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27126684916051

    淺談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等效由於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世界各國制定的會計準則存在很大差異。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融資活動日益頻繁,地區性經濟集團以及跨國經營的會計師事務所逐漸增多。

    各國之間會計準則的巨大差異已成為國際資本流動和資源有效配置的障礙。加快會計標準的國際化程序成為會計領域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標誌著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表現財政部頒佈的新會計準則,充分考慮了客觀環境和特點,審慎處理了和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關係,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一)結構趨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基本準則是綱,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相當於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具體準則是目,是依據基本準則原則要求對有關業務或報告做出的具體規定,現有具體準則已經基本涵蓋了所有的業務內容。

    應用指南是補充,是對具體準則的操作指引,類似於與各項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一併釋出的實施指南以及相關的解釋公告。可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結構上已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二)具體準則趨同

    1.將公允價值引入新會計準則體系。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而原有會計準則幾乎不涉及公允價值。考慮到市場發展的現狀,修訂後的新準則體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了公允價值。

    2.以控制為基礎確定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併財務報表》第6條規定,“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加以確定。控制是指一個企業能夠決定另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並能據以從另一個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的權力”。

    這些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併財務報表和單獨財務報表》的規定一樣,都強調了實質控制。另外,新的合併財務報表準則所依據的基本合併理論也由側重母公司理論轉向側重實體理論。

    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採用購買法。1995年財政部發布的《合併會計報表暫行規定》和1997年釋出的《企業兼併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等規定從未明確提及企業合併會計處理方法。從現行實務來看,企業合併主要是換股合併,加上公允價值難於取得,企業一般採用權益結合法,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是禁止採用權益結合法的。

    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中規定,在非同一控制下,“購買方在購買日作為企業合併對價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記入當期損益”,從而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的會計處理方法規定為購買法。

    4.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在全面借鑑IAS32、IAS39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出臺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報》等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這四項準則各有側重、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核心是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核心算並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

    有利於規範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工具會計預警系統,及時揭示和披露交易決策的相關資訊,引導衍生工具的有效運作,提高金融資訊可比性和透明度。

    (三)漸進式趨同與國際慣例不同,新會計準則在頒佈實施之初,仍以原會計準則為主,逐步過渡。而現階段實行的是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是會計體系的一大特色。

    2000年頒佈的《企業財務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是對《企業會計準則》的重要補充和修訂,也造成了財務概念框架不清晰、企業間缺乏統一的會計語言,為企業的規範治理帶來制度上的困難。新準則體系構建了完整的財務概念框架,形成了系統、全面、有機聯絡的整體,作用和地位將逐步得到強化。

    二、會計準則的國際等效會計準則趨同的目的是等效。會計準則等效是指企業在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家或地區上市,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不再進行調整,即使調整也只對個別專案作出說明或者編制極少專案的調節表,無須再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進行全面轉換。

    根據歐盟委員會規定,如果按照第三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與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相比,能夠讓投資者對證券發行企業的資產負債、財務狀況和贏利狀況及前景作出相似判斷,並且投資者很可能會作出相同的投資決定,那麼就可以認為等效。

    可以說,實現會計準則等效,按照相同標準,在同一平臺上考量公司業績,將漸漸成為促進資本市場提高效率,降低投資風險,節約交易成本的國際共識。

    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實施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準則,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促進會計行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等效不僅是會計政策和審計技術的變化,也是對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管理理念、業務流程、會計資訊系統、內部控制、會計及審計人員知識與能力的挑戰。

    會計準則等效也不單純是一個會計專業技術標準的融合問題,還受到各國之間政治法律體系、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會計準則實現了國際趨同,但要完成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的等效,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

    三、關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思考近二十年會計改革的歷程和近十年會計標準的制定過程,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面對當前經濟轉軌的特殊會計環境,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照搬國際會計準則或美英等發達國家的會計模式。

    具體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按照企業特點實施國際化的會計準則企業數量眾多,在規模、所有制結構、業務性質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有些企業迫切需要採用國際會計準則,而有些企業採用國際化的會計準則以負面經濟後果居多。因此,根據企業各自的特點區別對待,有先後地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更符合企業經濟組織形式多元化的特點。

    (二)突出監管方法的多元化、現代化傳統會計監管主要採用報表稽核等方法。加入WTO以後,會計主體更加複雜多樣,因此監管主體必須充分重視監管方法的多元化,要求監管物件建立財務規範化制度。

