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生橋上的光輝
-
2 # 慈恩寺
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透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域:地理方位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被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於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國敦煌的壁畫。該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區域 :西域國家主要分佈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準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因而該區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Murano即是由於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李江鳳,《絲綢之路前夕和氣候變化》,1992年;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地理學》P125)
同時西域地區由於地理上的因素,國家的興衰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自11世紀以來東亞全境氣候逐漸變冷,當地氣候也受到強大影響,經過該地的商貿往來更樂意透過南方絲綢之路來進行,令西域貿易逐漸減少,各國也因此衰落。
歷史: 根據考證,公元前17世紀西域地區已出現基本的國家形態,並於阿富汗一帶的商人進行青金石貿易。此外,于闐(tian,陽聲)國(今中國新疆和田縣附近)出產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墳塋中所發掘,說明當地在前13世紀就已經有人定居。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西域地區開始逐漸繁榮,西域各國利用地處東西方交往要道的地裡優勢逐漸發展,在西漢管轄下各國的經濟文化的道德極大發展。
西域一帶在可考歷史中於前5世紀左右形成國家,並開始獨立發展。《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佈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在張騫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國的勢力。至漢代,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所管轄範圍則已不只36國,《漢書·西域傳》亦記載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為50餘國。
東漢末年,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併,至晉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並起的局面。南北朝時期,西域局勢再度變化,新興的高昌國相繼擊敗西域諸個國家,建立了一個地跨新疆大部的.強國,除少數國家外西域諸國國土西遷,為中亞地區帶來了繁榮的文化。
西域都護府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的輪臺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結合部距庫爾勒市113公里,距輪臺縣城58公里,東經85 °04',北緯42°00',海拔高度990米, 現已闢為巴音郭楞的一個旅遊點,吸收中外遊客之多。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設西域都護府, 名為烏壘城(前名輪臺國)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當時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長和縮短的)從未間斷,據《漢書》記載:西漢歷任都護18人,其中立傳可考的歷史上著名的有鄭吉、鄭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健、李崇、但欽等10人。
當時輪臺國是個城郭之國。都護府直接對其統轄,相當於現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綠洲城國和遊牧行國的權力稍大。輪臺王曾多次受皇帝親召幸朝。漢朝另設定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軍事、機構,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以王、侯、將、相、大夫、都尉等官職,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
在此有兩處古城遺址:一處是鄉政府東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沖刷過,城垣僅存1米,夯土乾打壘建築,建築材料為黃沙土 、防潮層,拉筋建築材料為胡楊樹枝,每0.33 米為一疊層,周長約百米,城內散佈著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畫點雲紋和水波紋,城東有一城樓,南有城門。
另一處古城遺址在鄉政府東面10公里公路北側,當地人稱白土墩,估計是烽燧,1928年中國著名的史地專家黃文弼先生在上述兩處遺址上發掘出一些存貯糧食的陶罐,認為是西域都護府設立時期士卒在這裡屯守的用物。
黃文弼先生還在野雲溝鄉東北300米處發現了另一處較大的遺址,可惜現已闢為農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寫道:“野雲溝村南約半里,有一高阜,面為深沙堆集,上生蘆葦,間有紅陶片”。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騷亂,匈奴乘機統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斂稅重苛的虐待,向東漢武帝請求3次,18國國王以送兒子到洛陽學習當人質真誠誓言。要求內屬中原,劉秀在立足未穩之時,十分不情願地將西域都護府遷往龜茲 乾城(今新和縣境內)。
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西漢時,都護為加於其他官號上的職稱,多以騎都尉領其職,秩比二千石;東漢時為單任官職。武帝、昭帝時常在渠犁、輪臺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以供應往來使者。宣帝地節二年(前68),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與匈奴爭車師,有功,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
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使鄭吉發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鄭吉為騎都尉,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因總領南北兩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始於此。西漢時,都護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與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屬都護。都護開幕府。屬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侯、千人各兩人。
都護職在統領大宛(今蘇聯費爾幹納盆地)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錫爾河中游地帶)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烏孫與漢結姻,故尤親倚都護。自鄭吉至王莽時,連置都護不絕,前後凡十八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十人。
宣帝時有鄭吉,元帝時有韓宣、甘延壽,成帝時有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有孫建、但欽,新莽時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
回覆列表
張謇出使西域,名義上是做生意,開拓絲綢之路,實際上是為了聯合西域諸國,夾擊匈奴。對當時的漢朝(漢武帝時期)來說,匈奴是頭號敵人。實際上也證明,漢武帝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把匈奴打的滿地找牙。在西漢,包括後來的東漢,只要把匈奴打敗,西域自然會歸順西漢,刀劍之下有政權,這個道理相當簡單。
前60年,在漢武帝多次打敗匈奴,將匈奴趕出西域的基礎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漢宣帝在西域的輪臺國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而輪臺國則由西漢直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