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3年,公元956年,趙匡胤從軍8年之後,藉著隨周世宗三徵南唐的戰功,終於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成為了一方諸侯,算是初步讓自己的人生抱負有了影子。
在唐末五代時期,武將一旦升到節度使的高位,算是有了基本的政治班底,因為他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隊,有自己的嫡系文武爪牙。在文的一面,節度使基本都有自己的親隨幕僚,為自己出謀劃策、起草文稿信件、處理行政事務,凡所轄地區的錢糧、刑獄等事務都由自己全權處置。在武的一面,節度使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隊,還可以透過義兄弟、義父子等方式來與人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進退。如果這個節度使同時還是禁軍系統裡的高階官員,只要經營得法,其勢力往往會非常巨大。例如周太祖郭威在繼位之前,在自己的軍中就組織過“十兄弟”之類的結社,以培植個人勢力,而周世宗柴榮就是他的義子。
有這樣的軍政班底,節度使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大都會萌發奪取政權的野心。即便還沒有奪取政權的實力,但為了保證自己在朝中的利益,還是會積極糾集人才,掠奪財富,以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
武將一旦成為節度使,便會萌發相當的野心,這是當時軍事制度內生出來的
因此當趙匡胤在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初步成為禁軍系統殿前司的高階將領之後,也初步有了自己的軍政班底。
在文的一方面,他的幕府中有楚昭輔、王仁贍、呂餘慶、趙普、沈義倫和後來進入幕府的李處耘、劉熙古等。其中楚昭輔、王仁贍和趙普是原來名將劉詞的三大幕僚,現在由於各種機緣,齊集在趙匡胤這個年輕將領的手下;呂餘慶則是中原澶州一帶頗有名氣的幕僚(類似趙普在關中的地位),連周世宗柴榮都對他的大名頗有了解;李處耘之前是武將,軍中的經驗十分豐富,進入趙匡胤幕府中,主要掌管軍務謀劃方面的事務,是趙匡胤軍事方面的參謀長;劉熙古在諸人之中,投奔趙匡胤的時間雖然最晚,但是資歷最老,年齡也較大,學歷也最高(有功名在身,曾經與宰相範質拜同一師傅),一時之間可謂人才濟濟。七人之中,呂餘慶進入時間最早,被周世宗柴榮任命為掌書記。
在武的方面,除了自己的嫡系武力之外,趙匡胤還學習周太祖郭威的方法,有自己的“義社十兄弟”。這些兄弟,應該是在他剛投軍之後不久所結義的兄弟,在經過八年的奮鬥之後,在趙匡胤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之時,其他的九位兄弟基本上都已經成為禁軍的中級將領,也都掌握著部分的兵權。
總體上來看,雖然趙匡胤投軍八年以來升遷速度可謂神速,但在當時的禁軍將帥中,論起地位和聲望他還不算是特別高,在禁軍將帥中至少有五個人的地位和聲望都在趙匡胤之上。他們是張永德、李重進、韓通、李繼勳和韓令坤。其中尤其以張永德和李重進為甚,不管是在資歷還是地位、聲望等方面都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擬的。其中張永德為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周世宗即位之後任殿前都指揮使,高平之戰後為武信軍節度使,趙匡胤做禁軍將領後一直是在張永德的部下工作;而李重進則是侍衛司的主要將領,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
除了禁軍系統,在地方的將帥中趙匡胤的地位也並不是特別高,有不少人資歷、威望都在趙匡胤之上。如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義成軍節度使李筠,成德軍節度使郭崇,鳳翔節度使慕容延釗,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西京留守王彥忠等人資望也都在趙匡胤之上。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地方軍節度使已經越來越無力挑戰禁軍的強大軍力,所以他們雖然聲望比較高,但是卻在政治影響力方面無法與禁軍系統的將領相比。這也是後來趙匡胤一旦黃袍加身、登基即位之後許多地方將領雖然心有不服,但卻不敢起兵反抗的原因之所在。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夙有抱負的人,趙匡胤終於有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力。但如何才能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威望,趙匡胤將目光投到了自己的幾大幕僚身上。
