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曉生

    宇文氏的迅速滅亡,純屬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原本,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世的時候,透過一系列操作,已經將北周拉上了正軌,比如誅殺宇文護,消滅北齊,一統北方等等。

    並且,在外在威脅清除完畢後,宇文邕又整頓吏治,擯棄鮮卑舊俗,這些舉動,都讓整個國家呈現出政局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

    而宇文邕本人,生性簡樸,對民間疾苦也十分關心,是一個難得的明君。

    總之,在宇文邕去世之前,整個北周蒸蒸日上,一度出現國勢強盛的局面。但在他去世僅僅兩年多後,強大的北周便宣告徹底滅亡。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北周會如此迅速滅亡呢?問題根源,出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兒子宇文贇身上。

    宇文贇繼位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步步把北周推進了深淵。

    首先,他繼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屠戳宗室。

    當初,宇文贇他爹宇文邕, 在後期的時候對宗室還是相當不錯的,他深知宗室能在關鍵時刻站到皇權這一邊,所以,在執政後期,整體對宗室的政策,是以寬容和重用為主。

    並且,他在臨終前,一再交代兒子宇文贇,要求他不得殘殺宗室。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剛剛嚥氣不久,他的兒子宇文贇就將他的話丟在了一旁,迅速拿宗室開刀。

    至於為何宇文贇會違背老爹的意思,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為了穩定統治。

    宇文邕死的時候,年僅三十六歲,而他的兒子宇文贇登基時,也不過剛滿二十歲,但宇文贇的叔伯們,也就是宇文邕的兄弟們,當時都正值壯年。

    並且,由於宇文邕前期的寬容與重用政策,導致當時不少藩王都手握實權,要兵有兵要錢有錢,這無疑對剛剛登基的宇文贇就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因此,為了自己能坐穩皇位,宇文贇果斷對自己的叔伯們開始下手。

    第一個被他所殺的,是當時的齊王宇文憲,為了殺掉宇文憲,宇文贇找到心腹大臣,編排出宇文憲意圖謀反,之後以此為由,將宇文憲召進宮問話,就在宮內直接將其處死。

    殺了宇文憲之後,宇文贇有盯上了時任京兆尹的宇文孝伯,隨便找了個理由,將其賜死在家中。

    之後,宇文贇更是大開殺戒,將不少朝中重臣以及宗室殺害,到了最後,他則把目光轉向了自己的五個手握實權的叔叔。

    這五個人,就是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和滕王宇文逌。

    不過,宇文贇這次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勒令他的五個叔叔,馬上離開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老實待著,沒有召見,不得隨意外出一步。

    就這樣,宇文贇把他認為有威脅的宇文氏族宗室,該殺的殺該趕走的趕走,完成這些事情之後,宇文贇安安心心地開始縱情聲色起來。

    而他這樣做,卻在無形之間,給楊堅創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

    楊堅當時也是朝中重臣之一,正因為此,差一點被宇文贇一同殺掉,不過好在運氣不錯,加上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宇文贇的皇后,最終讓楊堅僥倖保住了性命。

    不過,一時能保住性命不代表一世都能,為了避免有朝一日被宇文贇隨便殺掉,楊堅當時主動向宇文贇提出,自己願意外出就藩,離開京城。

    這個舉動,讓宇文贇極為滿意,因此也就批准了楊堅的請求,但就在楊堅準備出發時,卻發生了一件事,直接導致楊堅迅速掌握了最高權力。

    什麼事呢?很簡單,宇文贇病了,並且病得很嚴重。

    至於宇文贇為何會突然發病,史書上說的是縱慾過度,嬉遊無度,但不管是因何而病,總之,當時的宇文贇,已經病到話都說不出來的程度。

    而宇文贇自己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因此,他在當時就召見了小御正劉昉以及內史上大夫鄭譯交代後事。

    但由於他話都說不出來,導致他想表達什麼根本無人可知,而就在這種情況下,劉昉和鄭譯偽造了一份詔書。

    詔書的內容,則是請楊堅入宮。

    劉昉和鄭譯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偽造詔書請楊堅入宮,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劉昉和鄭譯很早的時候就跟著宇文贇,算是貼心的奴才,而到了宇文贇登基之後,這二人仗著寵信胡作非為,得罪了不少大臣,但由於宇文贇的偏袒,沒人敢對他們怎麼樣。

