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擁有過很多著名的關隘,還在這些關隘中留下了一幕幕多彩的、波瀾壯闊的篇章。下面咱們就係統的把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關”逐一的梳理出來,除雁門關之外看看都有哪些關:
1、函谷關。因其位於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關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上,發生過很多有名的戰爭和故事,所以此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國和秦代時的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市西,東有崤關,西有潼關,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函谷。《戰國策・秦策》稱:“秦西有崤函之固,車不得方軌,騎不能並行。”漢武帝時將秦關移到新安縣東北,是為漢代函谷關。
2、潼關,和函谷關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國秦漢以來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潼關縣,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為桃林塞,為關中的東大門。潼關在歷史上的影響比函谷關深遠,其重要性在於延續時間長,歷經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至民國都得到不斷整修。而歷史上發生在潼關的戰爭更是難以計數。三門峽水庫修成後,潼關城磚被拆除,僅剩土垣。
3、大散關,位於今陝西寶雞市西南,為歷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陳倉故道上的咽喉之地。早在蜀漢時期,大散關多次為蜀軍佔據,宋代宋金之間也不斷在大散關附近征戰。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由此經過,關下立“古大散關”碑。宋代陸游有“樓船夜雪瓜洲,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流傳至今。
4、武關,位於陝西丹鳳縣東20公里商山谷中,與潼關、蕭關、大散關合稱秦之四塞。早在戰國時武關就是從東南出人關中的重要險口,歷史上從戰國經漢唐明清都有在此關附近征戰的記載,劉邦、黃巢、李自成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5、玉門關,漢武帝所置通往西域的重要關聯署,因從西域輸人和闐玉石由此道經過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東南離教煌80公里。現玉門關古城堡已被沙漠環繞。在漢玉門關東20公里,有大方盤城,為漢晉時期的軍需倉庫。唐代玉門關東遷今瓜州縣雙塔堡,但遺蹟已經難以辨認。玉門關為漢唐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險,漢代為都尉治地,軍事征戰和商旅往返不斷,歷史上留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願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等名句。
6、陽關,與玉門關一樣,是中國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關口位於今甘省敦煌西南70公里古董灘附近,因居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關。據考古發據證明,陽關遺址達1萬平方米,當年十分繁華。漢唐時期陽關與玉門關一樣,是西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關隘,歷史上留下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
7、嘉峪關,位於今甘肅嘉峪關市西南,為明代長城西端終點。現在的關城初築於明洪武五年(1372),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明代嘉峪關是通往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關口,關外少數民族多取此道進貢,是明軍與西北民族征戰的一個重要關隘。明代關外多為少數民族控制,故一般認為一出關就十分荒涼,悲傷之情油然而生,故有“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幹”。
8、鐵門關,位於新疆焉耆縣和庫爾勒市之間,為古代塔里木盆地與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早在晉代便開始設立關,因其險而稱鐵門關。峽谷亦稱鐵關谷,今稱哈滿溝。鐵門關作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唐代玄奘取經曾經過此關。在華北地區還有一個鐵門關,即今古北口,又稱虎北口,位於今北京密雲東北。早在唐代便開始設立北口、東軍守捉,宋代是宋遼使臣出入必經之地,金貞祐二年(1214)建立鐵門關,明建立古北口城,名營城。明清以來,古北口成為華北重要南北交通要險,征戰不已。
9、武勝關,位於今河南、湖北交界處的大別山脈雞公山下,北為河南信陽界,南為湖北廣水界,舊稱直轅,春秋時有“全楚之襟”之謂,秦代稱為武陽關,南宋改稱武勝關,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三關”,自古為北上中原和南下湖廣要關。早在戰國時期,“三關”便是楚、吳爭奇之地,南北朝時又成為魏、梁交戰之地。唐末王仙芝、宋代岳飛、太平天國洪秀全、20世紀的近代軍閥都曾在三關激戰。
