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拾錄

    問題中的黃河,如果是指黃河水資源,那依靠長江救濟不能算是一條路,只能是“半條路”,因為長江救濟黃河的水資源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也做不到那麼大,即便未來增加水利工程建設,也不可能完全救得了黃河,畢竟長江水資源也是有限的。換個思路理解,影響黃河水量多與否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其他河流的救濟,而在於整個黃河流域的降水量,以及黃河流域的生態恢復。說句人們不愛聽的話,依黃河現狀來看,如果真要依靠另一條河流的救濟而存在,那黃河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了,還不如直接多建幾條“南水北調”直達需求目的地。

    不過,黃河可能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差,未來或許依靠自救就可以生龍活虎,且自救遠比“他救”要現實得多,因為順應自然顯然比改變自然更加合理。

    先來看一下黃河流域的整體降水情況,黃河流域大部分為半溼潤氣候,部分地區為半乾旱和乾旱氣候區。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200~650毫米之間),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區多於650毫米,深居內陸的西北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降水量最少,通常不足150毫米。同時,黃河流域大部分位於暖溫帶,日照條件在全國範圍內屬於充足的區域,全年日照時數一般達2000~3300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間,僅次於日照最充足的柴達木盆地,因此黃河流域的蒸發量也比較大,年降水量的蒸發後餘量非常少,僅剩100-200毫米,且有部分地區的蒸發量甚至大於降水量,蒸發後數字呈現負值。

    再看一下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35億立方米(不包括內流區),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6%,人均水資源量905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381立方米,分別是全華人均、畝均水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不過,黃河流域內水資源分佈不均勻,蘭州以上流域面積佔黃河流域面積的29.6%,水資源總量卻佔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47.3%。龍門至三門峽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的25%,水資源總量佔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23%。而蘭州至河口鎮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流域面積的21.7%,水資源總量只佔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5%。

    綜合以上資料,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黃河流域雖然綜合降水少,但上游、下游降水還算說得過去,普遍多於650毫米。造成上下游流域水量大數字區別的癥結還是中游的水土流失,泥沙衝向下游後形成地上河,不但使河床抬升減少了幹流蓄水量,且下游支流的水資源無法匯入黃河,這才出現了前幾年幹流斷流情況。所以,黃河自救的主要措施還是治理泥沙,如果泥沙問題不解決,即便真的建設水利工程加大長江輸水量,也只是惡性迴圈,這也是開始就說“半條路”的原因所在。

    另外,黃河流域整體降水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度持續減弱、季風雨帶逐漸南移,從而導致中國北方乾旱、南方洪澇。對於這一現象,學術界多歸因於全球變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還將不斷增加,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中國北方乾旱化的擔憂。

    但透過分析黃土高原末次冰盛期20多個地點的土壤變化顯示,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暖期(距今距今2萬年前到1萬至4000年前),黃土高原C4植被(光合作用初級產物為四碳化合物的草本植物)顯著增加,而且C4植被生物量等值線呈東北-西南向分佈,跟現代降水量等值線非常一致。因此,C4植被生物量等值線的移動可以有效指示古季風雨帶的位置變化。這也就是說,過去幾十年黃河流域的乾旱化只是短暫的,全球變暖一定會使東亞夏季季風雨帶向西北方向推進,從而會極大改善中國北方的生態環境。

    講完了氣候與降水,那再看看黃河自身的水利工程建設。很多人都曾建議用沙泥船治理黃河泥沙,但透過黃河泥沙總量資料、挖泥船挖掘資料計算得出,想要完全將泥沙挖乾淨,可能是百年工程。所以還有人提出設想,在黃河開封以下,利用廢黃河再單獨建設一條“輸沙河道”,將泥沙輸送到黃海海域,緩解渤海泥沙淤積的同時,還能在黃海造出大片陸地,這樣在經過幾十年執行以後,地上河問題不攻自破,再配合黃土高原綠化,消滅毛烏素、庫布其等沙漠,徹底將黃河恢復到千年之前水平。這類想法目前來看屬於“天馬行空”,但未來誰又能說得準,有想法就是好的,總比一味地靠其他流域救濟要好得多。

    最後,黃河泥沙治理,最好的辦法還是要植樹造林,從蘭州開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努力恢復沿岸生態,不斷強化兩岸的植被覆蓋,那才拯救黃河、恢復黃河的根本前提,對此各位讀者你們又有什麼看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華學生最真實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