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無聊人在743

    我們先看看明朝是如何在權力上限制武將的。


    一般來說,開國初期是武將權力最大的時候,畢竟朝廷需要武力征服的地方太多了。但治國以後,就是需要文官的時候,所以武將自然而然的地位變低權力收縮。


    所以在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了限制武將的權力,這一年朱元璋不只是廢除了丞相制集權,還廢了當時軍隊的最高機構大都督府,將其分散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其長官為左右都督,管理京師及其各地的衛所和都指揮司。


    五軍都督府對軍隊並沒有調遣權,調遣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軍隊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力,但並無統兵權。


    每逢戰時,由皇帝親自點兵選將,委任一人為總官兵,率領軍隊出征。而且戰事結束以後,總兵還將印,軍隊還衛所,避免時間久了武將控制這支軍隊擁兵自重,使兵權始終在皇帝手上。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開始起用宦官,不只是設立了東廠,更是開始派自己親信的太監出使、監軍、分鎮、專征,參與各種活動,其中太監監軍,就是赤裸裸的剝奪武將兵權。


    不過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武將雖然被逐漸剝奪兵權,但朝廷上是文武並進,武將還是有著參議國家大事的權力;太祖和成祖這樣做,主要在於分權和平衡。


    但明仁宗開始,武將地位開始很明顯的下降。因為明仁宗還沒有繼位時,由於武將勳臣大多支援明仁宗的弟弟漢王朱高煦為儲君,所以明仁宗繼位以後,便不再重用武將,軍國大事,武將也不得過問。


    明仁宗不只是設守備太監和鎮守太監來分武將之權,還設文臣參贊軍務,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正式形成了明朝文重武輕的局面。


    當然隨著文臣一家獨大,明朝皇帝開始重用宦官來制衡文臣勢力。


    其實說句直白話,明朝武將是如何被壓制的呢,看看明朝宦官崛起的歷史就知道了,因為宦官每次權力的擴大,基本上都伴隨著武將被分權和被打壓。


    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明朝的軍士身份屬於世襲制,地位很低的。後來明庭更是將犯罪者充軍,稱之為恩軍,朝廷將當兵視為一種懲罰罪犯的手段,就很過分了,更是使軍戶的地位低下,當時的風氣甚至是“人恥為軍”。


    而另一邊,與軍戶地位低下,武將屢屢被打壓不同。到了明英宗在位時期,宦官更是一飛沖天,正式確立了以後遇有較大的軍事行動,必須派遣宦官監軍,甚至直接由宦官統領軍隊的定例。


    宦官為什麼要隨軍去當監軍呢,說白了就是皇帝不信任武將,要宦官監視總兵官的行動,隨時向皇帝密奏。


    因此統兵的總兵官如果不和監軍太監搞好關係,不僅是事事被掣肘,遇上心理變態的太監,甚至還會被羅織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告到皇帝那裡,輕則被罷官,重則被殺頭。


    相反的是,如果跟監軍太監搞好關係,那麼打了勝仗肯定可以升官進爵。就算是打了敗仗,也可以讓宦官幫忙遮掩一番開脫罪責,或者直接是謊報戰績,掩敗為勝。


    可見明朝皇帝對於武將的不信任,不僅是以文臣壓制,更是直接將不男不女的太監騎在武將頭上,武將的憋屈可想而知。


    而且明朝皇帝對於武將或者說對於掌握兵權的臣子都不信任,是相當刻薄。遠的有明英宗殺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的于謙,近的有明末崇禎帝信任太監高起潛和大臣楊嗣昌,致使對明朝忠心耿耿的盧象升戰死,死後更是因為楊嗣昌的阻擋,盧象升都沒有得到撫卹和追封,直到楊嗣昌死後才得到撫卹和追封。還有孫傳庭為國戰死,崇禎帝竟然懷疑其詐死潛逃,竟然沒有給予贈蔭,寒了天下將士的心。


    正因為明朝皇帝對於武將的不信任和刻薄,所以到了明末朝廷式微之際,這些武將們開始擁兵自重,飛揚跋扈。


    所以到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軍北京之際,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結果就來了一個唐通帶領的八千兵馬。親自點名大將左良玉,左良玉一直拖拖拉拉的,就是不派兵。親自點名山東總兵劉澤清,劉澤清是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


    由此可見明末其實已經開始地方軍閥化,只不過隨著明朝的迅速滅亡,沒使人注意。


    如果說明末開始軍閥化,那麼南明開始,軍隊就進一步不受控制了,簡直就是唐朝藩鎮再現了。


    像南明第一個弘光政權,弘光帝朱由崧最初因為東林黨的反對,所以是自降身份的以太監盧九德來聯絡江北四鎮的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使這些軍閥坐收“定策”之功,成為從龍功臣,使其飛揚跋扈,朝廷威信盡失。


    江北四鎮可以說是不聽朝廷號令,甚至是挾制朝廷,自持有兵權,認為弘光帝不過是他們擁立的傀儡罷了,對於朝廷對於弘光帝毫無忠誠可言。所以清軍南下以後,江北四鎮有三鎮馬上降清,也就是黃得功抵抗到最後。


    到了南明隆武帝之時,隆武帝雖然雄心壯志,但奈何受制於海盜出身的軍閥鄭芝龍,自己毫無兵權可言,最後鄭芝龍一降清,隆武政權馬上覆滅。


    永曆帝之時,則是受制於大西軍孫可望,不是遇上忠心耿耿的李定國,孫可望這個國主都要將永曆政權取而代之。


    可以說到了南明,明末已經開始軍閥化的明朝軍隊,已經是徹底藩鎮化了。只不過因為清軍太強大了,沒有給南明守住半壁江山的時間,更是沒有給這些藩鎮徹底成型的時間罷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不得不說明朝在制度上對於武將兵權壓制的很完美,但明朝皇帝派太監監軍無疑是侮辱武將,加之明朝皇帝對於武將刻薄,有著血淋淋的前車之鑑在此。所以到了明末,明朝皇帝就開始自食惡果,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這些擁兵自重的軍閥是紛紛坐壁上觀,以致流寇李自成竟然亡明。


    到了南明時期,皇帝更是受制於軍閥,而且南明後期鄭成功雖然一直奉永曆政權為正統,卻拒絕接受永曆政權的統領,還有不配合李定國的出兵,其實也有著這方面的考慮,害怕自己功高震主,萬一朝廷稍有復興之際,就是自己人頭落頭之時,所以一直保持著獨立性,不與李定國配合,使南明錯過了最後的復興良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0年以前一直戴解放帽的中國軍隊,為何也開始使用鋼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