    (三)協調與其它法律法規的關係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程序中,制定準則只是第一步,協調原有的法律、制度與準則的關係更加重要。必須進一步完善會計監管體系和執行機制,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合力監管體系和全方位、行之有效的會計準則執行機制,確保準則的順利實施。

    (四)主動地參與會計國際化程序應密切關注會計國際化的發展動向,利用IASB會議的開放機制提出觀點和意見,使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反映等發展中國家存在的特殊問題,從各個層面提高在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的影響力,提升在國際會計趨同中的地位,從而爭取更多國家的利益。

    (五)加強區域聯盟與合作歐盟進行的區域會計協調是會計國際化的一個成功範例。亞洲國家如果能有效總結亞洲會計模式特點,形成完善規範的亞洲會計體系。

    不僅僅能提高亞洲國家的整體會計水平和趨同程度,還能打破歐美國家對國際會計體系的主導,使國際會計準則真正做到廣泛、客觀、公正。決定會計去向的是經濟的走向。

    隨著經濟與世界經濟逐步融為一體,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反過來又會推動經濟的國際化。因此,要抓住有利時機,展開對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及其國際趨同程序的系統研究和合理吸收,同時對現存的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進行辨證思考,使正在建立中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真正能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適應國情。只有這樣,會計事業的發展才能進入一個輝煌燦爛的明天。

    在當下國際經濟的特殊會計環境下,在制定會計國際趨同準則時不能一味的照搬國際會計準則,而要立足於中國的基本國情,以確保準則的制定符合國家的基本利益。

    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加強國內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以確保國內與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適應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要求,透過相關法法律法規制約監督管理會計體系以及執行機制,讓會計準則可以在中國順利實施。

    此外,還應該及時關注國際會計化的發展,增強國內會計監管的多樣化,不斷提高中國財務制度的規劃化建設。

    其次,在中國企業推行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過程中,應該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推行辦法。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環境下,不同企業的發展規模、所有制結構以及內部的經營結構都存在很大差異性,如果不顧及企業的特殊性,而一味的在所有企業內部推行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都可能會給企業造成負面影響。

    最後,尤其應該注意加強與各種區域性聯盟的會計合作,歐盟地區在區域會計協作方面是會計國際化的一個典範。

    這對亞洲各國合作建立完善的亞洲會計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建立亞洲國家會計合作之後,不僅可以打破傳統上由歐美國家主導國際會計體系的問題,而且可以不斷提高亞洲國家的整體會計水平,在國際上維護自身的利益,最後讓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更加客觀公正。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加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逐步由資本輸入型轉向資本輸出型國家。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必須正視的現實。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進入了適應市場化、國際化、資訊化要求的新階段。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效。財政部在2004年提出了會計國際趨同“四原則”,即趨同是方向,是過程,是互動,不是完全等同。2004年下半年,在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計劃時,提出了建立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並實現國際趨同的建議。財政部黨組成員和分管部領導王軍果斷決策,決定啟動這一系統工程。

    2005年2月,中國會計學會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召開專題研討會,虛心聽取廈門大學葛家澍、吳水澎等專家教授的意見,會計司按照制定準則的應循程式,在會計準則委員會和諮詢專家的支援下,分期擬定並印發會計準則徵求意見稿。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多次派代表來華,對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問題進行反覆討論,雙方對中國準則徵求意見稿與國際準則進行逐項對比研究,為中國會計準則實現趨同奠定了紮實的技術基礎。

    2005年底,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確立,並於2005年11月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簽訂了中國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聯合宣告。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釋出。

    從2006年7月開始,會計司透過三所國家會計學院全面開展了會計準則的培訓,直接受訓人數逾萬人,為準則的有效實施做好了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自2007年1月1日起,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開始在上市公司施行。

    會計司建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系統,經過“逐日盯市、逐戶分析”的工作方式,對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的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和監控,從不同角度論證了1 570家上市公司有效實施會計準則的事實,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歐盟的肯定。

    2008年5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專門就與國際準則趨同的中國會計準則的執行情況進行深入調研,並對中國新舊會計準則平穩轉換和有效實施給予了充分肯定。IASB主席戴維·泰迪爵士還專門致函,讚賞中國財政部過去兩年來為保證新準則平穩過渡及嚴格實施所做出的努力。

    歐盟證券委員會(ESC)就第三國會計準則等效問題投票決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過渡期內,歐盟將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不需要根據歐盟境內市場採用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調整財務報表。

    正式決定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之等效,表明中國在會計準則建設、國際趨同及實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已經得到廣泛認同,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趨同等效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一直很好奇,高中數學考試每次145+的人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