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倩影映碧紗
-
2 # 多才明鏡3X
“生態旅遊”。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不僅是指在旅遊過程中欣賞美麗的景色,更強調的是一種行為和思維方式,即保護性的旅遊。
不破壞生態、認識生態、保護生態、達到永久的和諧,是一種層次性的漸進行為。生態旅遊以旅遊促進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旅遊,準確點說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瞭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還會使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一、最新定義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二、生態旅遊的內涵應包含兩個方面
1.迴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鬆、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2.要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
三、生態旅遊的主要目標
1.維持旅遊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2.保護旅遊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
3.給旅遊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資金;
4.增加旅遊地居民的經濟獲益;
5.增強旅遊地社群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生態旅遊應該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強調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認識自然基本規律內涵。
四、生態旅遊的基本特徵
1.生態旅遊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
2.生態旅遊強調旅遊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範圍之內,這樣有利於遊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遊造成大的破壞。
3.生態旅遊可以讓旅遊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遊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於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
4.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這些責任包括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由於生態旅遊自身的這些特徵能滿足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的需要,從而使生態旅遊興起成為可能。
五、生態旅遊的總要求
生態旅遊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可持續,可持續發展是判斷生態旅遊的決定性標準。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概括為,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式管理生態旅遊資源,保證生態旅遊地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在滿足當代人開展生態旅遊的同時,不影響後代人滿足其對生態旅遊需要的能力。
六、生態旅遊的基本目的
促進生態旅遊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開展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具體表現在旅遊地居民個體層和旅遊地社會、經濟、文化整體層次兩個層次上。旅遊地居民是旅遊地社會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擁有維護自身良好發展的權利,因此,開展生態旅遊必須讓當地居民直接參與到管理和服務中去。
從經濟方面,這樣的參與使得他們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能有效的促進旅遊地經濟的發展;從社會方面,旅遊業在當地的發展與滲透使得當地居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素質,可以更快的融入現代文明;從環境方面,當地居民對自然環境的維護與影響比旅遊者更為直接。總之,生態旅遊的發展使得當地居民在科學、經濟、技術上對資源實施保護又了客觀的可能。
在整體層上,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在經濟上有利於促進旅遊經濟的持續增長,並不斷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發展資金;在環境保護方面可以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管理給予資金的支援,提高旅遊經營管理者、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社會效益方面促進公平分配,有利於居民就業機會的增加等,這一切將有效地促進生態旅遊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