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飛哥

    西口

    其他含義

    山西省著名景觀之一

    西口,即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現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西口位於山西省諸長城關口,走出這個西口,山西人的經商地區包括內外蒙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新疆地區、關東地區。從這裡到雁門關,便是經歷幾千年戰事的馬邑古道。

    基本資訊

    中文名西口景點類別景區開放時間08:00-17:30

    歷史沿革

    殺虎口是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朔平府志》記載:殺虎口"其地內拱神京,外控大漠,實三晉之要衝,北門之扃鑰也","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倚為要塞"。殺虎口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源於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殺虎口位於晉北與內蒙古的邊緣,是內蒙古南下山西中部或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且殺虎口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在兩山夾峙之中,有蒼頭河縱貫南北,形成約有三華里寬的河谷開闊地。

    早在戰國趙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趙國就派重兵駐守雁門一帶,著名大將李牧曾多次從這裡出擊,攻敗匈奴的進犯。漢代大將李廣、衛青、霍去病也曾從這裡挺進大漠,馳騁疆場。

    到了明朝,殺虎口被稱"殺胡口"。因為當時,韃靼、瓦喇部落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而明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這麼一個殺氣騰騰的名字。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將"胡"字改為"虎"字。由此殺虎口之名便沿用至今。

    殺虎口城關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曆二年(公元1577年)磚包,城周為1公里,高11.7米。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長、寬、高、厚都與舊堡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牆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殺虎口和右玉城做為軍事要塞,自古戰火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47年)的一場戰爭中,守軍卻在左右無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堅守右玉城,長達8個月的時間,這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場戰爭之後,明王朝重新加固修繕了殺虎口和右玉城,及殺虎口一帶的長城,並增加了守備兵額,大大提高了殺虎口的防禦能力。

    到了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歷時50多年的征服葛爾丹部的戰爭中,殺虎口一直處於大本營的地位,擔當著傳遞情報,運送軍糧軍餉等國防重任。康熙皇帝更是親率大軍征討。康熙年間的三次親征,大軍十幾萬,負責運送糧草的又是十幾萬,人來車往,絡繹不絕。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十二月初三,康熙皇帝西征歸來,駐蹕殺虎口九龍灣,從此殺虎口又沾上了帝王之氣。

    在明代時,有政府開辦的馬市。從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到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已開馬市十三處,僅萬曆十一年(1583年),交易馬匹達4.5萬匹。開放官市的同時,民市也得到迅速發展。山西人用緞、綢、布、絹、棉花、針線、米、鹽、糖、果等交換蒙古人的馬、牛、羊、騾、驢、羊皮、皮襖等,尤其是山西的潞錫極受蒙古人歡迎,成為重要商品。互市獲利甚豐,吸引了許多山西人走西口。這種貿易在清代之後仍非常繁榮。在這一過程中,晉商實現了經營的多元化,包括糧食、棉布、棉花、絲綢、菜、絨貨、顏料、煤炭、鐵貨、木材、菸草、馬尾、人參、油、紙張、乾果、雜貨、銅、錫等,同時也發展起作為經紀人的牙行。晉商商業活動範圍之廣,為其他商幫所不及。

    內容說明

    簡介

    清代是華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透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華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是中國古代移民文化並帶動商業貿易大發展的地理標誌,在中國商業貿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西口

    意義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程序,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並舉的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佔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充套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保可以網上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