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點伍億上書房

    他是大學校長,竟然沒有自己的房子,為甚?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與利似乎是人們永遠追逐的物件。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買房需要錢,結婚需要錢,養娃需要錢,吃穿住行都需要錢,再新奇的想法離開“錢”寸步難行。

    漸漸地,我們變得焦慮,變得煩躁,不論物質上的豐富到達什麼程度,精神上或許總得不到滿足。

    前些日子單位總是加班,默默幹了很多活,總是得不到領導的肯定,有時還會莫名其妙挨一頓呲兒。回到家裡又要給不滿一歲的娃餵奶,陪他玩耍,哄他睡覺。心情簡直低落到了極點,突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了。

    越是忙亂煩躁的時候,越需要冷靜地對待一切!這時候靜下心來讀一些書,彷彿是最好的選擇,追求物質無止境,精神的富足更為重要!

    靜靜的夜裡,我隨手拿起一本封藏在書架上許久的書——《最後的精神貴族》,所有白日的喧囂遠去,我的心靈也不再那麼空虛,乾涸了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養。

    民國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時期,既有剛烈的女子,比如呂碧成:生平稱心的男子不多,梁啟超早有妻室,汪精衛太年輕,我要的不是資產和門第,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張幼儀:我生於變動的年代,既具備女性的氣質,也擁有男性的氣概……還有張愛玲,蝴蝶,潘玉良,林徽因等等都活出了獨特而豐盈的人生。

    最令人難忘的還有那些風塵絕骨的民國大先生:蔡元培、胡適、王國維、魯迅等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照亮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天空。

    讀過他們的故事才發現,物質固然重要,精神更為重要,肉體總會消滅,風骨才會永存。

    他們處於新舊交替、中西碰撞的時代,形成了一種與現代人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和思想。他們沒有考慮仕途前程和工資收入,也無法過傳統知識分子“治國平天下”的生活,他們的學問求索,也是現代社會與國家命運裡自我身份的探索。儘管性情或許有差異,但共同特徵是都完整地保持著生命的赤子狀態。

    書中選取了蔡元培、辜鴻銘、劉文典、趙元任、傅斯年、魯迅等十二位民國先生,在每一位人物的篇前,加設了個人檔案,以及先生的簡歷,使我們在不斷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可以沉下心來靜靜領悟,從大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給當下生活帶來一些思考。十二位民國先生中我尤其欣賞永遠的北大校長蔡元培。

    學者杜威這樣評價他: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用心讀完關於蔡元培的文字後,你會發現這個評價特別恰如其分,絕對實至名歸。這個校長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斯人已去,精神卻永存。他是如此特別的老校長,這個獨特的名字照亮了中國未來之路。

    一、他始終秉持著教育救國的信念,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

    他曾為約束自己而定下三不主義,一不做官,二不納妾,三不打麻將。在三個原則中只有第一個沒有做到。他一生致力於教育,其實涉足政治,也以實現自己教育救國的抱負為出發點。他認為只要培養出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員要負起責任來。

    他曾說當年普魯士受拿破崙蹂躪,哲學家、教育家費希特改良大學教育對於挽救普魯士貢獻很大。普魯士之所以能戰勝法國,都歸功於小學教師,之所以有那一代小學教師得力於高等教育。

    二、他主張相容幷包思想自由,一切為了學問而學問。

    他聘請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各方面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場,不在乎你的資歷,不在乎你的年齡,只要你有思想,有能力,有水平,都可以來北大做老師。

    1917年以後,北大三次招聘的30歲左右的青年教員相當多,許多是他從科學論文中發現而來的。北大教授平均年齡僅30多歲,而同時期北大本科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4歲。他還聘請了國外知名學者到北大講學,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英國哲學家羅素、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了學問而學問的精神意識,在北大成為一種風氣。

    三、他建立了一個自由學習的王國,任何人都可以來聽課。

    當時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士都可以進入沙灘紅樓聽課,那些求知慾望強烈,由於貧困而上不起學的青年,比如商店的營業員、工廠的學徒都可以進入北大講堂聽課,學習文化知識,這在中國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

    當時,北大有五公開,一是課堂公開,不管有沒有學籍,都隨便聽課。二是圖書館公開,可以隨便進出。三是浴室公開。四是運動會場地公開。五是食堂公開。北京冬季的風是寒冷的,可是卻讓不少人感受到了無限的溫暖。