    但問題是,如今宇文贇眼看就要不行了,這就意味著,劉昉和鄭譯馬上就沒了靠山,而到那個時候,朝臣們收拾他倆,還不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並且,當時宇文贇內定的繼承人宇文闡還是個黃口小兒,即便是登基也需要有人輔政,因此,劉昉和鄭譯正是看到這一點,決定從輔政大臣身上入手,為自己找一個新的靠山。

    他們的思路很簡單,就是透過自己假手,推出一個輔政大臣,而這個輔政大臣必然會對他們的推舉感恩戴德,這樣就可以讓輔政大臣成為他倆的保護傘了。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楊堅和鄭譯的私交不錯,之前楊堅能被宇文贇批准外出就藩,也是因為鄭譯從中說和。

    再加上當時楊堅身為皇后的父親,同時又是國公的身份,這讓他輔政,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所以,在劉昉和鄭譯短暫商議後,迅速達成共識,把楊堅請進了宮中。

    就這樣,楊堅在十分意外的情況下,成了北周的輔政大臣,而接下來,自然就開始逐漸把權力攬在了自己手中。

    一般來說,權臣想要篡權,是一件工程量很大的事情,但楊堅掌控北周的最高權力,卻十分輕鬆。

    為什麼呢?前文講過,宇文贇在登基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把自己的宗室、重臣殺的殺,趕走的趕走,他這個舉動,讓楊堅少了很多麻煩。

    那麼,作為北周的皇族宇文氏,難道在當時就沒有出來反抗楊堅的嗎?當然有,不過很少。

    反抗楊堅的人名叫尉遲迥,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按這個輩分來算的話,他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表兄弟,也是北周宣帝宇文贇叔伯一輩的人。

    並且,這個尉遲迥在當時也是北周的重臣之一,他早期曾跟隨宇文邕征討北齊,且立有大功,因此,官職一度做到太師兼上柱國。

    正是因為知道尉遲迥忠心於北周,因此在宇文贇登基之後,雖說殺了不少宗室,但對於尉遲迥還是禮遇有加,並且還任命他為相州總管,這就相當於把原來北齊的所有區域,都交給了尉遲迥。

    由此可見,尉遲迥是深得北周皇室信任的,加上他與北周皇室的親戚身份,自然而然的,就必定對楊堅的擅權極為不滿。

    更重要的是,他也有反對楊堅的能力。

    史料記載,在尉遲迥高舉“反楊”旗幟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聚齊了十萬兵馬,有了他的帶頭,鄖州總管司馬難消、益州總管王謙以及滎州刺史宇文胄等,紛紛起兵相應。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尉遲迥還是頗有一定能力的。

    只不過,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楊”行動,僅僅維持了68天就宣告結束,尉遲迥一方大敗,最終,尉遲迥自盡,其部眾在一個多月後均被處死。

    換句話說,整個尉遲氏的所有勢力,幾乎被連根拔起。

    這就是在楊堅掌控大權後,宇文氏一方唯一像樣的一次反抗,之後雖說還有雍王宇文畢也起兵征討楊堅,但敗得比尉遲迥更快,其本人也在事後被處以極刑。

    而在尉遲迥以及雍王宇文畢均被消滅之後,就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能阻擋楊堅了,因此,他找了個藉口,殺掉了宇文氏的“五王”,隨即在公元581年,正式代周建隋。

    而此時,距離北周宣帝宇文贇病逝僅僅過去一年,而距離北周武帝宇文邕病逝,也剛滿三年。

    也就是說,僅僅三年的時間,這天下就從宇文氏易手至楊堅手裡,而速度之所以這麼快,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周宣帝宇文贇親手為楊堅創造的條件。

    如果不是他剛登基就屠戳宗室,那麼即使是他命短,但最起碼大權也不會落入楊堅手裡。

    再者,如果當時他能更狠一點,不給楊堅留活命的機會,那麼楊堅也沒有可能成為輔政大臣從而掌控大權。

    甚至,如果他能晚點得病,等到楊堅收拾行李捲鋪蓋走人後再發病,那麼即便是他口不能言,那麼不在京城的楊堅,也沒有機會入宮。

    但事情就是這麼巧合,一切的一切彷彿都是為楊堅所準備的一樣,在合適的時間發生了合適的事情,最終讓楊堅走到了權力中心。

    所以只能說,這都是宇文氏的命。

    不過,讓人比較疑惑的是,就在楊堅收拾尉遲迥和雍王宇文畢時,以及他找藉口誅殺了宇文氏的“五王”之際,身為宇文氏同一陣營的關隴集團卻表現十分異常。

    他們全程基本沒有參與楊堅和宇文氏的鬥爭,而是作“壁上觀”,安安靜靜當了回吃瓜群眾,這又是為何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需要先搞清楚,所謂的關隴集團都是些什麼人。

