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13708834376813

    真是同感!這世間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是一篇令我深有感觸的文言文。寫的精彩,寫的深刻。一匹千里馬不很難找,能夠找到一位能分辨出來這是一匹的伯樂可就要難得多。沒有伯樂,就無法讀懂馬的心聲,就無法給予馬的所需,甚至可能錯用這匹馬,就甚是可惜。  對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你敢說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被利用了嗎?我想,許多的人才可能非但沒有被利用,可能還被踐踏,玷汙。就因為沒有人能夠賞識這些人啊。才人多的是,不能因為賞識不見才人就發出“天下沒有才人”的嘆息啊。國家的教育制度要更加完善,就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就能夠更好地使用人才,國家就會更加受益,變得更加強大。  或許,韓愈發出的,就是這樣一個感嘆吧。篇二:馬說讀後感 蔣風帆   千里馬和伯樂,有了伯樂,才有千里馬。  為什麼這麼說呢?千里馬不是經常有的嗎?其實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被認出來,只當作普通馬勇,也就不是千里馬了,這就是埋沒人才。作者借這篇文章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至於自己是金子發光的人,要不想被別人當成玻璃渣反光,只有兩條路走:一是等待“伯樂”的出現,讓他認識自己,可這“伯樂”不常有;而是自己努力,大放光芒,讓別人認識自己。在困難面前,有人遇到機會,有人抓住機會,有人創造機會。有真材實料的本領是必須的,最基本的,但是,如果沒有機會被人們認清你的才幹,也不會成功。  如果你有了才幹,並抓住了機會,就能成功,併成為一個“伯樂”,去發掘更多的“千里馬”,讓“千里馬”在成為新“伯樂”,又去發掘“千里馬”,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為社會服務,形成良心迴圈。  說到底,需要一個帶頭的“千里馬”可是這“千里馬”並不好當。篇三:馬說讀後感   不知是否是因為屬馬的緣故,或許是因為自己想成為一匹千里馬,所以對《馬說》情有獨鍾。既然是“情有獨鍾”,就必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說》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先有伯樂,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只可惜伯樂不常有。  而我卻認為伯樂常有,而相中好馬的伯樂極少。為什麼?   一是因為稱其為伯樂,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職中。而伯樂們大多都去“經綸事務”了,哪有空餘時間去相馬?   二是因為惟恐千里馬不聽駕馭。“藝人膽大”,既有千里之能,為何還像常馬般任人擺佈?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識得的千里馬飛黃騰達之後,而自己則貶為常馬,於心不甘。

  • 2 # 吃貨的小確幸呀

    前些時候,我讀了一篇名叫《馬說》的古文,讓我深有感觸。這篇文章通篇運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士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學的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韓愈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使統治者能夠識別人才,重用人才,讓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了韓愈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同時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無情的諷刺、針砭和控訴。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話巧妙地揭示了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激發了我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有才能的人的悲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梨樹幾天澆一次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