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744992489391
-
2 # 守的雲開見月明
土地改革政策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要分時間段分析:
(一)1949~1955年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與互助合作
舊中國土地佔有的極不合理以及封建高額地租使得舊中國農業生產效率極低,農民的生活水平處於極度低下的狀況。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必須突破這兩限制條件,要麼平均地權,要麼降低地租,要麼兩者兼而有之。
因此,在1949年到1950年間,中國繼續了之前在全國開展的土地改革具有顯著的經濟意義,在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裡,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能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農民無償分得土地和生產資料,成為土地的主人,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次土改極大地解放了長期被封建制度束縛的生產力,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土地生產關係的變革,極大地釋放出了制度潛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凡是有利必有弊,隨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的侷限性就突現出來了。以戶為生產單位的分散個體經營,力量相當薄弱,積累率低。有的地方甚至連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根本無法抵禦農業生產過程中遭遇的各種自然災害,更沒有能力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以及進行必要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化生產和農業現代化難以進行。農民的生產生活難以維繫。同時中國的社會性質也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實現土地的公有,這也就要求一個新的制度安排取代舊的制度安排。
(二)1956~1978年的土地制度:集體所有、統一經營
從1955年土地農民私有轉為高階社集體所有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黨領導中國農民確立“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農村土地政策的時期,在這個期間,農村土地政策從“農民個體所有,統一經營”向“勞動群體集體所有,集體經營”演變,最終發展成了“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的農民公社土地政策。這個演變既反映了中國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選擇土地集體化、公有制的歷史必然,又體現了中共脫離生產力水平追求生產關係變革導致的農村土地政策演變的盲目性。
土地由私有向公有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這個無可厚非。但是由於這個階段中許多問題未能按照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操作,導致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災難。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再加上這一時期的 大躍進運動、大鍊鋼鐵,對於土地的破壞相當嚴重,造成了土地經濟關係的嚴重扭曲,農業生產的嚴重滑坡。
(三)1979~今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農村實現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農村土地政策。這項政策正經歷了逐漸確立階段,現正處於“長期穩定和不斷完善”階段。1978年秋~1979年冬,國家開始推行定額包產責任制,不許包產到戶包乾到戶;而1980年春~1981年底,國家普及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迅速發展;1982年春~1983年底,國家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推行至今對中國農村的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共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保持長期穩定。 1978-1984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8.98% ,其中種植業年均遞增6.61% ,這在建國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學者文貫中使用供給函式方法估算出,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使農業生產率增長31% ,使農業總產出增長5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對中國農村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是中國農地制度變革中的重大成就。
回覆列表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中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二)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