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敏銳安德烈婭9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受損程度排在世界前列,付出了超過2700萬的傷亡,要知道當時二戰前蘇聯總共人才1.8億,這傷亡率差不多佔了總人口的七分之一,可以說是幾乎打光了一代人。

    但是在戰爭後,蘇聯得到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不僅僅是軍事和人才方面,還有最直觀的領土方面。

    從各個方向累計起來,蘇聯將戰前有爭議的近60萬平方公里領土吞併,相當於多出6個南韓。

    1、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這兩處之所以放在一起,也是因為太有淵源,最初兩個島雙方各自佔了一半:

    千島群島的土著是蝦夷人,從1760年代開始俄羅斯就開始向這裡滲透,日本隨後也對此地進行開發,兩國因此起過不少衝突。

    不過俄羅斯的重心在歐洲,千島群島也距離日本北海道更近,因此兩國在1855年簽署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約定以伊圖魯普島與烏魯普島之間的海峽為界,一國一半。

    而庫頁島一直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可惜1860年的《北京條約》清政府將其割讓給了沙俄,不過庫頁島南部有很多的日本移民,日本就以這點為理由跟沙俄進行激烈的交鋒。

    摩擦過了數次後,兩國都感覺不划算,因此在1875年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沙俄得到了全部的庫頁島,日本則得到了全部的千島群島。

    不過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挾戰勝餘威逼迫沙俄簽訂了《朴茨茅斯條約》,將庫頁島沿著北緯50度線分成了面積近乎相等的兩個部分,日本在南庫頁島建立起殖民統治,之後又併入了其本土。

    直到1945年,根據美、蘇、英三巨頭簽訂的《雅爾塔協議》,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全部歸於蘇聯。因此蘇聯在這年8月出兵東北時,順便將這兩島奪回。

    千島群島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南庫頁島面積約為3.6萬,這裡就是5萬左右。

    2、波羅的海三國

    沙俄在彼得沙皇時期為了爭奪出海口,與瑞典爆發了20年的北方戰爭,最後沙俄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也是此時併入沙俄。

    擴張時期的沙俄對波羅的海沿岸的民族實行同化、屠殺、遷出等高壓統治政策,因此讓當地人心中對沙俄沒有歸屬感,只有仇恨。

    到了1918年3月,剛剛成立不久的蘇維埃政權為了結束對外戰爭,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放棄了波蘭、立陶宛、庫爾蘭等地的管轄與主權,德國趁機進佔。

    但德國屁股沒坐熱,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戰敗了,波羅的海三國紛紛獨立,各自建立起了政府。這塊領土一直是蘇聯心中的痛。

    1939年,德國又崛起了,蘇聯與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密謀瓜分波蘭,成功拿下波蘭後又簽訂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這兩個條約都將波羅的海三國劃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此在1940年,蘇聯趁著德國忙於西線戰爭時再度出兵吞併了這三國。

    這時的波羅的海三國都已經獨立20來年,日子過得也不錯,根本不想併入蘇聯,所以反抗一直沒有停止。到後來蘇德戰爭時期,三國反而更傾向德國。

    到二戰結束蘇聯再一次掌握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這三國的領土面積約為17.4萬平方公里。

    3、波蘭東部領土

    波蘭歷史上曾被多次瓜分,後在1921年透過戰爭重建了波蘭第二共和國,其與蘇聯簽訂了《里加和約》,將寇松線以東立陶宛的一部分以及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劃歸波蘭。

    在這些領土上,波蘭劃分了新格魯代克省、波萊謝省、史坦尼斯拉維夫省、塔爾諾波爾省、維爾紐斯省等等。

    1939年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然後瓜分了波蘭,蘇聯復又佔據了波蘭東部,將該地的波蘭人流放到蘇聯其他地區。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這片土地被德華人佔據。

    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及1945年雅爾塔會議中,都承認了蘇聯擁有波蘭東部領土的主權,因此即便在二戰結束,這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仍屬於蘇聯。

    4、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從1871年開始併入德意志帝國,一直到1945年納粹政府倒臺。戰爭結束後東普魯士的德華人基本上都被蘇聯軍隊驅逐,當地所有德式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蘭式。1946年東普魯士約1.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成為了蘇聯的加里寧格勒,直到如今。

    5、卡累利阿地區

    這還是跟沙俄時期的擴張有關,芬蘭歷史上曾被瑞典王國統治過六個世紀,沙俄崛起後透過一系列戰爭使芬蘭從瑞典獨立了出去,成為沙俄的附屬國。

    期間沙皇想要對芬蘭進行同化,不過都沒有成功,反而激起了芬蘭人的反感。

    芬蘭的獨立道路與波羅的海三國類似,都是蘇俄剛成立時放棄掉、德國又戰敗後才成立了自己的政府。

    1920年芬蘭與蘇俄簽訂了《塔爾圖條約》,將兩國交界的卡累利阿地區讓給了芬蘭。

    不過蘇聯緩過勁來後,在1939年挑起了蘇芬戰爭,讓人沒想到的是,看似強大的蘇聯進攻卻屢屢受挫,擁有壓倒性優勢卻打了三個多月,還打出了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資料出自莫洛托夫的報告)的戰果。這樣的慘勝讓蘇聯國內都感覺很沒面子,因此也不敢強行吞併芬蘭。

    1940年蘇芬兩國簽訂條約,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和維堡等地給蘇聯。

    這樣的結果讓芬蘭相當不服氣,所以德華人打過來時,芬蘭也幫著一起進攻,收回卡累利阿。結果風水輪流轉,二戰最後蘇聯勝利了,芬蘭只好宣佈永久放棄卡累利阿地區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6、比薩拉比亞

    比薩拉比亞從1456年開始就是奧斯曼土耳其的附屬國,16世紀中葉更是直接納入了奧斯曼版圖。

    沙俄崛起後也與奧斯曼土耳其進行過多年的戰爭,戰爭結果有勝有負,比薩拉比亞也先後三次易手。直到1918年比薩拉比亞民族自決與羅馬尼亞合併。當地人與羅馬尼亞人同宗同文,都是達契亞人的子孫。

    1940年蘇聯強行從羅馬尼亞手中佔領,後來蘇德戰爭爆發,羅馬尼亞又拿了回去。1944年蘇聯再度佔領,一直到解體。

    蘇聯解體後比薩拉比亞地區宣佈獨立,建立了摩爾多瓦共和國,面積約為3.4萬平方公里。

    7、外喀爾巴阡

    這裡跟比薩拉比亞的歷史淵源差不多,都曾是奧斯曼的領土,後歸於羅馬尼亞,不過它又曾被匈牙利吞併過,1939年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

    二戰結束蘇聯紅軍佔領了這裡,捷克斯洛伐克本想恢復對該地區的管轄,但是派出的行政官員全被蘇聯趕走了。

    該地區臨近中歐與東歐的交界處,本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不過蘇聯以烏克蘭族的聚居地為由強行佔領,如今也是烏克蘭的領土,面積約為1.3萬平方公里。

    其他的零零碎碎還有一些,加起來大約就是6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還沒算後來被蘇聯間接控制的華約。

    比較有趣的是,為領土發動戰爭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等軸心國,戰後或多或少都損失了領土,反而是“受傷”最嚴重的蘇聯伺機擴大,將那些本有爭議的邊境地區變成了無爭議的蘇聯領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放棄國內的一切和老公定居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