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單純冰淇淋n
-
2 # KanYC
姓“鄭”及“福住”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子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清朝,欽命榮祿大
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鄭世默(見於《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後與父親一同就戮 臺灣魚類學家鄭守讓(原名鄭明能)為鄭成功九代裔孫,是鄭成功第六子鄭寬的後代。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則為鄭成功十一代裔孫。
田川七左衛門,鄭芝龍將他過繼給妻子孃家。
實際上是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門”,姓“鄭”及“福住”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子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
康熙年間投誠清朝,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鄭世默(見於《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後與父親一同就戮 臺灣魚類學家鄭守讓(原名鄭明能)為鄭成功九代裔孫,是鄭成功第六子鄭寬的後代。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則為鄭成功十一代裔孫。
明朝歷史上,有一段時期倭寇橫行。之後,經過朝廷的圍堵和海禁的逐步開放,倭寇的數量下降了不少。但這一時期的明政府仍然限制對日貿易,有限地開放與東南亞的貿易,這就給了大量海盜生存的空間。
到了明末清初,中國東南沿海出現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影響了東南亞海域的穩定,這也引起了此時向外擴張的歐洲殖民者的注意。
這裡,先說說鄭成功家族有多強大。他以日本的臺南,長崎為大本營。鼎盛時期,他的家族擁有3000多艘大船和20多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裡有各種各樣的人,有華人,日本人,南韓人,甚至還有非洲黑人。
當時,凡是想在南洋經商的人,都要向鄭成功的家人繳納保護費。之後,他可以得到一面鄭氏家族的旗幟,有了這面旗幟,他就可以安全地航行了。
由於海上交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海上強國都與鄭成功家族有交往,對這個家族有不少記載。應該說,在西方人看來,鄭成功家族的興衰還是比較客觀的。
因此,這些資料比較珍貴,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當時的狀態。但是,這些西方文獻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發展也沒有中國文獻的發展那麼深入。
我們從西方文獻中瞭解到鄭成功的家族資訊,一般從荷蘭文獻中獲得,而西班牙和葡萄牙文獻中很少涉及。但偏偏這兩種語言的文獻對這個家族的記載越來越全面。
立升是17世紀影響東南亞政局的傳奇人物。1621年,他出生在義大利著名的利氏家族。1631年,他加入當時著名的多明尼加學會,從羅馬聖多米諾學院畢業後成為教授,專攻哲學。
當時歐洲正在向全世界擴張,許多基督徒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希望把自己的神聖宗教帶到全世界,讓各地的人都能信仰這一神聖的宗教。
立生信仰多明會,在別人的號召下,加入了向外傳播聖教的隊伍。立生到菲律賓,傳播西班牙殖民地的大多明尼加社會。立升被安排在閩南華商聚集地八蓮區,向當地民眾傳播聖教。
由於多年的接觸,李勝學會了閩南語和漢字。1655年,李生受馬尼拉多明我會委託到閩南傳教,並留在當地。
正是這次排程,改變了立生的命運。立升在閩南。他的主要任務除了傳道外,還充當信使,幫助馬尼拉和中國福建的多明我會傳遞資訊。此後,李升在鄭氏家族所在的閩南地區傳教,開始與鄭氏家族有了接觸。
1663年,鄭家軍相繼失去廈門,金門根據地,只能回到孤島臺灣。
李勝此時正在泉州開展傳教工作。由於楊光憲發動反異教運動,清政府開始反對西方傳教活動,到處逮捕傳教士。由此,立升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傳教活動必須停止。
立升不能再留在大陸,只能去臺灣。1666年,立升乘坐東印度公司的輪船前往臺灣雞舍。李生在臺灣待的時間不長,但對臺灣鄭氏家族還是比較瞭解的。
他受荷蘭人委派與鄭氏家族談判。同年,李生離開臺灣,回到馬尼拉。立生希望西班牙能恢復與荷蘭人的貿易往來,因此一回到馬尼拉,他就開始說服西班牙殖民者。
但他的建議沒有得到批准,還惹出了麻煩:他被西班牙殖民者拋棄了。後來,他被保釋,回到馬尼拉,在一家醫院裡自理。
在此期間,李生受教會委派,撰寫多明會在中國的傳教工作。最終,李生的手稿成為重要文獻。力生也曾試圖回到中國繼續傳教活動,但中國皇帝不再允許這樣的傳教活動,力生也無法返回。
1685年2月,力生在馬尼拉去世。可以說,李賠率是17世紀與鄭氏家族接觸最多的天主教傳教士。
因此,這也讓鄭芝龍早年的職業生涯變得十分神秘。而李生文獻中關於鄭芝龍早期的記載較多。鄭志龍出生在沿海的一個小漁村。由於家境貧寒,鄭志龍不得不向外發展,尋找翻身的機會。
他來到澳門,鄭芝龍在那裡以“尼古拉”的名字接受宗教洗禮,然後前往馬尼拉。在這兩個地方,尼古拉斯的工作都比較低端。
鄭芝龍後來去了日本,投靠了一位早已發家致富的叔叔。舅舅見鄭芝龍很機智,就讓他打理生意,併為他完成了婚禮,娶了一個日本女人給他。
鄭芝龍和這位日本女子生了兩個兒子。我們中國文學對鄭芝龍的記載很少。我不知道他是否去過馬尼拉和日本。現在,立生的文獻向我們證實,他確實去過這兩個地方。
之前我們讀到,關於鄭芝龍事蹟的文獻大多完成於18世紀。這些書本和事蹟發生在相隔一兩百年的地方。因此,這些檔案的真偽很難鑑別,我們不能全部相信。
直到李生的文獻被發現,他的出版時間和事蹟都發生在最近,可以說是最早記載鄭芝龍事蹟的文獻。所以,李生文學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在文書的後半部分,李生記錄了鄭芝龍的事蹟,他做了商人,做了土匪,實力不斷壯大。他被降至明朝,當了地方官……當然,鄭芝龍投降清政府,在叛亂中被殺。
為了徹底消滅鄭氏家族,順治年間,清政府實施移邊禁海法令,要求與臺灣接壤的浙,閩,粵沿海地區居民全部遷往大陸,並設定防禦界線,防止居民入海,通商等行為。
這一法令給沿海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離岸30裡以內的村莊和田地全部被燒燬,尤其是閩南地區。大火持續了兩個月,現場狼狽不堪。
此時,李生正在中國傳教。他奔波於廈門和金門之間,照顧受傷的當地民眾。他也親眼目睹了這一野蠻法令帶來的危害性,並將所見所聞寫進了文獻。
據李生記載,清軍把東南沿海的東西都燒掉了。大火持續了幾個星期,廈門甚至有三天見不到太陽。臺灣方面,鄭氏家族的鄭成功為穩固臺灣根據地,決定收復臺灣。
李生並沒有隨鄭成功去臺灣,見證收復臺灣的過程。他留在金門,卻親眼目睹了鄭成功出征時的龐大大軍。1661年4月,一支由500艘船和4萬人組成的軍隊前往臺灣島。
經過一年多的激戰,荷蘭人投降,鄭成功佔領臺灣島。值得注意的是,據立生記載,鄭成功軍隊約有9000名士兵死於此役,而荷蘭則有632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