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魂的微博
-
2 # 華府小書童之9527
三十稅一,只是中央政府的稅率。但中央政府不直接徵稅,需要讓地方政府幹活。地方政府雁過拔毛,農民負擔遠遠不止三十稅一。同時除了這個稅,農民還要服徭役。此外,古代生產力不發達,農民難免遇到自然災害。
-
3 # 史話海說
“三十稅一”確實不算高,有人賣田,甚至為奴的現象其實可以歸結為小農的破產,這是生產水平低下的傳統農業社會解不開的死結。
小農,又稱自耕農,是傳統農業社會人事生產的主要階層,也是農科的主要承擔者,其作用類似於現代社會經常提的“中產階級”。
之所以說小農破產是解不開的死結,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產力水平太低。傳統農業生產基本屬於看天吃飯,天時好,則收成好,天時劣,則收成敗。自耕農承擔風險的水平太單薄,雨澇乾旱,雹冰雪災,一年中發生一次就足以讓這一年的勞動全都白費。而自耕農由於平時積攢的財富太少,一年沒有收成基本就會斷糧,然後就或舉債,或賣田,甚至自賣自身,無一不是破產之途。縱使有稍微富裕點的自耕農,能扛過一兩次災害,那三次呢,四次呢?
所以說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傳統農業社會,自耕農的破產幾乎是必然的。
當破產淪為奴隸或佃戶隸農的自耕農達到一定數量,整個社會結構就會由此而改變,剩餘的自耕農——中產階級作為社會矛盾緩衝器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這帶來的最大惡果就是動亂,甚至改朝換代。這其實也是中華帝國的王朝少有過三百年的根本原因。
-
4 # 四川達州人
西漢的三十稅一,是說的農業稅,也就是土地產出的三十分之一為田稅。這個稅率放在任何時期也確實不算高。
但依舊存在問題。主要問題在於執行者。
其次,西漢百姓還有賦,徭。
賦,就是附加費。
還有算賦、口賦的人頭稅。
西漢規定,15歲以上56歲以下男丁女丁每年繳算賦120錢。七歲至14歲兒童,不論男女每年繳納20錢口賦,這是皇帝直接收入的。
同時,20至56歲丁男一生要服兵役兩年,如果不原願意從軍就得每年繳300錢。
每家庭每年出一丁男為地方官府免費勞動一個月。
這些算起來是很嚇人的。
-
5 # 123456GaaN
“三十稅一”是西漢王朝立國之初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一系列激勵政策之一,主要的物件是廣大的自耕農,透過政府將土地授予農民,在廣大的帝國境內第一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念。同時,政府也透過開放山川湖泊等自然資源,在富民的同時也造就了一批依靠開礦、畜牧養殖、商品流通等手段發家致富的人群。
在良好的低稅收政策下,經過文景之治,國家財富急劇增加,漢初一窮二白的社會現狀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到武帝時,國家已經積累蓄積了足夠的國力,南平百越拓地千里、北擊匈奴封狼居胥、西連西域鑿空拓荒、東臨滄海封禪泰山,漢帝國的光輝遠播海內,我們的民族也定格為“漢族”、“漢人”。但在漢武帝豐功偉績的背後,一系列社會問題也在悄然滋生,尤其在內部諸侯王問題解決、外部邊境異族威脅消除後,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豪強大戶霸佔鄉里、官僚階級貪汙腐敗等事項開始成為帝國統治者更加關心的問題。
漢武帝的戰爭,耗盡了漢初70餘年積累的財富,國家本身也是傷痕累累,帝國戶口減半。為維持戰爭,武帝把目光轉向了礦產主、商人、地主豪強等有產階級,要求他們捐款給國家,後來甚至演變為直接動用國家暴力機器抄家來聚斂財富。在經濟政策上,武帝也改變了漢初開放山川湖泊自然資源、國家放開行業限制的政策,宣佈實行鹽鐵國有等政府壟斷經營,從而獲取經濟利益。資本的天性是逐利,在發家致富的途徑被切斷後,商人們開始把投資方向放在了土地這種安可靠穩定的商品上。同時,豪強勢力也開始運用橫行鄉里的地位,聚斂財富土地,掌握經濟力量,縱然西漢歷代皇帝極力打壓豪強,也沒能遏制住他們不斷增強的勢頭。另外,官僚集團作為帝國既得利益者,也參與到了社會財富的爭奪。