    關隴集團這個概念,其實是近代才提出的,更準確地說,是在20世紀初,由幾位學者提出的一個概念。

    而在這個概念中,所謂的關隴集團,主要包括出身於北魏六鎮中的武川鎮武人,另外還包括這些武人在發展過程中,所吸納的關中豪強。

    而這些人,組成了北周政權的核心力量。

    具體的淵源,需要從北魏時期說起,當初北魏的都城設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帶),而為了防止北方的柔然入侵,北魏就在平城以北,設定了六個軍事重鎮。

    這六個軍事重鎮,分別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和懷荒。

    這便是北魏六鎮,當時這六鎮的作用,就是為了抵禦柔然入侵,因此,北魏在這六鎮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並且這六鎮的軍事長官,也都是出身高貴的人,因此,能來這裡當兵的,在當時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不過,隨著北魏都城遷走,這六鎮就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不僅地位一落千丈,並且由於地處偏遠,這裡到了後來居然成了北魏發配犯人的地方,至於將士們的待遇,那更是要多差有多差。

    原本,六鎮幾乎就要沉淪下去,再也不復往日光彩,但在公元533年,事情有了轉機。

    當時,北魏朝局被大丞相高歡把持,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受制於人,因此親筆寫下血書,派人暗中聯絡上了時任關中大行臺的賀拔嶽,請求賀拔嶽起兵除掉高歡。

    這個賀拔嶽,就是出身於北魏六鎮,並且在六鎮中還頗具影響力。

    而在賀拔嶽接到孝武帝元修得密令後,便開始著手整合關隴地區的各方力量,這些力量,便是關隴集團的前身。

    只不過,在賀拔嶽整合關隴地區力量的過程中,不慎遭到高歡的算計,最終慘死,而他死後,他的舊部就擁立了宇文泰作為首領,繼續與高歡分庭抗禮。

    之所以擁立宇文泰,則是因為宇文泰出身於北魏六鎮中的武川鎮。

    而在之後,宇文泰和高歡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雙方各自擁立了一個皇帝,自此北魏滅亡,而東魏和西魏建立。

    東魏為高歡所擁立,而西魏則由宇文泰所擁立。

    且不說東魏高歡那邊如何,單說西魏的宇文泰,在宇文泰擁立下成立的西魏,實際上和宇文泰自己當皇帝差不多,也正因為如此,宇文泰大肆提拔和他一樣出身武川鎮的人,最終形成了整個西魏上下,重要職位均由出身武川的人把控。

    再加上當時西魏控制的區域為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地區,所以,這些控制西魏的武川人,也被稱為關隴集團。

    這便是關隴集團的由來,而眾所周知,西魏後來被宇文家族所建立的北周取代,因此,關隴集團自然也成了北周的統治階層。

    從關隴集團的由來其實就能看出,這些人與宇文家族是有很深的淵源的,同時也正是因為當初宇文泰的提拔,他們才得以在北周身居高位,成為門閥大族。

    按常理來說,這些人理應在楊堅篡權的時候出來反抗才對,畢竟宇文家族對他們有恩,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而是作壁上觀。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關隴集團這些人眼中,作壁上觀不僅安全,並且還能利益最大化。

    關隴集團和宇文皇族的關係,更像是一起投資辦公司的合夥人。

    當初,宇文泰把武川鎮的人編成一支軍隊,隨後又逐漸把武川人從軍隊中提拔起來,紛紛任以要職,為的什麼?為的就是讓這些人時刻團結在宇文泰的身邊。

    當然,這些人確實在大部分時候支援了宇文泰,畢竟宇文泰給了他們高官厚祿。

    正因為如此,在宇文泰死後,他的兒子宇文覺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禪位時,這些人同樣支援了宇文家族。

