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白若

    說起舒城周瑜(《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為“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我們首先想到的就可能是《三國演義》中的那個心胸狹窄的一介武夫。其實大錯特錯矣!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個氣度恢宏、虛懷若谷、情深義重的大丈夫,是位多才多藝、風流倜儻的音樂家,是個溫柔體貼、舉案齊眉、的好夫君,是個冷靜自信、文武兼備、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據陳壽的《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周瑜是一個“性度恢廓”之人。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雄烈,膽略兼人”;呂蒙對周瑜更是推崇備至,說他和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老將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可見周瑜的寬容大度是為人所公認的。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寫道:“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若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可想而知,當時人們是如何崇拜周瑜這位“明星”。


    裴松之注《江表傳》記載:“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周瑜和小喬兩人對這樁婚事都是極為滿意,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和諧。


    史學家陳壽稱讚其:“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但是因為羅貫中“尊劉抑吳貶曹”,所以周瑜就成了文學形象的不幸者。雖然清代章學誠認為《三國志演義》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雖然現在的一些研究給了周瑜正確評價,包括一些影視劇,也亮化了周瑜。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的深遠影響,周瑜還是可能被人誤解。


    其實我們閱讀《三國演義》時,如果換個角度解讀,也會有驚人的發現:即使作者將周瑜作為孔明的陪襯者,但是因為周瑜的耀眼燦爛,所以羅貫中也不得不從正面或側面記述周瑜的偉大卓越。


    1、第一印象


    周瑜一出場,就給了“資質風流,儀容秀麗”之貌,周瑜的不凡之態便躍然紙上。“策視其人,乃廬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瑜曰:“某願施犬馬之力,共圖大事。”而“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諧矣!’” 同時,周瑜又向孫策推薦了張昭、張紘。這一視一問一答一薦,足以把一位“羽扇綸巾”的周郎盡顯在讀者眼前。


    2、赤壁之戰前,決賽準備


    赤壁之戰前,對周瑜的直面描寫主要有:周瑜協助孫策開拓江東基地(第15回)。勸孫權拒絕送子為質,並率領東吳大軍征討江夏,殲滅黃祖(第38回、第39回)。但筆者認為這還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我們完全可以這樣理解:在赤壁之戰前盡顯風流的那些“選手”——已經死去的許攸、郭嘉、呂布等和還活在的曹操、劉備、程昱、關羽、張飛、于禁、張頜、徐晃等,經過無數次“海選”“預賽”“複賽”之後,勝出者才來到赤壁這個大舞臺上“決賽”。浪花淘盡英雄,在這場決賽中,最終勝者才是真正的傑出的梟雄。赤壁大戰前,曹操困陶謙、擊張繡、戰袁術、斬呂布、破袁紹、降劉琮,幾乎沒有誰能與他抗衡,但在赤壁中遇到了周瑜,曹操這個頗以善戰自負的梟雄就顯得手忙腳亂,處處被動,難以應付。他也不是周瑜的最大陪襯者嗎?而且是史實上的陪襯者,不是文人虛構的!


    3、赤壁之戰,盡顯風流


    可以說赤壁之戰,是周瑜膽略識見、軍事才華的全景式的綜合展示。當時周瑜33歲,年輕英俊、指揮若定。赤壁大捷,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軍事預測、臨陣指揮、戰略戰術以及善於博採眾議、果斷決策的胸懷,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赤壁之戰前,東吳集團內部出現了降與戰的分歧。周瑜回來後首先是穩定軍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其實周瑜早已決心與曹兩立,在鄱陽湖星夜趕回柴桑郡,見魯肅時就說“子敬休憂,瑜自有主張”。堂上議事時,周瑜明確“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並指出曹操此舉已犯四忌,“將軍擒曹,正在今日。”“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第44回)。周瑜的分析,也是激勵和鼓勵了孫權,於是孫權決計抗曹(第44回;第45回至50回)。於是蔣幹中計、苦肉計、詐降計、連環計、縱火計,計計相扣,計計直插曹操的心窩。周瑜作為吳軍統帥,在眾寡懸殊的條件下,打得曹操狼狽不堪。“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真可謂盡顯風流!