西漢帝國是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相對於短暫的秦王朝,它整個的“恢復、繁榮、衰退、中興、再衰退、奔潰”過程明晰且有代表性。紀錄片《帝國的興衰》從相對比較全面的角度解讀了西漢帝國的整個生命歷程,很有觀賞性。
-
6 # 地球人家園
三十稅一是國家稅,地主階級你不交稅啊?再說了有個天災的,生病的,在古代很容易就是破產了,加上漢代糧食產量低,一直到漢代中後期五口之家才開始出現穩定的收入和盈餘了,相關歷史記載有了。
-
7 # 春暖花開003
這裡兩個條件,漢代,一個3%的稅率。一個結果,有農民破產。
古代大範圍的農民破產,除了戰爭因素,主要還是氣候因素。漢朝的時候,畝產很低,即使不要交稅,農民靠種地,也就是得一個溫飽。多數農民家庭是沒餘糧的。成語青黃不接,基本上就是中國古代底層農民的寫照。收割完那個月,能吃飽,還沒收割那個月,就喝稀了。
看看我們國家這些年,每年都會遇到水旱災害。看電視,國家可以調挖掘機抗災。漢朝就沒辦法了,漢朝的農田,遇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旱災害,就失收了。
沒有餘糧,又遇到水旱災害,要活命只能靠借。借小微貸,只能拿土地抵押。水旱災害一來二去,債主上門,地就沒了,農民就破產了。
國家,富商也有開粥棚的,但粥棚也只能續命。我們國家現在吃飯不愁,抵抗水旱災害能力大幅度提高是主要原因。漢朝就沒法了。
-
8 # 比活的長
統治階級會根據需要壓榨勞動所得,而士階層和地主階層會轉嫁壓力。比如,士不用交稅服徭役。普通農民把你拉過去服徭役半年,這個農民家剩下老人和婦孺就會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要不被餓死只能破產,地主或者士就會壓價吞掉他們的土地。更多的農民為了躲避繁重的稅和徭役就會把自己賣身到各種權貴家躲避徭役。一般到王朝的末期土地兼併的嚴重,政府幾乎收不到稅,因為難以找到能夠交稅和服徭役的農民了,幾乎都破產變成了權貴的奴隸。
實際上農民真正的負擔不是稅,想從農民手裡弄錢不容易嗎,直接換個名字變成費,效果是一樣的。還有更加隱蔽的辦法,就是鹽鐵專賣制度,這樣弄錢比較隱蔽。只是到了最後,這個財路基本會被權貴私有化的手段據為己有。
回覆列表
自漢昭帝時期始,“不與民爭利”就成了儒生們鼓吹仁義的法寶,最詳實的資料就是《鹽鐵論》了,如果說有人想從本質上了解一下儒家思想,可以讀讀《鹽鐵論》。
既然說到《鹽鐵論》,那同時就要談談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理論——輕徭薄賦。
那麼題主所謂的有人賣田、為奴,其實很明顯不是因為交不起稅,或者說種地、做生意賠錢。這裡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不光是漢代,歷史上任何朝代的後期,都發生了嚴重的土地兼併的情況。
土地兼併是一種滾雪球一樣的迴圈狀態,加上世襲、門閥等制度逐漸形成,階級之間的轉換越來越難,說的再直白點,窮人逆襲成功越來越難,越來越少,這就使土地兼併不可逆轉,資源流向少數權Quest族。
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的生命力,在於法治的公平,而不能靠君主的仁政。
據資料統計,明朝末年的稅收遠低於清朝康乾盛世時期,但明朝老百姓還是窮的吃不起飯,皇帝卻拿不出糧餉來組織、動員兵力平定叛亂。
當然如果稅收較高,如果腐敗橫行,也難免官逼民反危及社稷。歸根結底,腐敗才是一個國家穩定繁榮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