顯德3年,公元956年,趙匡胤從軍8年之後,藉著隨周世宗三徵南唐的戰功,終於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成為了一方諸侯,算是初步讓自己的人生抱負有了影子。
在唐末五代時期,武將一旦升到節度使的高位,算是有了基本的政治班底,因為他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隊,有自己的嫡系文武爪牙。在文的一面,節度使基本都有自己的親隨幕僚,為自己出謀劃策、起草文稿信件、處理行政事務,凡所轄地區的錢糧、刑獄等事務都由自己全權處置。在武的一面,節度使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隊,還可以透過義兄弟、義父子等方式來與人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進退。如果這個節度使同時還是禁軍系統裡的高階官員,只要經營得法,其勢力往往會非常巨大。例如周太祖郭威在繼位之前,在自己的軍中就組織過“十兄弟”之類的結社,以培植個人勢力,而周世宗柴榮就是他的義子。
有這樣的軍政班底,節度使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大都會萌發奪取政權的野心。即便還沒有奪取政權的實力,但為了保證自己在朝中的利益,還是會積極糾集人才,掠奪財富,以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
武將一旦成為節度使,便會萌發相當的野心,這是當時軍事制度內生出來的
因此當趙匡胤在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初步成為禁軍系統殿前司的高階將領之後,也初步有了自己的軍政班底。
在文的一方面,他的幕府中有楚昭輔、王仁贍、呂餘慶、趙普、沈義倫和後來進入幕府的李處耘、劉熙古等。其中楚昭輔、王仁贍和趙普是原來名將劉詞的三大幕僚,現在由於各種機緣,齊集在趙匡胤這個年輕將領的手下;呂餘慶則是中原澶州一帶頗有名氣的幕僚(類似趙普在關中的地位),連周世宗柴榮都對他的大名頗有了解;李處耘之前是武將,軍中的經驗十分豐富,進入趙匡胤幕府中,主要掌管軍務謀劃方面的事務,是趙匡胤軍事方面的參謀長;劉熙古在諸人之中,投奔趙匡胤的時間雖然最晚,但是資歷最老,年齡也較大,學歷也最高(有功名在身,曾經與宰相範質拜同一師傅),一時之間可謂人才濟濟。七人之中,呂餘慶進入時間最早,被周世宗柴榮任命為掌書記。
在武的方面,除了自己的嫡系武力之外,趙匡胤還學習周太祖郭威的方法,有自己的“義社十兄弟”。這些兄弟,應該是在他剛投軍之後不久所結義的兄弟,在經過八年的奮鬥之後,在趙匡胤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之時,其他的九位兄弟基本上都已經成為禁軍的中級將領,也都掌握著部分的兵權。
總體上來看,雖然趙匡胤投軍八年以來升遷速度可謂神速,但在當時的禁軍將帥中,論起地位和聲望他還不算是特別高,在禁軍將帥中至少有五個人的地位和聲望都在趙匡胤之上。他們是張永德、李重進、韓通、李繼勳和韓令坤。其中尤其以張永德和李重進為甚,不管是在資歷還是地位、聲望等方面都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擬的。其中張永德為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周世宗即位之後任殿前都指揮使,高平之戰後為武信軍節度使,趙匡胤做禁軍將領後一直是在張永德的部下工作;而李重進則是侍衛司的主要將領,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
除了禁軍系統,在地方的將帥中趙匡胤的地位也並不是特別高,有不少人資歷、威望都在趙匡胤之上。如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義成軍節度使李筠,成德軍節度使郭崇,鳳翔節度使慕容延釗,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西京留守王彥忠等人資望也都在趙匡胤之上。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地方軍節度使已經越來越無力挑戰禁軍的強大軍力,所以他們雖然聲望比較高,但是卻在政治影響力方面無法與禁軍系統的將領相比。這也是後來趙匡胤一旦黃袍加身、登基即位之後許多地方將領雖然心有不服,但卻不敢起兵反抗的原因之所在。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夙有抱負的人,趙匡胤終於有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力。但如何才能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威望,趙匡胤將目光投到了自己的幾大幕僚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