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風冷月CH


    不要過度解釋,這首詩不過是在抗日艱難的國情下,表達一點點文人的小惆悵。


    庚辰暮春重慶夜宴歸作

    自笑平生畏蜀遊,無端乘興到渝州。

    千年故壘英雄盡,萬里長江日夜流。

    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

    行都燈火春寒夕,一夢迷離更白頭。

    這首詩寫於1940年,當時陳寅恪到重慶參加中央研究院的會議,會後蔣公設宴招待與會人員,會後陳作此詩。


    這首聯無非說不經意間來到重慶,對此從無奢望,甚至還怕蜀道難。時重慶為陪都,這話自然有點文人的清高在裡面了。


    頷聯感慨歷史上這些征戰之用的堡壘遺蹟之類尚在,只是當年的英雄們已經不見蹤跡。這當然是虛寫,並非親歷實地。大概有抗日無名將,乃至國事滄桑至此的感嘆。


    頸聯寫心中所想,天下大事並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樓。大事參與不得,發點憂國之思罷了。


    尾聯回到現實,看行都重慶秋冬傍晚一派燈火,有時光荏苒之嘆。

  • 2 # 簡若の無塵

    寅恪先生到重慶受到蔣委員長的接見,後有感寫下下邊這首詩:【他的祖上是維新時的陳寶箴】


    自笑平生畏蜀遊,


    無端乘興到渝州。


    千年故壘英雄盡,


    萬里長江日夜流。


    食蛤那知天下事,


    看花愁近最高樓。


    行都燈火春寒夕,


    一夢迷離更白頭。


    尤其是“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是本詩的痛快之句。翻譯成白話就是:一個井裡的青蛙怎會知道風雲變化的世界和他的潮流,我今天也算見到大人物了,可是不見還可以,見了之後,尤其是像我這個年紀的人見了之後,那心裡是哇涼哇涼的。


    為什麼呢?

    因為在最高層的竟然是井底之蛙,這怎不讓我為這個故國憂慮呢?


    我想起曾國藩見過兩宮太后後的評價。


    國潘初次與慈禧會面後,失望地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兩宮(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皇上衝齡,亦無從測之。”


    而執掌重權的軍機處諸大臣中,


    曾國藩認為恭親王奕訢人雖然極為聰明,但受慈禧猜忌,“晃盪不能立足”;


    文祥人很正派,“而規模狹隘”,不知道廣納賢良輔助自己;


    倭仁操行尚好,特立獨行,“然才薄識短”,其餘的人就更是庸碌不值一提了。


    所以曾國藩慌恐不已,他在日記中寫道:國危如此,只欠一死!


    為什麼呢?因為死的遲了,他還能被人稱為中興功臣嗎?誰都回天乏力。


    我們怎麼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呢?


    我們解讀他的石頭如何的好且大嗎?


    我們解讀那石頭上人物雕得如何的好嗎?


    我們解讀那上邊的人物是一比一的比例所帶來的震撼嗎?


    ……

    是的,這些都該記錄。


    然而我們還得記住誰繪的那些連枝蓮還有云紋。【是林徽因】


    我們更應該記住那114個字的凝練的碑文,它是一部近代史。

    【毛澤東主席起草、周恩來總理題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讀到這一段我們會想起許多人,許多事!


    想到陳毅元帥說的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

    想到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讀到這一段,我們從五四運動開始,

    想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會想到南湖紅船,


    想到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想到井岡山挑糧的扁擔,


    想到那句“齊聲喚,前軍捉了張輝瓚”


    想到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想到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戰地黃花分外香。


    想到有人泣,為營陣陣何所及!


    想到而今邁步從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充電器插不進手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