    因為當時的局勢,眼看西魏已經不行了,宇文氏上位也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關隴集團的人也不傻,再加上支援一下就可以成為開國功臣,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從始至終,關隴集團與宇文氏的關係,就像是因為利益走到一起的合夥人,而不是死黨。

    在這種情況下,楊堅篡權,對於關隴集團來說,就好比當初宇文氏奪取西魏的政權性質一樣,誰勝誰負對於他們來說都無所謂,無非是換個大老闆而已。

    因此,無論楊堅勝利也好,還是宇文氏勝利也好,關隴集團的地位和利益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主動出來站隊表態。

    況且,當時楊堅和宇文氏鬥爭期間,關隴集團屬於是雙方均想拉攏的物件,在這種可以待價而沽的情況下,他們更不會出來表態站隊了。

    因為即便是站對了,無非就是在事後分點戰果,這對於當時已經身居高位的關隴集團成員來講,性質就相當於錦上添花,吸引力並不是太大。

    但如果站錯了,那麼前文提到的尉遲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方面是不表態、同時不支援也不反對,就可以躺贏,利益地位不受影響,另一方面是主動表態,被滅門的機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你說關隴集團會選哪一個?

    所以,關隴集團就任由楊堅和宇文氏打得熱火朝天,而自身卻選擇圍觀,安安靜靜的當了一次吃瓜群眾。

    這種做法最明顯的例子,當屬宇文護的女婿蘇威。

    蘇威在當時很有名,一來他的父親是北周的大功臣蘇綽,二來他頗為仁義,加上學識淵博,以至於宇文護第一次見到他,就非要他當自己的女婿。

    不過,蘇威的脾氣十分古怪,當初宇文護專權的時候,他擔心宇文護將來要是倒臺的話,會連累自己,就一度辭官,找了個寺廟隱居起來。

    而到了楊堅當上北周的大丞相時,知道蘇威的名聲,就特意派人去請他出來做官,但蘇威說什麼都不答應,依舊躲在寺廟裡不出來。

    但是到了楊堅篡權成功,代周建隋之後,再去請蘇威出山,這次蘇威則是愉快的答應了。

    為什麼他會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後,同意出來做官呢?其實意思很簡單,你楊堅讓我出來當官沒問題,但是是建立在你已經建立隋朝的情況下。

    而如果你現在正是篡權期間請我出來,讓我為你站臺,那不好意思,我不答應。

    這就是蘇威的立場,同時也是大部分關隴集團成員的立場,說白了,就是你楊堅爭你的,我們不反對也不支援,但指望我們為你站臺吶喊助威,危險係數太大,我們不會去幹。

    同樣的道理,關隴集團既然不會為楊堅站臺,自然也不會為宇文氏站臺,畢竟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宇文氏已經日暮西山了。

    所以,他們選擇作壁上觀,就是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失,只有這樣才最安全。

    當然,並非是所有的關隴集團成員都沒有出來支援楊堅,當時京兆的韋氏,就是少有的支援楊戩的人之一。

    韋氏的代表人物是韋孝寬,正是他在尉遲迥起兵反對楊堅時,帶兵擊敗了尉遲迥,也正因為立了如此大功,在隋朝建立後,韋孝寬官至國公。

    而他支援楊堅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的家族雖說是關隴集團成員之一,但卻屬於是邊緣化成員。

    不僅家族中的子弟大部分都是小小的地方官,並且朝中更是少有韋氏家族的人,包括韋孝寬自己,在北周的朝堂上,都沒有什麼話語權。

    但經歷了平定尉遲迥一戰後,韋氏家族在關隴集團的地位直線上升,尤其是在隋朝建立後,韋氏家族子弟在京為官者人數大增,並且身居高位的也不在少數。

    這都是因為主動站隊,並站隊正確帶來的實際效應,而在幾十年之後的李唐代隋中,韋氏家族又一次成功站隊,最終讓家族成為了唐朝的頂級士族之一。

    所以,韋孝寬幫助楊堅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為了讓自己的家族實現階層飛躍。

    最後,總結一下。

    北周宇文氏的迅速滅亡,主要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登基後的一系列舉措,無意間為楊堅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再加上發生了若干件相當巧合的事情,最終讓楊堅成功掌控大權並代周建隋,而關隴集團在此期間做壁上觀的原因,則是他們為了保住現有的地位和利益,所以才擺出了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任由楊堅取代宇文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同人說不同話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