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一往無前SunnyAw

    因為馬致遠的詩詞好多都是描寫秋的,寓情於景,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 2 # 孫同學stx

    我們要搞清楚一點,何為“秋思”?是指秋天的相思,秋天的思緒,還是秋天的思戀?

    大多數人認為“秋思”自然是指秋天的思緒。可是論寫秋思,馬致遠實在無法論“祖”,我們若選出屈原的《楚辭》,倒是說得過去,即使不算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人各有千秋,寫秋天的作品如過江之鯽,再到盛唐、兩宋,豪放、婉約,唐詩宋詞,那種文體沒有將秋寫盡?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在元曲之中是翹楚,可也只是“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王國維語),也就是唐人的境界罷了,哪裡敢稱“祖”?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這個“秋思”中的“思”應該是發第四聲,在古代作名詞使用的時候,指悲傷之思念的時候,大多是讀思(四聲)。所以《天淨沙·秋思》實際上講的是“秋天的悲傷”,這樣就把這首小令的表達範圍縮小了一半,而結合馬致遠的漂泊際遇,這首小令實際上就是抒發他在深秋,四處漂泊的羈旅之愁。


    這種風格的作品,宋詞中有許多。但是早期柳永主題相似的詞則過於憂柔、纏綿,委婉有餘,清朗不足。

    而馬致遠的這首小令用的是唐人的情感發散方法,甚至表達方式也是唐人的,這首作品如果不標作者,放入《唐詩三百首》的古體詩中,是辨別不出來的,正如唐溫如的“滿船清夢壓星河”,這種風格的復古,是個人的才能,也是一個時代的感染。

    為什麼說這是唐人的表現手法?我們來看這首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前三句羅列了九種意象,沒有其它詞語銜接,這是一種羅列名詞的獨特寫法。早在唐杜牧的“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就使用過這種純粹使用名詞羅列的寫景方法,但是在名詞的下面暗藏著邏輯關係,從而是動詞在句子中不那麼重要,但是我們翻成白話文:“秋草長滿了回家的路,覆盎門掩映在夕陽之下。”

    再看晚唐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十個字都是名詞,卻完美地構成一幅早間出行的畫面,也是個中高手。

    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則是從下到上,從近到遠,從遠到近的三個維度全方位選取了帶了蕭瑟意象的景緻進行了填充,這是一種白描的手法。這些詞的羅列如果沒有最後兩句的“點睛之筆”,無論如何精緻、蕭瑟,都不能真正打動讀者。

    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把九個意象全都統攝了起來,造成了一個時空統一的場地,前面所有的景色都找到了自己的正確位置,共同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夕陽秋色圖。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個完整的景和意象裡,這首作品的“眼”也就呼之欲出。

    斷腸人在天涯。唯有有人參與的景色才是有靈魂的,人出現的時候,所有的意象,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眼前景和心中情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整首小令看似隨手寫來,其實手法老道,大巧不工。而在景色白描中放入自己的心,隱含著自己的感情,意在言外,含蓄雋永,正是唐詩和後來其他詩歌詞牌作品最大的風格差異。

    而《天淨沙·秋思》正是這種風格迴歸盛唐的元朝散曲的先河之作。這種寫作表現手法與宋詩理性,宋詞豪放、婉約,元曲潑辣、生猛都有不同,開啟了散曲疏闊清朗表達“秋思”,以及表達其他情感一個新的路子。元周德清《中原音韻 · 小令定格》因此稱此曲為“秋思之祖”。

    這個說法由此而來。

  • 3 # 使用者5708161837795

    馬致遠創作的小令《天淨沙·秋思》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散曲《天淨沙·秋思》只用了28個字,就將秋天特有的緊緻所引起的對家鄉的思念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這首曲子的前三句一直為後人稱道,三句每句寫了三個景物,而景物與景物之間沒有一個連線詞,彷彿是一個鎮定的攝影師,用鏡頭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感情的畫面:時間已近黃昏,枯乾的古藤耷拉在老樹上,已經沒有任何生氣,迷濛中烏鴉飛過,更平添一層悲涼;小橋下面流水潺潺,旁邊是一戶人家,看到這裡,想必也勾起了作者對溫暖的家的思念。

    藤蔓樹木烏鴉本是最常見之景,可馬致遠觀察的極為細緻入微,他抓住了景物最準確的特點:藤蔓是枯萎的、樹木是蒼老的、烏鴉的鳴叫又在黃昏的時分。眼前的景是蕭索就如同曹丕詩裡寫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在許多詩詞曲中的黃昏,就是裊裊炊煙升起的時候,就是在外幹活的人扛著鋤頭往回走的時候。“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還有扛著鋤頭回家的人,甚至鳥雀都知道呼朋引伴的回巢。唯有浪跡天涯的遊子,望穿秋水也望不見故鄉的邊角。

    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女人最靈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