    四、他為人低調謙和,自身有獨特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這樣評價蔡元培,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言下之意似乎含有無限的愛戴及尊敬,也似乎說天下沒有第二個蔡先生,別人儘管可有長短處,但是對於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沒有什麼可說的。

    他到校第一天,小工們排隊在校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敬禮,而他也非常鄭重地脫下禮帽鞠躬還禮。此後每日他出入校門,小工向他行禮,他都會脫帽鞠躬。

    1921年,蔡元培到美國訪問,晚上在紐約的中國學生開會歡迎他。蔡元培進會場後,所有的人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好像有人在那裡指揮一樣。當時的留學生楊蔭榆說,“我在中國教育界多年還沒有看見校長和學生間的關係這樣好的,北大的學生向來自命甚高,可是見老校長這樣的恭敬,我真是佩服蔡先生!”

    五、他不是一味的退讓,關鍵時刻堅持原則和立場。

    他對哪個人都很和氣,但絕不會因為做人和氣就喪失了基本的底線。它是軟中帶硬,外圓內方。

    蔡元培入駐北大前,北大的校方會議都用英語,他上任後提議校務會議一律改用中文,此舉引起外國教授的反對,紛紛表示他們不懂中國話。蔡元培反問:假如我在貴國大學教書,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開會時你們說的是中國話。洋教員教授們啞口無言。從此,北大大小會議一律使用中文,不再講英文。謙和不是意味著怯懦軟弱,低調不是意味著毫無原則。

    六、他是普及美育的先行者,提出美的欣賞重於宗教。

    他提出普及推行美育,認為美的欣賞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任命28歲的林鳳鳴為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造就了中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他將劉開渠派往巴黎學雕塑,培養了新中國雕塑事業的奠基人。

    《美學》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間親自開設的唯一課程。1918年,北大文科的國文門、英國文學門和哲學門,都開設了這門課。三年後,由於沒有任課教師,蔡元培親自上陣講課,上課的學生擠滿了一兩百人的大教室,連講臺上都站滿了人。

    七、他秉持民主自由的思想,校長面前一律平等。

    他一生為人寫推薦信無數,他的八行書推薦信極為有名,多則一日三四十份,少則也有十餘封,甚至有人求他介紹門房或者工役,他也欣然同意!

    他的訪客每日絡繹不絕。他只要有閒暇,無論是早餐前還是深夜,總不厭其煩的接待。甚至有素不相識的商店夥計拿著書本前來請教,他也詳細的為其講解,毫無倦容。時至今日,就中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來說,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八、他一生淡泊名利,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大陸蔡元培故居有三處,一是現在的紹興市區蕭山街筆飛弄十三號,二是上海華山路三零三弄十六號,三是北京東城區東堂子衚衕七十五號。

    筆飛弄十三號是蔡氏老宅。蔡元培出生於此,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後兩處是蔡元培租住過的地方。

    這個不起眼的事實隱藏著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在混亂的民國時代,爭名逐利是時代的底色。蔡元培是開國功臣之一,是教育總長,是大校長,是中央研究院院長,位高權重。

    他竟然沒有自己的房子!

    在波瀾壯闊的人生中,他選擇了什麼?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蔡元培是北京大學第幾任校長?幹了多久?

    能馬上並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的任,恐怕並不多。他是第14任北大校長,幹了11年之久(1916-1927年)。其實,蔡元培對北大主要是“精神貢獻”,他背後有一個功臣才是“實際貢獻”——代理校長蔣夢麟。

    蔡元培在北大校長位置上多次“掛冠而去”(自己說不做校長走人,但政府未批准),期間蔣夢麟主持北大工作,成為蔡元培的“超級替補”。連蔡元培自己都“心虛”,自承:“蹤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他不在的時候,總務長蔣夢麟沒名沒份地代理校長職務。不過,時人看得明白,評得公平:“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與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

    傅斯年這樣評價蔣夢麟:“蔣夢麟的學問雖不如蔡元培,辦事卻比蔡元培高明。”蔣夢麟比蔡元培厲害的地方是“辦事”能力,微觀層面的具體操作,比蔡元培強很多。蔣夢麟曾這樣評價自己:平生做事全憑“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處世,以鬼子辦事。“以鬼子辦事”怎麼解?鬼子指洋鬼子,即以科學務實的精神辦事。

    順便說一句,蔣夢麟後來修成正果,正式當上了北大校長,而且任期比蔡元培還長4年(1930-1945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梅西被迫離開效力21年之久巴薩,巴薩為什麼將他掃地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