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頁。
[2]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出版,第10頁。
[3]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譯文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第22頁。
[4]雷海宗:《斷代問題與中國歷史的分期》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第菸捲第1期(1936年)。
[5]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收入《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6]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譯文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ll-18頁。、
[7]鶴見尚私;《日本史學界的中國封建論》,《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7期;詳見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譯文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版;《從部曲到佃戶》上、下.《東洋史研究》1971年第3、6集。
[8]佐竹靖彥:《宋代時代史基本問題總論》,譯文載《宋史研究通訊》(總第30期)1997年第2期。
[9]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鶴見尚弘:《日本史學界的中國封建淪》,《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7期。
[10]陳寅恪:《論韓愈》,《歷史研究》1954年2期;參見胡戟:《漢魏隋唐歷史底蘊的初探--歷史大勢,禮儀制度與士人的追求),載《1997年中國唐史高階班,唐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彙編》。
[11]錢穆:《理學與藝術》.《宋史研究集》第七輯,臺灣書局1974年版,第2頁。、 .
[12]傅樂成:《唐型文化與漢型文化》,載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頁。
[13]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14]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
[15]漆俠:《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6]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頁。
[17]張邦煒:《著之即久,其發必厚--讀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宋史研究通訊》(總第29期)1997年第l期。
[18]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前言”,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緒言”亦有相類的論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一183頁。
[20]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譯文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
[21]引自李伯重:《“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22]引自佐竹靖彥:《宋代時期基本問題總論》,譯文載《宋史研究通訊》1997年第2期。
[23]鄧廣銘、漆俠:《兩宋政治經濟問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4頁。
[24]鄧廣銘:《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頁。
[25]謝和耐:《中國社會史》中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頁。
[26]包偉民:《近二十年來的美國宋史研究》,《光明日報》2000年11月3日《歷史週刊》;包弼德(Petcr K.Bol):《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國學術》第3期,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7]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
[28]關履權;《兩宋史論》,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第7頁。
[29]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作者李華瑞,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郵編:071002)
(責任編輯:侯雲灝)
(責任校對:李桂芝)
原刊《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
[1]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頁。
[2]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出版,第10頁。
[3]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譯文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第22頁。
[4]雷海宗:《斷代問題與中國歷史的分期》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第菸捲第1期(1936年)。
[5]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收入《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6]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譯文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ll-18頁。、
[7]鶴見尚私;《日本史學界的中國封建論》,《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7期;詳見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譯文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版;《從部曲到佃戶》上、下.《東洋史研究》1971年第3、6集。
[8]佐竹靖彥:《宋代時代史基本問題總論》,譯文載《宋史研究通訊》(總第30期)1997年第2期。
[9]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鶴見尚弘:《日本史學界的中國封建淪》,《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7期。
[10]陳寅恪:《論韓愈》,《歷史研究》1954年2期;參見胡戟:《漢魏隋唐歷史底蘊的初探--歷史大勢,禮儀制度與士人的追求),載《1997年中國唐史高階班,唐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彙編》。
[11]錢穆:《理學與藝術》.《宋史研究集》第七輯,臺灣書局1974年版,第2頁。、 .
[12]傅樂成:《唐型文化與漢型文化》,載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頁。
[13]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14]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
[15]漆俠:《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6]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頁。
[17]張邦煒:《著之即久,其發必厚--讀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宋史研究通訊》(總第29期)1997年第l期。
[18]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前言”,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緒言”亦有相類的論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一183頁。
[20]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譯文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
[21]引自李伯重:《“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22]引自佐竹靖彥:《宋代時期基本問題總論》,譯文載《宋史研究通訊》1997年第2期。
[23]鄧廣銘、漆俠:《兩宋政治經濟問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4頁。
[24]鄧廣銘:《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頁。
[25]謝和耐:《中國社會史》中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頁。
[26]包偉民:《近二十年來的美國宋史研究》,《光明日報》2000年11月3日《歷史週刊》;包弼德(Petcr K.Bol):《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國學術》第3期,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7]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
[28]關履權;《兩宋史論》,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第7頁。
[29]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作者李華瑞,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郵編:071002)
(責任編輯:侯雲灝)
(責任校對:李桂芝)
原刊《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