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要有所價值

    我們這裡背靠滹沱河,記得我小時候,滹沱河裡長年有水,吃魚可方便了,人們在河邊修了很多的魚臺,人們用自己織的網兜,在魚臺上順水兜魚,因為那魚是走逆水的,所以順水兜正好就把魚兜在了網裡了,兜魚也是有講究的,不會兜的就兜不住,那個拿網的人,要輕落水起網的時候也要輕,並且那網圈不能碰到,魚臺的任何部位,你如果碰到魚臺邊了,那魚聽到了動靜就跑了,所以也是有技巧的。

    人們白天在生產隊勞動,晚上就去兜魚,一晚上運氣好的,就能兜到七八斤魚,還有更幸運的,兜到十幾斤的大魚,以前的野生魚,特別的香有一家燉魚的,那個香味離著一百多米,就聞到香味了。

    還有一百多米長的莫網,那就得七八個人,從河的南邊,一直穿過河面到河的北岸,在順著河面往前拉,等拉一段時間,就開始起網,那網住的都是大魚,全都是一斤往上的魚,看著那個眼饞啊,那一網出來就是一百多斤魚。

    再有就是我們村邊的,大水坑裡面,也是有好多的魚,我們上三四年級的時候星期天,我們就找三個人,一起拿著抬網,洗臉盆和水桶,到村邊不太深的水的地方,最深的地方方,也就齊胸那麼深,再深了就沒辦法抬魚了,我們那網有十米長,一頭一根木棍綁在網上,抬魚的時候那木棍是立著的,木棍的下端要挨著水地,要不然那魚就從下面都跑了,出網的時候,網的兩頭拿著木棍的人,把網繃緊在有一個人拿著洗臉盆去搖魚,我們三個人抬上半天,就能抬上一桶魚,就是咱們挑水的那樣的桶,回家三個人平分,就夠吃上好幾天的魚。

    我們這邊吃魚是不是很方便的,下大雨的時候,那地裡的水往外流,我們就用魚網接著,沒有太大的魚,就都是和麥穗大小的魚,那個魚煲著吃可香了,我們小時候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魚,比如地裡有一個小水坑見底了,有人們走的腳印那裡面有水,你去摸就有魚,我經常這樣看到,腳窪裡面有魚,就把我的鞋脫下來,摸了魚裝到鞋裡面,摸兩鞋殼子,提著兩隻鞋,光著腳丫子回家,倒出來就有兩碗多,哎那個時候的野生魚太多了。

    聽老人們說,每家那魚吃不了,就把魚曬乾了,裝到盛水的大甕裡面,一家存著兩三甕,留著冬天吃,從根治海河以後,滹沱河就沒有水了,吃魚就不方便了,不過隨著南水北調,從去年開始,我們這裡滹沱河裡又長年有水了,不過村邊的大坑裡面沒有水,那滹沱河兩岸,釣魚的人很多,不過河裡面沒有那麼多的魚,人們釣不到多少了,以上就是我對野生魚的一段經歷。

  • 2 # 周伯剛

    生產隊時期,並沒有禁止野外捕撈以改善生活,雖然可以,但農民幾乎做不到。

    一是生產隊集體經營,一切勞動得聽隊長的指揮,不可能私自去捕魚,且集體裡每天都有農活、農事幹,請假野外,屬於不務正業,純樸的農民不願意。就算偶有人願意,也是得不償失。

    二是農民沒有每月工資,勞動只記工分,一年到頭不見錢,沒錢購買捕撈工具,只能靠自己製作,費時費力且又缺乏原材料,有這份心思,倒不如做一些其他的事。

    因此,野外捕撈這種事,只能是未成年的孩子,如果是在校學生,可在節假日或逃學出去,誰也管不了。且那時的農村孩子,沒能養尊處優,野外生存能力強,不必考慮危險。

    那時的農村孩子,大多無憂無慮,在校不必考慮學習成績,更多的是對吃食的嚮往。每個孩子都報了戶口,能在集體裡分到基礎口糧,且不必分擔義務工分,社會上沒有拐賣孩子的現象,所以家裡人並不擔心。

    因此,野外捕撈,大多是孩子做的事,最多也是成年人幫助指導一些常識,所以能夠經常有收穫,是貧困中的一種磨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給鄔思道送行,為什麼說對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