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11232302481

    葵丘會盟是齊桓公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場會盟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巔峰,而且在這之後的第六年,諸侯們學著這次會盟還舉行了另一次會盟,可見這次葵丘會盟的影響之大。這一年對於齊桓公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年齊桓公已經65歲了,可以說是已經到了人生的後期,雖然這次會盟成果斐然,但是過程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根據《史記》記載,有兩次葵丘之盟,夏季秋季各一次,在夏季葵丘之盟上齊桓公不顧年老體弱下拜周王室,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但是到了秋季的葵丘之盟的時候,齊桓公卻變得非常的驕縱,在盟約簽訂支護還要封禪泰山,可見當時的齊桓公已經是志得意滿,忘乎所以了。而這樣的舉動也招來了當時作為周王室使者的宰孔的不滿,宰孔對於齊桓公這樣驕縱的行為感到不爽就沒等結束先回去了。在路上宰孔碰上了晉獻公,當時晉國也算是大國,國力不弱,宰孔對著晉獻公講了很多齊桓公的壞話,說什麼“好大喜功啊,人品不好啊,還說以後齊桓公可能會攻打晉國。”

    於是晉獻公就回去了,回去之後國內大亂,剛剛會盟結束的齊桓公立馬帶兵介入晉國內亂,這也為之後齊晉之間的爭鬥埋下了伏筆。可以說兩次葵丘會盟都是有驚無險,最後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齊桓公稱霸的標誌是什麼

    齊桓公在春秋時期最早稱霸大家都很清楚,齊桓公為何能夠稱霸很多人也都能夠說出幾條理由來,那麼齊桓公稱霸有著什麼樣的標誌呢?什麼事件的發生正式確立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呢?

    一般來說,現在認為葵丘之盟是齊桓公正式成為霸主的重要事件。當時周惠王希望廢掉自己的太子,轉而立他的愛妃生的小兒子豐子帶為太子,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齊桓公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就以諸侯需要拜見太子為由,召集了很多諸侯一起會盟,太子鄭當時也在那兒和諸侯們會面了。當時周惠王不能抵抗齊桓公,就偷偷的讓人勸告鄭國不要結盟,鄭國聽從了周惠王的話,就不來結盟。

    齊桓公覺得鄭國這樣的舉動是對於自己威嚴的一種冒犯,於是就起兵攻打鄭國,迫使鄭國也參與到輔助太子的盟約當中來。之後周惠王去世,太子鄭被扶上了王位,是為周襄王。周襄王對於齊桓公當年的幫助非常滿意,就派人送了很多禮物給他,齊桓公藉著這次機會就召集了很多諸侯一起招待周襄王的使者。趁此機會和諸國簽訂盟約,史稱葵丘之盟。

    在這次會盟之中,諸侯達成了共識,簽訂了一份合約,大致內容如下:不準禍水東引,不準因為別國饑荒就刻意不賣糧食,不準隨意更換太子,婦女不能參政等等,這些內容是諸侯們達成共識之後定下的,而作為代表宣讀盟約的齊桓公也從此踏上了巔峰,成為了當世霸主。

  • 2 # 歲月無聲1710123

    此事發生在魯僖公九年(前651年),葵丘會盟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

    正值周襄王二年、齊桓三十五年、晉獻二十六年、衛文九年、蔡穆二十四年、鄭文二十二年、曹共二年、陳宣四十二年、宋桓三十一年、秦穆九年、楚成二十一年、許僖五年。葵丘會盟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經過其三十五年的經略,已成功將中原主要諸侯國歸於帳下,一定程度上代替周王室行使維護中原禮樂文化的完整性一體性的權力責任,初步形成中原集團“領頭羊”齊國與“荊蠻之霸”楚國的南北對峙局面;但雙方力量的增長及向外滲透是個長期過程,在這一階段中都比較謹慎剋制,相互之間爭鬥的強度和烈度還比較有限,多是點到為止;在圍繞抗擊楚國北進勢頭及對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國的極力爭取後,齊桓公較好地貫徹了管仲“招攜以禮,懷遠以德”思想,著力彌閤中原諸侯之間的矛盾衝突,甚至以“諸侯之長”身份最大程度地確保諸侯內部安定。此次會盟有如下特點:


    首先,葵丘會盟獲得了剛登位的周襄王的大力支援,在事實上正式承認了齊桓公霸主地位。早在周惠王時,便藉助齊桓公“勤王”之舉,保住了王位;至周襄王為太子時,又受惠於齊國召集的“首止之會”,對其合法繼承王位進行聲援和造勢,本身對齊桓公有著報恩的心理,不僅在諸侯集會的場合賜給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祭肉,更是明確免除齊桓公下拜跪受的臣子之禮,可以說是非常倚重和肯定齊桓公之前“尊王攘夷”做法及過程中凝聚各諸侯的努力。


    其二,此次會盟進一步鞏固了親齊聯盟,團結了大多數、孤立了極少數。參加會盟成員包括魯僖公、宋襄公(剛即位)、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及曹共公,幾乎涵蓋了所有重要的諸侯國;此外,還有晉獻公本是要參加的,因身患疾病去晚了,後被代表周襄王參會的宰孔以有內患之憂而勸退;秦國尚在西北一隅,限於自身實力和地緣條件,還不足以對中原產生影響,本身也較少涉足中原事務;南方比較活躍的陳、蔡兩國以親楚為主,沒有參加會盟。


    其三,盟誓的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根據《孟子·告子下》及《春秋榖梁傳》所言,主要解決的是諸侯國內政外交協調一致的問題,如“誅不孝,無易樹子(太子),無以妾為妻”針對的是諸侯家室治理要遵循尊卑、不隨意改換儲君;再有,“無曲防(不得曲為堤防,壅泉激水,以專小利,病鄰國也),無遏糴(鄰國凶荒,不得閉糴),無有封而不告(不得專封國邑而不告天子也)”,大致反映出當時安定亂世現實需求,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各諸侯國內部及之間的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廢舊手錶價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