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61849502299788

      與中秋有關的詩詞: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雲追月/中秋》 (當代) 劉周  花在此時落,月在此時圓  人間天上,歌起舞飛旋  鳳鳥還巢,更無狼煙  寂寞了美嬋娟。  波湧萬種纏綿,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雲將月蔽,心想太平萬萬年  我有霓裳風吹動,水起漣漪歌撫平  雲藏潛龍,月隱寒宮  雲鬚染彩,月灑光暈  彩雲追月,雲掩秋空  月沾涼意,雲載清風  才現歡欣,又惹愁生  此憂誰解?誰是知音?  且飲此杯,共語昇平  良辰易逝何如夢 。  ——根據《彩雲追月》樂曲填詞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裡。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 (宋)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  《一剪梅》(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與中秋有關的傳說:  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乾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  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愛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讚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嫦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中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三、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並搗制長生不老藥。  四、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五、玄宗漫遊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遊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六、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訊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佈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裡。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燕歸春來是成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