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50953874172125

    定期維修是以時間為基礎的預防維修方式。它具有對裝置進行週期性修理的特點,是根據裝置的磨損規律,預先確定修理類別、修理間隔期及修理工作量;所需的備件、材料可以預計,因此可作較長時間的安排;修理計劃的確定是按裝置的實際開動時數為依據。過去蘇聯的裝置計預修制度是定期維修的典型形式,適用於已掌握裝置磨損規律和在生產過程中平時難以停機維修的流程生產、動能生產、自動線以及大批次生產中使用的主要裝置。

    定期維修的優點:

    1、可以防止和減少突發故障。

    2、可以預防隱蔽故障(不拆開就難以發現和預防的故障)。

    3、適用於已知裝置壽命分佈規律而且有明顯耗損期的裝置,這種裝置故障的發生,發展同使用時間有明確的關係。

    4、使生產和修理均能有計劃地進行。定期維修便於預計所需要的備件和材料,便於安排維修人員,便於制訂裝置使用計劃和維修計劃,充分體現了計劃性強,可操作性強的優點。

    定期維修的不合理性:

    定期維修雖然在預防裝置故障和事故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夠保證裝置在一定的技術狀態下執行,但它計劃性太強,檢修週期卡得太死,不管裝置實際技術狀態如何,到期就修。隨著設計的日趨完善和製造水平的不斷提高,裝置的固有可靠性越來越高,定期維修方式越來越顯得過於保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定期維修已逐漸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定期維修的不合理性歸納起來如下:

    1、定期維修的理論依據片面

    定期維修產生的背景是當時的裝置基本上是機械,電氣單一的結構模式,針對的故障率模型是浴盆曲線。而現代裝置集機械,電控,液壓,氣動,鐳射等多種技術於一身,又以微機為資訊儲存及處理手段,裝置的基本故障率曲線不止是浴盆曲線一種,而是六種。

    一般而言,具有金屬疲勞或機械損耗的機械裝置符合A,B,C三種故障模型,電子裝置的故障符合D,E,F模型。有文獻指出,數控裝置符合E模型,隨著裝置的日趨複雜,越來越多的裝置符合模式E和F。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裝置沒有耗損期,故障的發生具有隨機性,裝置執行時間和故障率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絡。把基於浴盆曲線的定期維修運用到所有裝置上面,在邏輯上行不通。事實上,人們早就發現不必要的定期拆修會把早期故障引入本應穩定的系統,這隻能增加裝置整體故障率。

    2、定期維修所採用的引數往往不是實際情況的反映,因而與實際情況不盡相符

    實際上,定期維修的週期是根據人的經驗和某些統計資料來制定的,人的經驗畢竟不大靠得住,統計資料也可能存在偏差,所以確定維修週期的科學性是值得懷疑的。例如,鐵路機車發動機的定期維修週期是根據發動機運轉時間確定的,這個維修引數是在實驗室內穩定試驗檯上按有關標準進行耐久性及野外現場實車試驗後,測量主要零部件的磨損量來確定的。野外實車試驗,試驗週期長,使用條件和試驗環境複雜,造成試驗資料離散大,置信度低。穩定的室內試驗與發動機實際執行中所遇到的工況相差較大,其實驗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而動態模擬試驗雖然很有實用價值,但目前尚未達到實用階段。因此可以說,確定發動機定期維修引數的基礎是不可靠的。

    3、裝置的各種情況不同,定期維修難免造成維修過剩和維修不足

    定期維修沒有考慮到每臺裝置的具體技術狀況的不同,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不同,維修保養的程度不同,以及使用環境的不同,這四個"不同"使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主要機件的磨損情況和效能變化發生明顯的差異。而定期維修不管裝置具體的技術狀況和實際運用狀態的好壞,也不管裝置是否有必要檢修,只根據修理規程的規定,到期就進行維修。這種"一刀切"式做法的後果是,要麼造成維修過剩,要麼造成維修不足。維修過剩則限制了裝置最大潛力的發揮,維修不足則失去了預防性維修的意義。維修過剩與維修不足,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都追求效費比,從維修費用這個角度來考慮,定期維修也顯得不合時宜。

    總而言之,定期維修方式是一種僵化的維修體制,已經日益暴露出其不夠科學性和經濟性的一面,越來越成為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發展的障礙。針對定期維修日益暴露出的種種弊端,除從設計上科學合理地確定裝置主要零部件的使用壽命,根據使用壽命來選擇結構和材料,進行無檢修設計和等壽命設計外,應採取更為先進的維修方式,即視情維修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范仲淹的詩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