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臉型長闊,高顴骨,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未流到腮邊

  • 2 # LZNM

    蘇軾到底長什麼樣?

    對這個問題的追問從南宋開始一直持續了近千年。

    蘇軾同時期摯友的李公麟,與蘇軾親密交往長達二十餘年,因此,說李公麟創作的《扶杖醉坐圖》還原了蘇軾的真實面貌還是可信的,該作品也被蘇軾以及蘇軾的學生黃庭堅評價為最像蘇軾本人的畫像。黃庭堅言:“廬州李伯時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盤石,極似其醉時意態。此紙妙天下,可乞伯時作一子瞻像,吾輩會聚時,開置席上,如見其人,亦一佳事。”

    所以,李公麟所作的蘇東坡像也成為其後圖繪蘇東坡形象的影象粉本,《扶杖醉坐圖》基本可以完整地還原蘇東坡的外貌特徵:

    一、蘇東坡的基本外貌形象。

    首先是臉型長闊、高顴骨。不但蘇軾本人對自己高顴骨、長闊臉有形象的記錄,如《傳神記》中描述的“於燈下顧自見頰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也有傳說中蘇軾的妹妹蘇小妹對哥哥的長闊臉的戲稱:“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可見蘇軾的臉型確實很獨特、很有辨識度,具有奇古的特點。

    其次,雙目明亮、眉毛細長。這在與蘇軾同時代的孔武仲《謁蘇子瞻因寄》一詩“華嚴長者貌古奇,紫瞳奕奕雙眉垂”,以及北宋米芾在《蘇東坡輓詩五首》(其一)中描述的“方瞳正碧貌如圭”中均有所體現。

    再次,鬍鬚稀疏。這記錄在蘇軾與學生秦觀的閒談中,宋人邵博在《邵氏聞見後錄》卷三十中記載了一則故事,秦觀與蘇軾兩人在一起閒談,蘇軾取笑秦觀鬍鬚太多,秦觀反問老師:“君子多乎哉!”蘇軾則打趣地回答說:“小人樊須也!”由此可知,蘇軾鬍鬚確實並不茂密,只有少許鬍鬚,這在李公麟所繪《扶杖醉坐圖》和元代趙孟頫書《赤壁賦》卷首小像中均有所體現。

    最後,身材頎長。這一項,孔武仲在一篇賦中寫道:“東坡居士壯長多難,而處乎江湖之濱……頎然八尺,皆知其為異人。”宋元時期的八尺摺合現在兩米有餘,雖然可能有誇張,但無疑身材高大,再配以蘇軾長闊臉、高顴骨的長相,在古代真可謂是“異人”長相了。

    二、戴“東坡帽”的文人形象。

    東坡帽是蘇東坡自己設計的一種烏紗材質、筒高簷短的帽子,這種帽子既不像官帽般威嚴,又增強了文人儒雅的氣質,所以文人皆仿效蘇東坡戴“東坡帽”,甚至出現了“人人皆戴子瞻帽”的盛況,這也是其後歷朝歷代表現蘇東坡形象中必不可少的影象元素。如元代趙孟頫在書寫的《赤壁賦》卷首為蘇東坡創作的人物小像中,蘇東坡就是戴著“東坡帽”、站立持杖的形象。其後清代費丹旭、現代陳少梅均創作過蘇東坡戴“東坡帽”的形象。

    三、“扶杖”形象。

    在現存的表現蘇東坡形象的作品中,除卻東坡笠屐這一主題創作外,蘇東坡形象基本以頭戴東坡帽、手扶杖藜為主,這一形象正規化的出現,與蘇東坡被貶漂泊有直接關係。“扶杖”有支撐、依靠之用,多為年老行動不便者使用。而蘇東坡在近二十年的漂泊生涯中,遠離朝堂,遠離家鄉,漂泊無依,扶杖這一舉動更多的是他想在心理層面尋求的一種安全感,以扶杖撫慰漂泊不定、孤苦無依的心緒。而扶杖的另一層含義則與他在黃州、惠州、儋州三地經歷有關,在被貶的二十年時間裡,他不但沒有消極自棄,反而在三地為官期間,積極為民,不但致力於三地的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而且努力移風易俗,改變民間舊風陋習,使得“扶杖”這一動作既傳達出蘇東坡年邁的形象,又傳達出蘇東坡為民奔走的勞碌形象。

    最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的蘇東坡像,為我們重構蘇東坡的文化人格提供了真實的圖文依據,也為其後歷朝歷代意會、提煉“東坡笠屐”形象提供了準確的圖文資料。

    (附二圖)

    蘇軾畫像丨李公麟(傳)

    元 趙孟頫 赤壁賦 卷首蘇東坡像

  • 3 # 使用者3115326578506

    蘇東坡的相貌: 他的額頭高達,臉長,有點像人們常說的“馬臉”,眉毛和眼睛也搭配得比例不當。

    他還長著一部絡腮鬍,茂密、蓬亂,遮住了嘴巴、耳朵.蘇東坡不帥,但長得有個性,顯得很酷。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下巴端正,和臉大小極為相配。他的身材比較高大。蘇東坡仕途不發達,但中年以後肚子發福了。《百家講壇》中提及蘇軾外貌、體形大致上蘇軾,高個子,頭戴子瞻高帽,面頰比較清瘦,顴骨比較高,眉毛長得很秀氣,眼睛雖然不大,但是炯炯有神,而且他的鬍子我們應該說,雖然不是那麼濃密,但是足夠襯托出他的神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浪還有什麼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