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京城識途
-
2 # 設計製造迷
答主80後,座標珠三角2.5線城市,2005年起一直在製造業做產品開發工作,見證了近十餘年製造業的發展,所以有資格對這個問題談幾句個人看法。
其實,這個問題表述不太正確,真實現狀並非如此,下面根據本人所見所聞談一下。
十年前,本人也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當時的確抄襲現象嚴重。當時,由於電腦剛普及沒幾年,對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與方法也不成熟,對於工廠來講,能把產品抄出來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談不上設計研發。對於外形比較簡單的,沒什麼曲面造型的產品,我們當時的方法就是把參考樣板放到銑床上面取數,透過抓取多組資料記錄下來,然後在電腦三維繪圖軟體上畫出來,然後直接拿去開模具了,這是簡單產品的設計,其實不應該叫設計,應該叫逆向工程,說白點就是抄襲。
對於有複雜曲面造型的,當時常用的逆向工程方法是抄數,抄數是逆向工程在沿海城市的叫法,抄數常用於仿製工作,它是平常意義上設計的反向過程。即運用鐳射抄數機對已有的模型進行掃描,得到三維輪廓資料,配合專業逆向工程軟體進行模型重構,最終生成數控程式,並進行數控加工。當時到處是這種抄數公司,也很流行逆向工程。
看看十年後的今天是怎樣的。
2012年,國家元首視察了廣東工業設計城,當時,設計城內只有800餘名設計師,他向隨行的當地領導寄語:“希望下次過來時,能見到8000名設計師”。截至2017年末,廣東工業設計城已超過了8000人的設計師,也不只是量的增加,並且實現了質的飛躍,這裡也被譽為廣東省的“設計航空母艦”。由於本人工作方面原因,經常跟這裡的工業設計公司有來往,所以比較瞭解。以上是工業設計創新方面的一個縮影。
技術創新方面進步也很大,據相關資訊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每年的專利申請量均超百萬件,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另一方面,以前很多的製造業公司都沒有自己的研發技術人員,基本都是依靠外包,但現在基本很少見了,都配備了大量的研發技術人員,而研發和銷售也常常被製造業公司喻為公司的兩駕馬車,這些都是創新進步的最大體現。
以上就是近年來關於創新方面的進步,所以說,問題的表述並不準確,據我自己十餘年來的觀察,特別是近幾年來,創新越來越多,抄襲越來越少,這才是真實情況。
-
3 # 劉金子
說真話,一大群“愛國”噴子來了。說中國引領世界,噴子就閒了。
我只知道,仿造,閉關自守,不承認別人先進,坐井觀天,自娛自樂,自以為是,牛皮沖天是沒有好結果的。
只有引進別人先進技術,自己創新才是強國之路。
-
4 # 複雜世界的叩問者
這個問題的發問方式,反映出提問者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既不認可,也不瞭解,僅僅是站在全人類科技及產業進步的高度,進行的一番嚴厲的拷問和批判。
其根本原因則在於:
其一,若提問者是華人,則是以中國發展為自卑、以歐美利益與理念為高尚的心理依然未除。
其二,提問者完全不懂得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甚至未對中國這些年的發展道路有基本的認可,及對西方理論解釋不了的現象有深度的思考,還是在原地打轉。
其一不必多說,時間自會繼續證明一切。
其二則是問題的關鍵,此前的回答者似乎也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道理。
茲剖析如下:
1. 中國的製造業以往是否只是仿製?
答:不是。中國的製造業以往絕不只是仿製!
原因很簡單。單靠仿製,不可能製造出幾乎任何一種現代工業品。
大家舉例中的,以及親自從事過的仿製,通常都只限於外形和工作原理,但真正要把任何一個現代工業產品製造出來,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要製造出任何一個合格的產品,僅僅是掌握它的外形和一般基本原理是不夠的,更要能夠從方方面面都透徹地理解和運用它們。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好比是學生做作業一樣,僅僅是模仿老師的答題過程是不可能透過考試的,他或她一定要從根本上很好地理解相關的各個知識點。
所以說,要把一個產品的外形和基本原理的模仿成功,其實並不簡單。
其次,產品的外形和基本原理模只是製造出產品的一小部分,第一步而已!
更大的工作在於從業者必須搞明白:
透過怎樣的生產流程,按照怎樣的工藝要求才能把這個產品製造出來?
生產過程如何管理?品控怎麼做?
生產環境如何管理?
相關的員工如何進行培訓和管理?
供應商在哪裡?物料如何採購和管理?供應商、物料品質如何管理?
如何包裝?發貨物流怎麼辦?
