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宇宙OFFICAL
-
2 # 教育是一場旅行
大學是一個人走向社會之前的最後一個加油站,它要求學生不僅僅要學會如何做學問,還要學會如何做人做事。學問可以在課堂上、實驗室裡教,而為人處事的方法則需要學生在課內課外的各項活動中自我摸索、總結。
而社團則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平臺,應該根據自己的規劃適當地參與,為將來自己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中學與大學教育內容與方式的脫節,迫使大學生必須補素質教育的課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學一路過來的,深切地感受到上大學前的那種“被安排”的填壓式的學習模式,老師、家長、學生都有單一而明確的目標:考試成績!學生除了好好學習,其他事情都不用煩,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考試機器,所以要談如何做人做事那也是枉談。
而大學對學生的要求則是:要求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即在學習上要有主動性,在生活上要有獨立性,在活動上要有參與性,在社交上要有辨別性。這些事情卻是大學前非常缺失的,因此,這必然導致中學與大學的教育內容、方式存在很大的脫節。
大學要培養出合格的大學生,就不得不去補素質教育的課。社團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鍛鍊與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平臺。
二、社會對大學生的整體要求及大學四年的階段規劃,要求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素質拓展
既然大學是走向社會的最後一個加油站,她對一個人今後的職業發展應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規劃好大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年時間在積累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就很有必要。
那麼,大學四年的規劃應該是怎樣的呢?其實只要弄清楚每年的重點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我是這樣規劃大學四年的:一年級:適應與規劃;二年級:綜合素質拓展;三年級:提升專業水平;四年級:沉澱與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學階段其中有個重點就是在二年級時的綜合素質拓展。這是要求學生們在一年級完全適應新環境,並順利展開大學生活與學習之後,要有意識地強化自身的素質拓展。即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以及興趣有針對性地參加一些社團、學院與班級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自己的社會競爭力與職業發展空間。
回覆列表
開局先分享一個觀點,不知道能有多少網友同意,那就是:大學裡的自由時間,真的多。也曾比較過大學與中學裡課程的區別,細算之下,大學裡的課程也不算少,尤其是開了專業課之後,之所以覺得大學裡的自由時間更多,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為大學裡沒有單獨的自習課。在高中,每天都會有兩節以上的自習課,而在大學裡,學校並不會安排這樣的自習課程,與其說大學裡的自由時間更多,倒不如說大學裡更考察一個人的自制力。
既然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和個人選擇的權利,大學裡做點什麼成了大部分大學生需要考慮的事,新生報到,最火爆的無疑還是競選學生會丶社團和班幹部。大學裡的這些機構與中學略有不同,比如在中學裡,即使你加入了社團,也只是形式,而大學裡,你參加社團,卻是真的有利於你改變自己。那麼,讀書之外玩社團,是不是更有利於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中學以前,學生只需要考慮學習,成績夠了就可以升學,就是這麼簡單,而到了大學,對於那些不計劃繼續深造的大學生來說,讀大學不僅僅要照顧自己的學習成績,還有大學裡需要培養出的那份半職場人思維,而這些在面試和職場中都會用的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加入了社團不可以簡單的應付,要清楚地知道在自己為社團付出的同時,自己需要從社團得到什麼樣的訓練,而不是簡單的別人報了社團,自己為了不顯得沒有社團要,於是也要報個社團。
可以這麼說,大學裡成績重要,但是個人的為人處世能力同樣重要,在大學裡,還是需要分出精力來刻意培養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尤其對於那些並沒有考研計劃的在校生。只要能用心地參加一個適合自己的社團,還是有利於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