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笑閣

    30億差不多吧。

    這個還是要謹慎的,最近有個銀行代言的P2P暴雷了,招商銀行的。

    任何小貸本質上都是貸款,之所以找小貸貸款的人,多半是銀行那邊信用不夠,或者非常急需用錢的人。

    這個風險還是非常高的。

  • 2 # 王泰山

    資管新規落地一年來,降低理財業務增速、提高標準化資產配置比例成為行業共識。這是銀行理財存量資產整改邁出的第一步,但後續的壓力仍不容小覷。

    將根據各行理財業務的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監管。如對於何時申設理財子公司,尊重銀行選擇,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商業銀行可根據本行實際和工作需要,在母行與理財子公司權責明確、有效隔離、處理好新老產品關係的基礎上,按照商業原則,確定是否由母行委託理財子公司處置存量業務。存量資產處置完成後,母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務。

    招商銀行行長助理兼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輝表示,在理財子公司籌建期間,銀行資管業務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

    一、是老產品配置的部分長期限資產面臨整改困難,難以發行新產品承接;

    二、是新產品難以做到一經推出就在方方面面符合監管要求,其合規轉換具有長期性;

    三、是目前各家銀行對單一公募理財產品投資非標的具體比例限制理解不一致,在實踐中存在各家新發行的單隻公募產品投資非標資產比例上限不同的情形。

    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籌建負責人認為,為促進理財子公司業務開展,相關配套細則需進一步明確和最佳化:

    一、是明確理財子公司成立後,母行存續的老產品和老資產的處置計劃;

    二、是制定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認定辦法,為非標轉標給予機制安排。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化解銀行理財業務存量風險絕不僅僅是銀行端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尤其是涉及地方融資平臺的部分。存量風險的化解,“一刀切”是不現實的,需要以非常審慎的態度去化解存量風險,不能簡單認為過渡期內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銀行理財業務也好,銀行非標投資也罷,都或多或少涉及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風險治理問題。長遠來看,地方政府負債管理機制亟待規範。短期而言,重點是限制增量,化解存量。

  • 3 # 石頭話投資

    首先解釋一下這個30萬億是怎麼來的,這個資料來自於,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釋出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其中截止2017年報的資料是,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到2018年底這個資料也基本不變,因此業內都認可30萬億這個資料。

    簡單點講,30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大家平時經常在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比銀行存款高。以前是由銀行的信用擔保,保本保收益的。但是,根據2018年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釋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為了規避金融風險,到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就不再保本,也就是說,如果某支理財產品投向的金融資產出了風險,銀行不再兜底,由投資者自擔風險。

    這個背景,就是標題這個問題提出來的原因了。

    但即使這樣,銀行理財產品未來也是值得信賴的。原因是:

    1、銀行是最值得信賴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風險大,銀行是所有金融機構中資金最雄厚、綜合實力最強、服務客戶最多的金融機構,如果銀行都不值得信任,其他金融機構的可信任度就更低了;

    2、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發行的產品已債券型基金為主,可以理解為以前銀行理財的升級版本,每日披露淨值,定期披露產品的持倉等資訊,由於銀行過去多年以來從事資金借貸業務,在債券產品上具有先天優勢,有雄厚的研究實力,是最專業的的;

    3、銀行為了滿足大量客戶不同的理財需求,會為客戶提供更高風險的選擇,如:股票、基金投資,透過FOF等產品方式,委託給在這個方面更加專業的金融機構,如:證券、基金公司操作,銀行負責監管、評價,就是銀行找別的專業機構補自己的短板;

    4、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在理財產品的設計、投資、風險監控等方面還會有很多創新,滿足投資者全方位、多層次的投資需求,風險控制方面更加安全、透明。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理財產品值得投資者期待。

  • 4 # 西北狼VS

    未來30萬億的銀行理財值得託付和信奈嗎?

    這是並非一個簡單的理財產品問世的問題,其中內容豐富,我認為值得信奈,畢竟有國家兜底。但是理財的風險是自擔,只不過資金是從儲蓄銀行直接劃轉而已。除了以上需要從更多的層面去考慮其他問題。

    1、確切的說,銀行資金也想出來斂財了,近年來網際網路高息不正規投資品種將銀行儲蓄資金明顯分流,市場儲蓄市場形成明顯干擾,且違反正常市場規則。因此,銀行理財需要正規和豐富化來滿足普通人投資需求,也是給銀行資金本身帶來保值增值的途徑。這無疑對銀行板塊是長期利好的事件,銀行業利潤有望持續和豐富,充裕現金流和政策託底性無可比擬。

    2、通脹提升在不斷吞噬銀行業利息,銀行資金有增值需求,這是從盈利保值和風險對沖角度出發考量的。

    3、銀行業理財產品的擴大和正規化其實對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算是一個長期利好,因為理財資金必有一部分去往證券市場進行增量投資,給股市帶來一定的場外增量,對市場流動性提供支撐。

    4、但有一點值得擔憂,銀行資金進入理財或投資市場,同樣需要承擔波動風險,那這樣需要警惕紅線,尤其是系統性風險來臨時的風險抵抗力。

  • 5 # 幸福家庭68

    只要是官方開發的理財產品,都要讓投資者感到誠實可信,如果做不到這點,那與欺詐有何區別?投資者的錢來之不易(尤其是低層投資人),把錢交給你理財,是對你百分百的信任,因為你是名符其實的專家,如果你都能讓投資者虧本,以後,他們還能信任你嗎?其它融資還有更值得信賴嗎?國家又將如何利用民資發展未來呢?

  • 6 # 立馬財經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是30萬億的水平,保本理財是7萬億的水平。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而保本理財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表內理財業務,表內理財業務是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樣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未來保本理財可能要消失,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這塊我們覺得可能會對一些銀行造成影響。所以今年在存款增長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部分股份行加大了保本理財的發行力度,因為保本理財是納入存款的核算,可以做高存款基數。

    目前,保本理財規模有七八萬億,個別銀行是有四五千億,未來保本理財不讓做了可能對部分銀行負債造成較大影響。

    剝離銀行的理財業務,是迫使商業銀行迴歸業務本原,從事傳統商業銀行該乾的業務。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則順理成章接過相對風險更高的資管業務,能透過資本市場提供更多多樣化的理財工具和產品。

    另外要求銀行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地履行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職責,提高投資者自擔風險認知,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時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簡單地說,以後將不再有保本型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了,而以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會打破剛兌後,另外由於不是銀行發行的,而是銀行子理財公司這個獨立的法人發行的,如果出現兌付問題,客戶再找銀行鬧就不好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萬元讀一個大陸一線學校的MBA值得嗎?該怎樣規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