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青藤罩紅樓

    “中華”是“中國”與“華夏”的合稱,自古有之,

    “中華”一詞,大約在魏晉時期即已出現,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晉朝時期桓溫的《請還都洛陽疏》:“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至南北朝時期已普遍使用。

  • 2 # 老沈man

    “中華民族”這個詞是19世紀末葉之後開始出現,最初的清楚定位可以到1901年。

    相關介紹:

    1、中華民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的統稱。

    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2、“民族”一詞,是一個外來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產生了“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透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

    1907年,繼梁啟超之後,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楊度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

    1924年以後,孫中山的"中華民族"理念,逐漸成為了國民黨的行動綱領。

    1935年《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讓“中華民族"觀念傳遍大江南北。

  • 3 # 蝦媽媽

    大約在5000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漢朝以後,開始出現“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也應運而生。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1902年,梁啟超首次提出中華民族的具體名稱。

  • 4 # 高山流水151138882

    華民族有5000年曆史,按照傳說有堯,舜,禹,湯,到後來又有了文字記載,那就是到了夏朝,商朝,周朝。你說夏商周就是我們中國的最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那個時候還發明瞭青銅器,同時也發明了甲骨文,就是把文字記在龜背上和骨頭上,是中國最早的文明記載,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開始。

  • 5 # 會飛的宋小姐

    中華民族是從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開始叫的,最早中原以華夏民族為主體。隨著中國的地盤不斷擴大,更多的民族加進這個大家庭,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各方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到了清朝中國遇到了千年大變局,出現空前危機,國家有可能被西方洋人分裂。中華民族這個詞騰空而起,使華人民團結一致,抵抗侵略,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做出了巨大貢獻。

  • 6 # 使用者6786111402127

    “中華民族”一詞早已深入人心,人人都會說,天天都有人在說。但是,何謂“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誰提出?在什麼時候提出?中華民族又具體包括哪些族?也許很多人都無法說清楚了。

    “中華民族”一詞是由“中華”和“民族”兩個短片語成。“中華”的概念古已有之,“民族”一詞出現較晚。

    “中華”是“中國”和“華夏”兩詞的合稱,在華夷混融的魏晉南北朝出現。“中國”是歷史上國家王朝的通稱,“中國”作為現代意義的國家名稱在晚清的時候得到重視。“華”原是作為族稱,意思是先聖王的後代。“華夏”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在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故該地被稱為中華,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

    《左公·定公十年》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意思是: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稱為夏,有高雅的意思;華夏族的服飾很美,所以叫做華,有文化燦爛的意思。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現“中華”一詞。《唐律疏議》中有:“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明朱元璋北伐討元時的檄文“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種“胡虜”與“中華”對稱,專指漢族及漢文化傳統。到現代就逐漸成為全中國的一種文化符號。

    在古代中,類似“民族”概念的詞語有“民”、“族”、“部”、“種”、“部族”、“種族”、“族類”等,“民族”二字連用卻很少見。最早出現“民族”二次連用,是南北時期道士顧歡在《夷夏論》中有“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的言論,“民族”意為族群,與現代意義的民族相去甚遠。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他人有所區別的群體。

    “民族”一詞的現代意義在19世紀末從日本傳入中國,進而產生了“中華民族”詞彙。

    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寫出了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大概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自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衍、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對“中華”一詞作了內涵說明,並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用了“中華民族”一詞。“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是關於“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記錄,由梁啟超提出,距今118年。

    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中說:“中國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這就是說,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所有的民族,各民族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有楊度、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等。孫中山在1912年提出“五族共和”,號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來達到民族和諧;袁世凱運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來處理邊疆事物;蔣介石在《中華民族整個共同的責任》一文中反覆說明他對“中華民族”整體認同的理解,其核心在於論證“中華民族是一個”。

  • 7 # 偉大哥6y8i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1902年,由梁啟超提出的。最早出處是梁的文章《論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

    其實,早在一年以前,也就是1901年,梁就在使用“中國民族”這個說法了。“中國民族”其實是“中華民族”概念的前身。

    直接原因就是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在海外引發的震動是巨大的,也對這些流亡海外的中國知識精英有了更大的刺激。

    正因為義和團運動,使得保皇立憲的聲勢,由海外而影響國內,很快成為全國精英階層(上至清廷皇室貴族,下至一般開明士紳,乃至各新式學堂學生,以及留學生)的共識。那麼這時候,提出“中國民族〞或中華民族概念,符合梁啟超所謂保皇立憲的政見的需求,也是此時清帝國各階層在國族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

    其實,也正是這一概念,才使得清末新政,以及辛亥“五族共和”可以達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油員培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