10、山海關,又稱榆關、臨榆關,位於河北秦皇島市東北,是中原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咽喉,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始建於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因建於山海之間而得名。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戰爭都曾發生在山海關,其中以李自成與吳三桂的戰鬥最為激烈。娘子關,位於河北與山西平定縣交界處,是河北出入山西的重要關口,有“三晉門戶”之稱。
11、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代初年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率兵守衛,有娘子軍之稱,故取名娘子關。唐宋以來娘子關便不斷髮生征戰,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娘子關一帶與日本軍隊激戰。
12、居庸關,位於北京昌平區,漢代便有居庸關之稱,三國時改稱西關,北齊時改稱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之稱。以後歷代都稱居庸關。明代居庸關與倒馬關、紫荊關合稱長城“內三關”,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宋明以來居庸關的征戰不斷,成為一個古老的戰場。
13、雁門關,另一名西徑關,在山西代縣西北20公里,與寧武關、偏關統稱“外三關”,或許也是開篇時所說的楊六郞守三關的所在地,是山西北通遊牧民族地區的重要關隘。現在的關城為明洪武七年(1374)所建,萬曆年間復築門樓。歷史上有關雁門關的征戰頗多,戰國時趙國李牧,漢代李廣、衛青、霍去病,宋代楊業,明代李自成等都曾在雁門關一帶攻戰。
14、劍門關,位於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鎮,古稱梁山,即大劍山,因兩山相峙如門,故稱劍門。劍門關地處歷史上川陝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為出入川陝的最重要關驗,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便在大小劍山間開鑿閣道15公里,以後歷代征戰多有取用劍門之險。由於劍門關關係四川生死存亡,故歷史上有“打破劍門關,好比得四川”之稱。
15、婁山關,另名婁關、太平關,位於大婁山中,是由川入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也是唐宋元明歷朝割據播州的楊氏對抗朝廷的重要天險。明代劉鋌只是繞小道從後面才將婁山關攻破,最後戰勝楊應龍。紅軍長征時曾兩次攻破婁山關,故毛主席留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著名詩句。
16、南津關,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東峽口,為古代楚蜀間通道上的重要關口。東漢岑彭曾從南津關大敗蜀軍,逆江而上攻佔巴蜀。歷代沿長江而上下的征戰無不經南津關而戰。
17、瞿塘關,位於今重慶奉節東瞿塘峽口,又稱江關、鐵鎖關,是歷史上巴蜀與楚交通的重要關口,歷代取水路出入四川都受此關控扼。
18、清溪關,位於今四川漢源縣與甘洛縣交界處深溝,為歷史上四川通往雲南地區通道的重要關口,歷史上唐與南詔征戰曾多次出入此關,紅軍也曾沿此關行進。此關與石門關(今雲南鹽津縣豆沙關)同為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出入雲南並通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關口。
19、梅關,位於廣東南雄市、江西大餘縣交界處的梅嶺上,古稱秦關,又稱橫蒲關,因漢代禆將庚勝築城守護,故又稱大庾關。歷史上有“嶺南第一關”、“南粵雄關”之稱。唐代宰相張九齡曾開大庾嶺路。梅關以多梅而著稱,一說漢代梅將軍在此守,梅嶺由此而得名。梅關有“一關隔斷南北天”之稱,歷史上的南北征戰多與攻守此關有關。
20、韶關,位於廣東韶關市,是湘贛地區通往嶺南的重要關隘。宋開寶四年(971)潘美攻南漢劉鋹,曾在韶關激戰。近代以來,韶關仍為兵家必爭之地,征戰不斷。
21、鎮南關,位於廣西憑樣市西南9公里,又名雞陵關、大南關、界首關,首建於明武年間,永樂六年(1408)改雞陵關為鎮夷關。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改為友誼關。此關為中國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關隘,近代史上曾在此發生過鎮南關大捷、孫中山鎮南關起義。
22、仙霞關,在浙江江山市保安鄉西南,為浙江入福建的重要咽喉之地。嶺上有六關,每關有門兩道。唐末黃巢曾率軍攻佔仙霞關,開道700裡,直趨建州。以後明代葉宗留礦工起義、劉永福農民戰爭、鄭成功與清軍對抗,都曾在仙霞關激戰。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擁有過很多著名的關隘,還在這些關隘中留下了一幕幕多彩的、波瀾壯闊的篇章。下面咱們就係統的把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關”逐一的梳理出來,除雁門關之外看看都有哪些關:
1、函谷關。因其位於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關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上,發生過很多有名的戰爭和故事,所以此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國和秦代時的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市西,東有崤關,西有潼關,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函谷。《戰國策・秦策》稱:“秦西有崤函之固,車不得方軌,騎不能並行。”漢武帝時將秦關移到新安縣東北,是為漢代函谷關。
2、潼關,和函谷關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國秦漢以來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潼關縣,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為桃林塞,為關中的東大門。潼關在歷史上的影響比函谷關深遠,其重要性在於延續時間長,歷經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至民國都得到不斷整修。而歷史上發生在潼關的戰爭更是難以計數。三門峽水庫修成後,潼關城磚被拆除,僅剩土垣。
