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384977991996493
-
2 # 使用者1684065919182956
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這裡所謂的虞朝就是指史書上記載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據運城學者王雪樵前幾年《運城報》專文,“華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縣的“夏”,河津華谷的“華”。這兩個地方是中國華夏民族的發源地。王樹民同志的論文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世人通稱夏、商、週三代。
某些古籍卻稱虞、夏、商、週四代。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蹟,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並說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都在10人以上者。
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但《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年”,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氏絕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現今的史書上說“夏王朝統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電視臺看到歷史學家斷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確定夏為471年,據此虞朝當是1520多年。王樹民同志考證《國語》、《左傳》、《史記》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為有虞氏的世系15個名號,也就是說虞朝傳位有15個帝王(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歷史地位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而真正有文字記載的並沒有那麼多,商代到現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這裡所說的五千年是指從文字記載得知的從炎帝和黃帝誕生時開始計算,也可以說炎帝和黃帝也是夏朝時候的人,而且還是開國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約四千年時期出現,而考古學家考證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卻比甲骨文要早最少兩千年時間,兩千加四千,那麼也就是說,在六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現在才五千年的時間,那麼還有一千多年,又是什麼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古國,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股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
現在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最近在良渚發掘出京畿規模的古城了,其土齡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記載:《周書》而上是《商書》,《商書》而上是《夏書》,《夏書》而上,赫然便是《虞書》。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當時良渚文化的波及範圍,談不上小國寡民目前發現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蘇 安徽 江西範圍也有30萬以上公里。
-
3 # 淺淺淺糖
夏朝之前是沒有朝代的,統稱為上古時代。
-
4 # 使用者3769394726502
夏朝之前應該還存在一個虞朝,只不過目前還需要更多的材料來證明。
回覆列表
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這裡所謂的虞朝就是指史書上記載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據運城學者王雪樵前幾年《運城報》專文,“華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縣的“夏”,河津華谷的“華”。這兩個地方是中國華夏民族的發源地。王樹民同志的論文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世人通稱夏、商、週三代。
某些古籍卻稱虞、夏、商、週四代。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蹟,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並說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都在10人以上者。
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但《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年”,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氏絕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現今的史書上說“夏王朝統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電視臺看到歷史學家斷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確定夏為471年,據此虞朝當是1520多年。王樹民同志考證《國語》、《左傳》、《史記》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為有虞氏的世系15個名號,也就是說虞朝傳位有15個帝王(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歷史地位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而真正有文字記載的並沒有那麼多,商代到現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這裡所說的五千年是指從文字記載得知的從炎帝和黃帝誕生時開始計算,也可以說炎帝和黃帝也是夏朝時候的人,而且還是開國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約四千年時期出現,而考古學家考證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卻比甲骨文要早最少兩千年時間,兩千加四千,那麼也就是說,在六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現在才五千年的時間,那麼還有一千多年,又是什麼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古國,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股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
現在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最近在良渚發掘出京畿規模的古城了,其土齡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記載:《周書》而上是《商書》,《商書》而上是《夏書》,《夏書》而上,赫然便是《虞書》。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當時良渚文化的波及範圍,談不上小國寡民目前發現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蘇 安徽 江西範圍也有30萬以上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