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乘風勿忘初心
-
2 # O醉寶_
赤壁屬典型的丹霞地貌。
屬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碩巖”。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型別。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巖,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據現代科技最新測試,黃岡東坡赤壁的丹霞地貌已有110萬年,可見其歷史久遠。
赤壁市屬於鄂南殘丘區,幕阜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自西南至東南一帶偏高,西北至東北一帶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傾斜;山地、丘陵、崗埠、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構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南部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藥姑山脈的老鴉尖、風打尖、金紫山諸峰自西向東連綿逶迤,與湖南省的臨湘市、湖北省的崇陽縣、咸安區形成天然的分界線。境內大小山丘200餘座,最高為趙李橋境內的柘坪觀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廣鐵路沿線為海拔200米左右的崗地地帶。北部濱江湖地區為海拔50米左右的沖積平原,最低處是西涼的聶家泉,海拔只有19.3米。
2.地貌分佈
全市大致可分為三大區域:西南起觀音尖,東抵大竹山,長約62千米,寬1~3千米為丘陵地帶。西起餘家橋境內的中壩山,東至汀泗橋,東北抵西梁湖畔的御屏山,海拔高50~250米(個別在20米以下),系崗地平原地帶,佔全市版圖面積50%以上。平原主要分佈在赤壁鎮、黃蓋湖農場一帶,面積約118平方千米。境內構造溶蝕地貌比較典型,由歷次地質運動和長期地質淋溶,在崗地平原地帶,各型別地貌交叉出現,高低懸殊,構成各種坡、嶺、灘、衝、壟、畈等微域地形。志留紀頁岩、砂岩構成的剝蝕地貌在全市境內交叉出現;而在陸水、皤河、汀泗河等河流兩岸及長江南岸又多形成侵蝕堆積地貌。
(三) 山 脈
幕阜山脈、藥姑山脈延伸到赤壁市,構成金紫山脈、隨陽山脈兩大支脈,陸水居中,為天然分界線。
1.金紫山脈
該山脈屬藥姑山脈的一大支脈。由塔佛嶺進入市境後分為正脈和東西2脈。東脈為仙人坪,西脈以黃茅嶺為主,該脈再延伸過茶庵嶺為白鹿山,直至崩墈。正脈自筆架山過橫嶺坡、白石山,出湯糰畈分2支:一支為五洪山、鳳凰山等處;一支為蒲首山經天井山至馬蹄湖、黃蓋湖畔;右經王子山、芙蓉山抵大羅湖、小羅湖。大名山為蒲首山的遠支,經九龍山至太平口後,左到老堵口大江邊,右至赤壁山抵長江。
2.隨陽山脈
該山脈主脈由幕阜山北麓的黃龍山經黃葛山入市境潘油嶺、隨陽山、葛仙山等山蜿蜒下趨,歷小泉、大泉、漆坡、大凼的神仙嶺過砂塘庵,折西為東塘的金雞坪。
3.洞泉
赤壁境內,大多山地有泉洞,這是千萬年地質作用的結果,是赤壁自然風光的組成部分。
(1)金紫山脈洞泉
茅山仙人洞:蒲圻辦事處境內,黃茅尖南坡。原洞長500餘米,平均寬2米,已崩塌淤塞,僅存洞口,進深6米,寬2米,高2米。此洞為清代邑人著名文人張開東讀書、教學處。洞口原有一聯:“採藥仙歸松石壘,讀書人在雲水間。”
蓮花洞:趙李橋鎮石珠山上。洞口東南向,洞分內外2廳,各高4米、寬4米、深6米,中隔一小洞口。外廳有倒懸鐘乳石,狀若蓮花。洞內原供有觀音像,洞外唐代建有石珠寺,明萬曆年間邑人魏說重建,已廢。洞中尚存明、清碑石各1塊。
(2)隨陽山脈洞泉
穿山洞:宋家河境內,丁母山北。洞口面對張家壩水庫,洞橫腹穿山而過,前後見明。洞長600米、寬5米、高30餘米。洞內石筍斑駁陸離,為石灰岩質。
竹山洞:市城區北15千米處,丁母山南麓,中夥鋪鎮花園村境內。洞頂山腰有裂縫,天光滲入,可照遊人。洞口有泉水,相傳春夏水盛之時,有大尾江魚從洞中出。舊志載:“前洞去路,泉水可以注江,後泉來路,江水可以注泉。”宋詩人蘇軾曾自武昌西山溯流到此,在入洞數步處題有“遊泉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