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雲祥

    基本同意。家長還要注意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陪伴的同時還要引導。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說教力量大,所形成的習慣和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

  • 2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教育=陪伴式成長引導。任何人類教育都不可能扔給孩子一堆書籍讓他們自學。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教育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

    剛出生的人類嬰兒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身軀、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不能獨自抵禦生存環境傷害、不知該如何與同伴進行分工協作......作為自然生命物質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人類孩子出生後必須透過不斷模仿學習才能從長輩那裡繼承綜合生存技能。當然,為了將業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方式世代傳承下去,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育。那麼,為什麼說教育=陪伴式成長引導呢?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裡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裡也就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學習成長的綜合影響。因此,出生在原始叢林裡的人類祖先會辨識&採摘植物果實+捕獲獵物+防禦敵害、出生在農牧時代的人類先輩會耕種+畜牧+加工製作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出生在中國的孩子們講漢語+寫方塊字+使用筷子吃炒菜&米飯&饅頭&麵條、出生在印度的孩子們講印地語+寫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吃手抓飯、出生在英國的孩子們講英語+寫ABC+使用刀叉吃麵包&醬汁......

    孩子剛出生時只有最基本的生命體徵、出生8個月左右開始能爬、1歲左右能走&能試著說話、3歲以後可以自己獨立吃飯&排便、7歲以後基本實現行動自主、15歲【根據各國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齡從15歲到21歲不等,中國規定18歲以上體力+智力發育正常的的人為完全民事行為成年人】以後基本具備完全獨立民事行為能力......年過花甲【60歲】之後獨立生存能力開始下降、直至個人最終迴歸大自然,人類個體生命軌跡猶如完整的拋物線、獨立自主生存能力不會突然駕臨也不會突然消逝。為此,現代人類進化形成了體系完備的育小+養老服務體系。

    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肢體、教孩子使用現代人類語言、教孩子適應群體社會生活的人際社交禮儀、教孩子研習現代人類生產勞動分工協作的法律法規、教孩子......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是在被陪伴引導的情況下逐步適應獨立自主生活、適應與群體協同實現幸福生活。因此,現代人類教育本質上就是在陪伴的狀態下引導孩子們適應生活,現代人類教育體系中文化、音樂、美術、歷史、勞動等課程設定的本質目標就是賦予孩子們綜合自主生存能力。

    帶孩子辨識&採摘植物果實+捕獲獵物+防禦敵害是人類原始對子女祖先最早的成長教育、手把手教孩子耕種+畜牧+加工製作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是農牧時代普通老百姓對子女最好的成長教育、現代職業化學校教育常備科目語言+數學+物理+地理+法律+音樂+繪畫+體育等均為日常生活智慧......“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千萬年來人類一直秉承的基本教育原則,教育內容設定應生產勞動實踐變化而變,比如資訊科技直到20世紀末期才被納入學校教育內容。

    常言道:“做事,就是最好的學”,現代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中的每一項內容都源於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也只有能夠為生產勞動實踐提供理論支撐的教育才有現實社會價值。但是,正如孩子們學走路、講話都需要漫長的時間磨合,與學走路、講話相比孩子們掌握生產勞動技能需要耗費的時間更長。因此,未成年之前只重視文化教學的學校教育體系是不完整的、不符合人類成長髮育規律。

    2022年秋季學期即將實施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細分了個年齡階段孩子應該掌握的基本生產勞動與生活技能,其中不乏包括種植、養殖、手工製作、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木工、陶藝、布藝等日常生活勞動等都將計入學校義務教育目錄清單。顯然,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勞動實踐對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已經在著手改變從小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卻不識農桑、不會做家務的尷尬局面。

    生物學家達爾文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自然生命絕不能單獨存活。的確,縱覽自然生命世界,幾乎沒有真正能夠獨生的生命個體。嘮嗑、節慶、遊娛、影視......現代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主動活動都只為實現更愜意的生活。但是,無論多聰慧的人都不可能自覺成才、都不可能啥事兒一看就會。因此,人類社會文明進化時間越長,人類孩子出生後需要“學以備用”的知識內容越多、需要專注學習的時間越長。當前,孩子們從出生到步入職場有超過20年【3歲才能入幼兒園、幼兒園3年、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3年以上】的時間都在專注學習。所以,教育=陪伴式成長引導

  • 3 # 舍予即舒

    我認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作為有著21年農村教育教學的我來講是比較有說服力的。現在的農村學校尤其是初中,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留守孩子。要不父母要不有一個都在外務工,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家訪或者與學生家長及時交流互動,一般都沒有機會。近幾年來,農村留守孩子中考能考上重點高中的越來越少。如果父母能夠堅持陪伴在孩子身邊,雖然說農村的學生家長具備輔導孩子的能力不多,但是你陪在孩子身邊,最起碼能夠監督孩子按時完成作業。能夠在孩子受挫折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予以鼓勵。現在很多農村學生都是跟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他們年紀都普遍比較大。在管理孩子這方面心有餘力不足。另外從長期發展來看,父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品格、習慣的朋友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認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4 # 老於52080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一點不假。只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所以說,陪伴很重要,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沒有陪伴不可能有好的成長過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就是例子。

  • 5 # 715457390177張建軍

    有一個女同事,她有三個孩子,大的是一對龍鳳胎,小的是男孩,我跟她認識的時候,她家的三個孩子都是縣一高重點班的學生,最後兩個考了985,一個一本,在單位名氣很大,都誇她還小明,說她會教育孩子,問她秘訣,她說啥也沒有,就是陪伴,那怕夜十一二點也要陪著,她老公原是部隊文職軍官,復原後在縣檔案局工作,上班很清閒,她倆口子從孩子初中開始就是晚上一直陪伴孩子學習做作業,也只是陪伴,原因是她和丈夫對孩子學習、作業根本看不懂,更輔導不了,她家一是清淨,環境好,從來沒有喝酒、打牌之類的事,二是孩子們都懂事,對父母良苦用心非常清楚。不要總是疑惑,凡事考上名牌大學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自己究竟陪伴了多少?當你在家裡擺酒場、牌場魁三索四、吆五喝六的時候,你是否考慮過你家裡有學生?當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你是否在家裡睡大覺?孩子天不明就上學,你是否天天接送等等,不要只看果實花朵,看付出。

  • 6 # 龔清楊看社會

    不同意!

    母親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情商教育。

    父親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智商教育。

    但僅有父母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孩子今後有多大的成就,取決於他在成長道路上能不能遇到名師、高人。

    所有的人都有大成功的可能,前提是高人指路!

  • 7 # 國國啊哥哥

    準確地說,是“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或“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當然,學校教育也需要陪伴,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同學,他們自控力差,沒有老師陪伴,教室裡會亂成一鍋粥;高年級的大同學同樣需要老師陪伴,特別是遇到困唯和情緒低落的好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夏曆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