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灣一灣灣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因為,一個國家是由土地和人民組成的。而人民,是可以作出歷史性選擇的。

    古代歷來改朝換代,都是因為民心盡失,己無執政之基。

    水可載舟,亦可履舟。民眾的力量,是不可誨的。所以歷來執政者以此警戒自己,但要做到卻不易的。

  • 2 # 禹辰471

    “得民心者得天下”,體現的是中國古 代的一種重視人民的政治理念,周朝的時候 統治者就已經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認識到人民的支援與否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的 決定性因素。

    戰國時代,孟子明確地提出民 貴君輕的思想,《荀子•王制》中也有這樣 的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 傳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 “君舟民水”的思想特別被 唐太宗看重,《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魏 徵的話:“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 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 為可畏,誠如聖旨。

    ”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雖然是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提 出的,但是這種思想注意到民心向背是統治 者能否安坐江山的關鍵,對於統治者制定有 益於民生的政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是表現 出歷史進步性的思想理念

  • 3 # 九世之仇尤可復

    《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統治權、獲得整個天下是有辦法的,那就是獲得民眾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獲得民眾有辦法,那就是獲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眾;要想獲得民心有辦法,民眾所需要的,就給予他們,反對的不要給予。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君王執政應以民為本,民心所向即為天下趨勢。這在先秦時代可以說是十分先進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據三國時的司馬懿所說,其臨死前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麼叫“水能載舟,亦能溢舟”,(就是說水能將小船浮起來,也能讓小船沉入海底)所以,這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當於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要讓你的“船”浮起來,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當你獲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於你得到天下了。民心等於天下!

    歷史例子

  • 4 # 使用者9847484932671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個人只要能得到民眾百姓的擁護,就等於已經得到了天下。意思就是說想要治理好家國天下首先要得到的就是黎民百姓的支援。擁有人民支援的人才能贏得天下。這是孟子以人為本的思想中的最為重要的內容。

    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天下都是皇家的,但如果皇家中有人失了道德,他就失去了民心,得不到民眾的擁護,人們就會揭竿而起,建立新的王朝,擁護那些為人民利益而治理國家的人奮鬥。因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所以才會有朝代的更迭。

    在當今社會,真誠的朋友本身就寥寥無幾。很多時候,人們出於相同的興趣,相同的利益而合作或者交往。這樣的人也稱不上是真正的朋友,因此從長遠來看,就只會形成利益關係網,很難交到真心對待你的朋友了。然而在當今社會中,有更多的朋友,無論是真情實意還是利益驅使,都會有更多的出路,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你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援,也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但是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公民的社會,至少從法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管理者要到人民中去,瞭解人民真正想要什麼,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總而言之,這句話不論是從古代還是現代來說,都可謂是一句真理。上位者要守護國家,首要任務就是要使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社會才能穩定。

  • 5 # 欣霖佳翊


    心,主於中而應於外。心在身體中佔主導,但是這種主導並不是孤立的,還是需要外界、外物的刺激和觸動。《禮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透過心,人對外界的各種刺激、觸動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表現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比如音樂,就是人心感於外物而產生的。

  • 6 # 一闊咻咻

    因為只有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之後,才能夠將一件事情做的更加的美好,如果說所有的人都在反對你去做這件事情的話,你會受到無窮無盡的阻撓。讓你沒有辦法安心的將這件事情做下去。所以說只有得到這些人的支援之後,這些事情才能夠有一個美好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力宏十大中文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