等等
多了去!這些都是需要自己研究的“技術”!都不是逆向工程能夠給出來,需要自己研究,徹底搞明白的。
很多人不把這些當成技術,這是絕對錯誤的。
決定中國航空發動機能否製造出來的關鍵,不一定是我們畫不出圖紙,而是不知道某個元器件在哪裡,或,怎麼製造;甚至不知道怎麼把相關元器件以某種順序合理地裝配出來;如何進行質量檢驗;甚至車間某個地方需要經常用布擦擦乾淨這種看上去不起眼、不登大雅之堂的日常小竅門,等等。
切莫以為上述舉例的事項都是無所謂的,須知:任何無法進行必要的檢驗的部件和產品,都是不可能製造出來的。
這些都是單看原理或外形,沒有做過的人和企業,仿製不到的“技術”訣竅(know-how)。
當然,產品從初級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這些周邊技術訣竅的複雜度、數量是不同的,而且是遞增的。
所以說,仿製,並不簡單!
2. 中國製造業是否應該仿製?
仿製,是“山寨”這個貶義詞的正規而客氣的說法而已。
再早幾年中,對於中國企業山寨的批判反思甚囂塵上。連華為、中興、騰訊、阿里巴巴等高科技公司,以及中國高鐵,也免不了被很多華人冠以山寨之名,瞧不上這些企業在他們看來顯然完全是“偷竊來”的成就。正如前面分析的,這些高人根本不瞭解,只是透過簡單的逆向工程,沒有透徹地理解相關技術,尤其是研究並掌握周邊“技術”,加上超出常人想象的艱苦奮鬥,以及全產業鏈的同步和配套,任何一個企業都根本沒有可能仿製出任何一件產品。
但就算是外形的仿製,是否有必要呢?是否也應該自己創新呢?
答案是,沒有必要!不應該也基本不可能自己創新。
因為技術發展,就和生物演化一樣,沒有那麼多創新的可能性。
通向未來的道路總是有限的。
已經形成的產品外形和工藝流程,沒有多少替代的可能性。例如,每個物種的構造,如眼睛,都是基本一致的,沒有人見到哪個物種會在新生時,在眼睛方面搞什麼創新。就算是有的,也是畸形!通常不會給它的生存帶來什麼有益的影響。
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產品也基本上遵循一定的模式。桌椅板凳,各有其定形。
因此,除非你不生產同樣的產品,否則,要製造類似的產品,複製、遵循同樣的製造、工藝流程通常是必須的、最節約的方式。
如果非要創新,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找到前人沒有找到的、非正常的路徑。這樣做,往往意味著你只能永遠在追趕。而且肯定追不上。因為所有的近路,都被走過了,因此,不能仿製,就等於自己封上了發展的近路。所謂前山有平路不走,一定要找後山的懸崖。
僅僅是為了圍繞過其它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禁止仿製,封殺企業的抄近路行為,是否有必要呢?
這個問題,對於國家之間,或國家內的企業之間來說,答案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即便在一個國家之內,也應該有所不為,留有灰度,而不應該非黑即白。
從根本上說,互相學習和模仿,是人類發展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一個原始部落發明瞭弓箭,如果其它部落一定要等到自己發明了步槍之後,才能製造步槍,對付野獸。那麼,人類勢必還一直停留在原始社會。
因此,創新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可以說,是對人類歷史發的反動,是上個世紀中葉,由西方國家主導,形成的一套保護自身先發優勢、阻止落後國家超越的技術禁錮體系。
從長遠來看,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必須有一定的限制和改革,從而在保護髮明者的利益,與促進人類文明、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與國家、地區的公平發展訴求之間取得平衡。
一個落後國家的,落後的企業,只有透過法治,掌握一系列簡單產品的製造及相關的技術,才能一步步的仿製或發明更加複雜的產品的製造和相關的技術。
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握彎道超車的機會。否則對低階的產品一無所知的、不掌握相關技術的企業,是不可能一下子提出革命性的產品的。
可以說,一定程度的仿製,是企業走向創新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將仿製妖魔化是沒有必要的。
何況,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任何一項技術由幾位、幾十位發明人幾乎同時發明,也是屢見不鮮的。誰謂仿製?
回覆列表
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試想,如果企業是自己的,而且可以預期今後幾百年也是自己的。這樣的人當然願意為了企業的未來和發展投入,也就有可能去創新。如果只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或者企業只能經營有效的幾年,你能做的就是掙快錢。抄襲自然是首選,不只是成本低,關鍵是快!如果不解決恆產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恆心的問題。有個比喻:用別人的錢給別人幹;用別人的錢給自己幹;用自己的錢給別人幹;用自己的錢給自己幹。這些情況下,怎麼能有一樣的結果呢?我們現在講工匠精神,只有用自己的錢給自己乾的人才會有工匠精神。靠教育宣傳是得不到工匠精神的,只有靠保護工匠精神的結果,才能真正鼓勵工匠精神。人的天性決定了,只有利益才是真正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