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眉
-
2 # 斷舍離
為什麼你寫的故事,連自己都不想再看?
我們總說,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成是從0到1,這個過程最為艱難,但質量不一定有保證。所以需要在完成的基礎上,儘可能完善,追求比1更好的效果。
寫出一個好故事也是如此。
好故事是寫出來的,更是用心改出來的。
只不過,很多人寫完故事後,容易陷入思維定勢,就像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順眼,很難想到還能怎麼把故事改得更好。
這時候,你需要一份修改清單。
藉助清單,讓自己從作者身份跳轉到修改者身份,從而更客觀更全面地對故事進行修改。
一 故事框架
1、故事完整性
看看故事是否交待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這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
在寫的時候,作者浸潤在情感中,很難發覺是否有遺漏。但讀者閱讀時,如果以上6個因素交代不清,就會產生疑問,懷疑一旦產生,建立信任就無從談起。
2、感官資訊效應
一個好故事,一定要充分調動讀者的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視覺等感官資訊,透過具有畫面感的文字描述,讓讀者在文字和自己生活經歷中的感官發生聯絡,從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創意黏性法則
簡約
為了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核心,必須要有取捨,有主次。與其用五根手指頭眼花繚亂地彈琴,不如用一根重複強調。
意外
沒有人願意看一個平鋪直敘,讀了上句就能猜到下句的故事。要打破人們的預先期望,違反直覺,讓讀者好奇驚訝,產生讀下去的興趣。
具體
許多商業文案很喜歡用籠統的、模糊的口號來宣傳,比如戰略方針,未來願景,讀者根本不會關心這些。要想觀點具有黏性,就要藉助具體的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身體行為和感官資訊加以闡釋。
可信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論證某個說法,總是會尋求資料支援。但這裡有個誤區,對讀者而言,冷冰冰的大資料其實跟自己沒太大關係。所以,要在故事中打破距離感,多問問讀者他們的親身體驗。
情感
還記得「希望工程」宣傳照裡那雙渴望上學的大眼睛嗎?相對於抽象事物,人們更容易對人產生興趣。
非洲大陸300萬吃不上飯的人,和一個叫菲力的餓肚子的6歲小男孩,人們更願意幫助哪個?顯然是後者。
因此,要想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一定要講關於家庭的、個人的具體故事。
故事
世間有很多顯而易見的道理,但道理多半枯燥無趣,只有透過故事,讓人們的情緒和情感發生變化,才有可能引發行動。本質上,人們喜愛故事勝過道理。
4、情緒決定理論
簡單說,如果人們感受到「積極」的情緒,比如緊迫、希望、團結、強大、義憤等,就會引起肯定的、正面的情緒體驗,進而採取行動。
如果感受到「消極」情緒,比如懶惰、冷漠、恐懼、孤獨、懷疑等,就會引起否定的、負面的情緒體驗,並企圖躲避。
因此,要想讓故事鼓舞人心,喚起行動,就要避免出現消極情緒,或者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二 故事語言
1、簡潔
資訊過剩時代,讀者沒有太多時間和興趣。同樣的意思,用越少的文字表達越好。多用主謂賓句式,去掉無意義的連詞、綴詞。
2、清晰
提前設想你的目標讀者是什麼樣的,避免陷入「知情魔咒」:你知道的,別人並不一定知道,只是你以為別人知道。涉及到一些專業名詞術語時,多想一下,你的讀者能不能理解。
3、通順
故事流暢的背後,是邏輯通順。多從邏輯層面考慮,故事的敘述是否層層遞進,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否讓人信服。
4、生動
設想讀者閱讀時的場景,結合故事的核心,考慮語言風格的選擇。儘量少用太書面化的詞語,多用短句,多打比方,讓句子有畫面感,最好能有點幽默。
三 敬請注意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修改故事的最終目的,是喚醒目標讀者內心潛在的,不被自己注意到的某種情緒或情感。在讀完故事後,這種情感被加強、放大,在情感驅動中進一步喚起行動。
這和操弄、挑逗、控制讀者的情緒本質上很難有區別。
讀者不是傻子。誰也不會永遠停留在某種情緒裡,當恢復理性後,發現自己的情緒竟然被一個故事誘導甚至誤導,很容易想見他會是什麼感受。當信任消失後,接下來你的故事再天花亂墜,他也不會再信了。
所以,技巧可以適當借鑑,但最好適可而止。一旦走上只顧追逐技巧的道路,就只能層層加碼,尋求更炫更刺激的技巧,最終被技巧綁架,自取滅亡。
比技巧更重要的,永遠是故事本身,故事本身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真實的想法。
沒有什麼道路可以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回覆列表
故事精不精彩取決於:
1.劇情本身是否跌宕起伏。很多作者把跌宕起伏理解為複雜,這就錯了。還有神轉折,預料之外意料之外,多線匯聚終點爆炸……
2.烘托方式。這就看寫作技巧掌握的情況了,寫作技巧掌握的越多,選擇性越大。
3.表達能力。既包括作者的文筆水準也包括風格養成。表達能力與方式的培養是重中之重,一旦成熟,再改變就難了。
怎麼把故事寫好,絕不是上面三點能說清的,不過,自身的積累、學習是寫好故事必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