就可以外王。當然,內心達到聖人之境,也不一定王天下。但是,境界高遠,天下景仰,可以稱為“素王”。就如孔子這樣。因此,儒家之學,是人人可修習的。對大多數人來說,修習儒家,就是為了成就君子人格。也就是止於至善之境。而老子的《道德經》與儒家經典不一樣。上面說了,儒道是中國文化的陰陽兩極。儒家屬陽,也就是說,儒家的所有手段和方法,都是光明正大,可以拿出來說的。大家一起修練。誰天分好,用功勤,誰的成就就高。這就是陽謀。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最高統治者治理天下用的。治天下,當然也包括打天下,它除了陽謀之外,必須還要用陰謀。所謂的陰,就是不能拿出來說的。一說出來,就無效了。《道德經》中充滿辯證的思維方式,它的思想,對後世的法家、兵家等都有重要影響。因為這些東西,是不能讓全體人民都學到的。如果全體人民個個都搞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那社會會成為什麼樣子?

    以上是我個人的精淺理解。權當拋磚引玉。請看到的朋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棋牌室的營業執照怎麼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