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約翰塞納貝拉

    資訊科技發展和應用所推動的資訊化,給人類的生產和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進入21世紀,資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愈加深刻。世界經濟發展程序加快,資訊化、全球化、多極化發展的大趨勢十分明顯。資訊化被稱為推動現代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均衡器。

    資訊化與經濟全球化,推動著全球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改變著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競爭格局。從全球範圍來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資訊化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和升級。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軟體業、資訊服務業、通訊業、金融保險業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傳統產業如煤炭、鋼鐵、石油、化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漸下降。資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突出。國內外已有專家把資訊產業從傳統的產業分類體系中分離出來,稱其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之後的“第四產業”。

    第二,資訊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資訊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技術含量高,滲透性強,增值快,可以很大程度上最佳化對各種生產要素的管理及配置,從而使各種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狀態,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擴大了社會的總產量,推動了經濟的增長,在資訊化過程中,透過加大對資訊資源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種物質資源和能源的投入,減少物質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改變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

    第三,資訊化引起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化。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智慧化的綜合網路遍佈社會各個角落,資訊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娛樂方式。數字化的生產工具與消費終端廣泛應用,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資訊終端所包圍的社會中。資訊逐漸成為現代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些傳統的就業崗位被淘汰,勞動力人口主要向資訊部門集中,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結構正在形成。在資訊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其資訊業從業人員已佔整個社會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一大批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方式被催生,如彈性工時制、家庭辦公、網上求職、靈活就業等。商業交易方式、政府管理模式、社會管理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資訊化浪潮的持續深入使人類社會日漸超越“工業社會”,而呈現“資訊社會”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資訊科技促進生產的自動化,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得到充分體現;資訊產業形成併成為支柱產業;資訊和知識成為重要社會財富;管理在提高企業效率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服務業經濟形成並佔據重要的經濟份額。

    資訊化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負面、消極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資訊化對全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極不平衡,資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益並沒有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社會階層得到共享。數字化差距或數字鴻溝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國國內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不發達地區間的差距。

    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勞動者對具體勞動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弱,對勞動者素質特別是專業素質的要求逐漸提高,從而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結構性失業。數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類對資訊手段和資訊設施及終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應急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將造成生產生活的極大影響。另外,資訊保安與網路犯罪、資訊爆炸與資訊質量、個人隱私權與文化多樣性的保護等等,也是資訊化帶給人類社會的新的挑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句“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的意思及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