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明歷史趣聞

    宋朝在公元960年建國以後,宋太祖趙匡胤與大臣們就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策略,即首先集中全力平定南方割據政權如: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在平定了南方後,再揮師北上消滅北漢以及收復燕雲十六州。

    由於此時燕雲十六州屬於遼國的領土,而遼國這個時候的實力也是如日中天,軍事上一點也不弱於大宋。經過慎重考慮,宋太祖想出了優先以金錢贖買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政策。關於這個政策史書上具體是這麼記載的:

    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宋太祖的意思就是等攢夠了錢優先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燕雲十六州,如果與遼國談判不成,再用這些原定贖買的資金作為戰爭經費以武力來收復。這有點類似於近代美國大面積領土的獲取方式(美國有三分之二的領土是從英法等國手裡買來的。並且還是超低價購買),可是我們英明的宋太祖早在1000年前就有了這個偉大的構想,並付諸於實施。於是宋太祖在乾德三年(966年)滅後蜀以後開始在京城設立封樁庫,之後又在全國設立了大大小小的封樁庫,將平定南方割據政權獲取的財富以及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提取的一部分存入其中以作為戰略儲備金。

    如果這個政策最後能成功實施,那麼無論是對於宋朝還是對於遼國都是利遠大於弊的,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透過這個策略,兩國既避免了因戰爭而交惡,也避免了因戰爭而給兩華人民帶來的創傷以及因戰爭而對兩國國力無益的消耗。宋朝因這個方案的成功實施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的故土,使北方邊疆能夠保持長久的穩定,讓北方的老百姓可以安心地發展生產;遼國因這個政策得到了大筆的錢財,從此可以過上更加美好而安逸的生活。如果雙方達成協議,宋朝將也不會再對遼國進行北伐,宋遼澶淵之盟後100年的和平將提前20年實現。這個策略可謂是完美,堪稱天才般的設想。

    宋太祖這個優先以贖買方式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策略除了考慮雙方的利益與實力外,還考慮了名義的問題。燕雲十六州當初是石敬瑭在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為換取遼國的出兵幫他奪取天下,而割讓給遼國的,也相當於把這塊地賣給了遼國。

    當時,後唐滅亡後,盤踞於現在山西一帶的割據勢力石敬瑭為了逐鹿中原、爭奪霸權,許諾將幽州、雲州一帶共計16個州(現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割讓給遼國以換取遼國的支援。同時,對遼國國主稱兒皇帝。在契丹軍隊的支援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此後,燕雲十六州就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

    以前的中原政權賣出去的土地,我們繼任者再贖買回來,這種方式既合情又合理。燕雲十六州是中原政權心甘情願割讓的,不是遼國強行侵佔的,現在已經是遼國的合法領土。如果大宋貿然出兵以武力收復,就等於是侵略人家了,這叫出師無名。

    有人可能會說遼國怎麼可能那麼傻,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甘心放棄燕雲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與後勤保障基地呢?首先,這不是蠅頭小利,這筆贖買資金高達500萬貫,這些錢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該能相當於燕雲十六州這塊土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收成。其次,是宋朝的軍事實力與收復故土的決心,當遼國看到了宋朝掃平全國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時那如摧枯拉朽的軍事實力後。遼國的統治者會在心裡掂量掂量的,與其說被大宋用武力收復,還不如拿到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況且,這塊地方歷來都是中原故土,土地上人民的生活習慣與遼國不同;還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城池與關口還要派重兵去把守,對於遼國這個遊牧民族政權來說,這些都不容易管理,他們也沒有那麼多心思與能力去管理。對於他們來說管理這塊地還是挺麻煩的,還真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賣給大宋呢。何況還有那麼一大筆吸引人的財富呢,又何必要刀兵相見呢,萬一輸了,豈不是地財兩空了。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宋朝以贖買方式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可行性的。最後可惜的是,宋太祖還沒來得及完全實施他的這個計劃,就於公元976年駕崩了,他的後繼者也沒能繼續執行他這個偉大的構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家喜歡吃桃酥,什麼牌子的桃酥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