    4、赤壁之戰後,鞠躬盡瘁


    南郡一戰,周瑜初戰慘敗,但他並未放棄,而是在慘敗的情況下調整部署,以詐死計來誘曹仁劫寨,最終大獲全勝。充分顯示了周瑜處變不驚的大將風範。周瑜說:“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豈可為我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乎?”(第51回)後來,周瑜以實際行動來實現自己的諾言,周瑜為了替吳國開啟局面,“報知己之恩”。不顧受傷的身體,直至最後病死戰場,年僅三十六歲。“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第57回)。孫權稱帝時還都念念不忘吳國功臣周瑜:“孤非公瑾,不帝矣。”我們習慣用“鞠躬盡瘁”來形容諸葛亮,這個詞難道不適用周瑜?


    5、正確看待周瑜對孔明的“嫉妒”


    《三國》在寫周瑜在與諸葛亮交鋒時,多次提到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而想置孔明於死地。是這樣嗎?又為何呢?


    首先在史實上,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才27歲,周瑜已34歲了,三國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諸葛亮具體指揮赤壁之戰及與周瑜交往的蛛絲馬跡,周瑜也沒有必要容不下一個比他小7歲、官職地位比他遠低的初出茅廬的諸葛亮。


    僅就《三國演義》來看,這也並不是單純的疾賢妒能。第一,應該說,周瑜是欣賞孔明,如讓諸葛謹去勸諸葛亮來事吳就是明證。第二,周瑜從東吳利益出發來權衡孔明的,認為孔明在蜀必為東吳禍根,諸葛亮對吳危險性巨大。降不了,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先斬為淨,以免後患。若非說周瑜忌妒心強,那隻能說他忌孔明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這忌妒可不是小人的疾賢妒能,而是為國為君著想的一種赤誠。


    6、不居功自傲


    周瑜很謙虛,這一點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來說實在難得。在與孫策和孫權的對話中,周瑜都是用“犬馬之力”來比作自己。而稱二張卻有“經天緯地之才”,之後又謙虛地薦魯肅“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願薦一人以輔將軍”“此人有胸懷韜略,腹隱機謀。”(第29回)。即使羅貫中也用別人之口來證明一個了不起的周瑜。孫策“吾得公瑾,大事諧矣!”(第15回)“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第29回)。孫權“公瑾已回,吾無憂矣。”(第29回),周瑜激勵孫權抗曹時,權撫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釋吾疑。子布無謀,深失孤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心耳。”吳主如此器重周瑜,但是周瑜從來就不居功自傲。比較一下,許攸獻計立功便可以驕傲地直呼曹操“阿瞞”(第33回),結果惹來殺身之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卻因驕傲而敗走麥城。而周瑜卻一直謙虛、不居功自傲,盡心為吳主效力,其人品實在可貴難得。


    7、對愛情的專一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因為蘇軾的這一名句,周郎和小喬的愛情而令人羨慕,名垂千古。其實也的確如此。相對於曹操的情色,相對於劉備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周瑜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丈夫!試想周瑜以當時的地位和威望,三妻四妾不在話下。但是周瑜和小喬忠貞不二。現在有學者研究認為,周瑜的光環從小就影響著孫尚香,致使長大後的孫尚香一直苦戀著周瑜,甚至大膽地向周瑜表白愛意。但是周瑜只是把孫尚香看做妹妹。孫尚香由愛轉恨,導致她後來委身嫁給劉備,也有“報復”周瑜的嫌疑。(我們知道劉備和孫尚香一直不美滿。)


    據說周瑜逝世後,小喬為周瑜守墓14載。夫妻情深,由於長期的思念和抑鬱,小喬36歲那年,也是追隨周瑜而去。紅花隕落,萬古流芳!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無論後人怎樣看待周瑜,但是有一點必須強調:翻開正史,周瑜是作為正面人物出現的,也正如他的字,公瑾,美如白玉,完美無瑕。周瑜是中國歷史上青年統帥的代名詞,他的一切都那麼早。他少年得志,追隨孫策,開拓江東基業,24歲拜中郎將,30歲統帥水軍治國,34歲取得赤壁之戰勝利,但是,年僅36歲時,卻不幸在取蜀途中的巴丘病故。36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正是把理想付諸實施之時。但一顆巨星卻遺憾的隕落了。他的生命燦爛如電,美麗如玉——無瑕之玉!

  • 2 # 使用者4050668572066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東吳著名將領,文武全才,精通音律,是有名的儒將,周瑜也是孫策的好朋友,幫助孫策開基立業,打下江東基業,後來又指揮江東軍隊與曹操作戰,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是東吳的大功臣。周瑜初次登場給人印象非常好,,郎眉俊目,溫文爾雅,風度翩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n a case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