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新人

    所謂性,道,教。天命即性,正如食色性也;遵循天性,即是道;修道,就是如何去遵循天性,就算是教,此教意為有教無類之教,也意為三教九流之教。

    文言難懂,我始終覺得中庸沒有意思,比不上大學琅琅上口,更不及孔孟之寓意。無非是,教導人去遵循自然,這些書呆子哪一個做到了。但總比程朱的滅人慾來的實在,剋制人性和遵循人性規律,中庸之道總還有可取之處。

    作為哲學,中庸實在是太樸素了;作為思想,中庸又過於感性;作為為人標準,中庸的政治目的明顯太強。作為文化傳承,我們可以隨意引用,但這種思潮過於平庸了,其寓意及出發點都是虛無縹緲的,假的沒有實際意義。

    在人本社會的今天,儘管有諸多不足,中庸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經深入人心,無非是不痛不癢,不偏不倚,其實就是縱容錯誤而不是包容。

    我恨中庸,讓每個人都差不多,把所有個性都被磨沒了,對誰有好處呢?

  • 2 # 使用者5829977386華陽5566

    《中庸》開篇三句,天命謂之性,率性為之道,修道謂之教。

    《中庸》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開篇就向人們說明了一個真理,世上萬物都是由天命決定的。如果沒有天命一切都不復存在。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都有自已的生存方式。天命,就是上天所賦予的責任,性就是承擔責任的義務。天命謂之性,就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有義務來承擔這個責任。也就是上天與人類和諧統一的關係,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關係。率性,就是實行或遵循義務,道即人道,為人的法則及道德原則。率性謂之道,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履行上天交給的義務,這就是為人的原則。道就是理解和學習遵循這個原則,教就是教化,也就是人道與天道的和諧統一。修道謂之教,就是理解並學習遵守道德準則,就是一種教化,天與人的教化,更是互相永存的狀態。也就是說,人在社會生活中,要遵守社會道德原則,不僅如此,還要用自己美好的道德行為影響別人,使自己與社會融合,和諧統一,讓彼此處在一個互相促進,共同永存,發展前進的狀態。

  • 3 # 張海波34294724

    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

    天生萬物都有萬物的標準,所謂人一定也有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也就是說,既然是人了,那麼就要有個人樣的範疇。比如有心,有愛,有情,等等這都是天命謂之性的性。如果人類失去了這些天命賦予的特性,那麼從天的角度上看,地球上這些直立行走的東西並不是人。不符合天道迴圈的存在也會另其消失。所以說率性謂之道。率就的代表表率的意思。與天命賦予的人的人性特徵標準靠近,相符,甚至完美刻畫天命賦予人類特性的人類出現,那麼人道與天道才能完美的結合。如果人不行人道,身為人型,行如機械。那麼則是人性邪道。天也不會留其存在的。

    造就出更多與天命相符的人群,靠修道。符合天性的前者們如何率性的感染同類,就是言傳身教的教了。

  • 4 # 歲月如歌138700967

    天命之謂性。生而為樹木。為草。為動物。為昆蟲。為人這就是性。這是上天決定的。雖有點唯心。但避免囉嗦。這樣說比較簡單。率性之謂道。唯有人有統率所有性的本領。修道之謂教。人的率性的本領要靠後天的修行就象修剪樹枝一樣。留下好的放棄壞的。不斷的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率性的本領。估計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決定了人和物的秩序。這是不公平的世界但誰也改變不了。所以人要慈悲之心。狗啊貓啊花草均是生命如果沒有足夠時間和愛心就不要養。

  • 5 # 建章君

    《中庸》開篇三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所謂天命即上天的律命,古人相信得上天律命者也即符合天道者得天下,譬如商代夏或周代商皆是合道而得天命,而夏、商、周之失天下皆是違反天道而不合天命使然。

    那麼天命究竟是什麼呢?玄學之徒託之以神秘,孔子及其宗徒則以理性觀之,認為天命的實質即是萬事萬物的真實本性。

    因此,所謂率性,即率直事物之性而合乎真理,這才是所謂的道。

    由此順理成章,真正的教化或教育就是修道,修正我們心中通往真理的那條路。

  • 6 # 南山騷客

    《中庸》開篇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說:天給予人的本質就是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道不能離開人的身心片刻...

    《中庸》講的是儒家修身處世的原則,即遵循天生自然的本能,做人處世才合乎道。要做到合乎道,君子就要“慎獨”。

    這裡需要理解幾個意思,一、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的思想是正確的。二、君子要“慎獨”的修身要求對今人也是有益的。人特別在獨處的時候,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更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所敬畏,有所戒備,有所為,有所不為。三、人的本性不可能是天給予的,而是後天獲得的。孔子講學,就是用教化的方法,傳道受業解惑。而人世界觀的形成歸根到底自己是主因。

  • 7 # 北巖國學

    我覺得核心不在天命性道教,而是喜怒哀樂之未發,以及發而皆中節,結合後面文字,情之中節,是儒學認識論的兩個內容,情認知與樂化世界觀。

    中庸之道是君子成人之道,中庸是理想的行為狀態,智仁勇三達德,是達到中庸的德,而知居核心,所以有了後篇,誠。

  • 8 # 使用者62564438606

    選自子衍師父的《論語學釋》

    6.27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師:這個不好理解了吧?因為“中庸之為德也”涉及形而上,需要舉例子,將來我們還要講《中庸》,講《大學》。子思是把《中庸》從《論語》裡抽出來,寫了篇論文闡述一下。那什麼是中庸?我在這裡就把子思對中庸的理解簡單呈現一下,子思其實講得已經很精闢了,因為子思也是得道之人。

    (師板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師:這裡面說的“其至矣乎!”指的是“中和”,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以“民鮮久矣。”

    中庸的“中”,子思給的定義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所以“中”即道。庸通用,所以中庸又可以叫做道用。那什麼是德呢?德是道的展示,也就是相,所以稱為德相。那仁者的德相是什麼呢?“莊嚴、清靜、平等、長久、活潑、包容。”明白了吧?道德是不是“民鮮久矣”啊?

    眾:是。

    師:這兩千五百多年了,道德還在麼?

    不帶:有人說“不偏不倚謂之中”,這個觀點是不合適的吧?

    師:那我請問你有不偏不倚的存在麼?比如說我眼前杯子、書和花瓶這三樣東西,書在中間,那是在我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換個參照物呢?書也可能在旁邊,所以有不偏不倚的存在麼?沒有啊,所以不偏不倚根本就不存在,就像對錯根本就不存在一樣的。對錯永遠是相對的,就看你以什麼角度來看。《中庸》裡寫得很清楚:“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根本和不偏不倚沒有一點關係。

    不帶:“發而皆中節”的“節”是什麼意思呢,是節制麼?

    師:節是規矩。所以不要聽酸儒們亂講什麼不偏不倚謂之中,他們所認為的這個不偏不倚的“中”其實是不存在的。那叫小人之中,那叫反中庸。所以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不帶:老師,那“喜怒哀樂之未發”是禪定的境界麼?

    師(笑):吾不知也。

    不帶(笑):唯!

    (眾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餃子皮的花樣吃法和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