3、大散關,位於今陝西寶雞市西南,為歷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陳倉故道上的咽喉之地。早在蜀漢時期,大散關多次為蜀軍佔據,宋代宋金之間也不斷在大散關附近征戰。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由此經過,關下立“古大散關”碑。宋代陸游有“樓船夜雪瓜洲,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流傳至今。
4、武關,位於陝西丹鳳縣東20公里商山谷中,與潼關、蕭關、大散關合稱秦之四塞。早在戰國時武關就是從東南出人關中的重要險口,歷史上從戰國經漢唐明清都有在此關附近征戰的記載,劉邦、黃巢、李自成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5、玉門關,漢武帝所置通往西域的重要關聯署,因從西域輸人和闐玉石由此道經過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東南離教煌80公里。現玉門關古城堡已被沙漠環繞。在漢玉門關東20公里,有大方盤城,為漢晉時期的軍需倉庫。唐代玉門關東遷今瓜州縣雙塔堡,但遺蹟已經難以辨認。玉門關為漢唐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險,漢代為都尉治地,軍事征戰和商旅往返不斷,歷史上留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願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等名句。
6、陽關,與玉門關一樣,是中國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關口位於今甘省敦煌西南70公里古董灘附近,因居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關。據考古發據證明,陽關遺址達1萬平方米,當年十分繁華。漢唐時期陽關與玉門關一樣,是西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關隘,歷史上留下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
7、嘉峪關,位於今甘肅嘉峪關市西南,為明代長城西端終點。現在的關城初築於明洪武五年(1372),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明代嘉峪關是通往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關口,關外少數民族多取此道進貢,是明軍與西北民族征戰的一個重要關隘。明代關外多為少數民族控制,故一般認為一出關就十分荒涼,悲傷之情油然而生,故有“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幹”。
8、鐵門關,位於新疆焉耆縣和庫爾勒市之間,為古代塔里木盆地與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早在晉代便開始設立關,因其險而稱鐵門關。峽谷亦稱鐵關谷,今稱哈滿溝。鐵門關作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唐代玄奘取經曾經過此關。在華北地區還有一個鐵門關,即今古北口,又稱虎北口,位於今北京密雲東北。早在唐代便開始設立北口、東軍守捉,宋代是宋遼使臣出入必經之地,金貞祐二年(1214)建立鐵門關,明建立古北口城,名營城。明清以來,古北口成為華北重要南北交通要險,征戰不已。
9、武勝關,位於今河南、湖北交界處的大別山脈雞公山下,北為河南信陽界,南為湖北廣水界,舊稱直轅,春秋時有“全楚之襟”之謂,秦代稱為武陽關,南宋改稱武勝關,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三關”,自古為北上中原和南下湖廣要關。早在戰國時期,“三關”便是楚、吳爭奇之地,南北朝時又成為魏、梁交戰之地。唐末王仙芝、宋代岳飛、太平天國洪秀全、20世紀的近代軍閥都曾在三關激戰。
10、山海關,又稱榆關、臨榆關,位於河北秦皇島市東北,是中原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咽喉,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始建於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因建於山海之間而得名。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戰爭都曾發生在山海關,其中以李自成與吳三桂的戰鬥最為激烈。娘子關,位於河北與山西平定縣交界處,是河北出入山西的重要關口,有“三晉門戶”之稱。
11、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代初年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率兵守衛,有娘子軍之稱,故取名娘子關。唐宋以來娘子關便不斷髮生征戰,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娘子關一帶與日本軍隊激戰。
12、居庸關,位於北京昌平區,漢代便有居庸關之稱,三國時改稱西關,北齊時改稱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之稱。以後歷代都稱居庸關。明代居庸關與倒馬關、紫荊關合稱長城“內三關”,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宋明以來居庸關的征戰不斷,成為一個古老的戰場。
13、雁門關,另一名西徑關,在山西代縣西北20公里,與寧武關、偏關統稱“外三關”,或許也是開篇時所說的楊六郞守三關的所在地,是山西北通遊牧民族地區的重要關隘。現在的關城為明洪武七年(1374)所建,萬曆年間復築門樓。歷史上有關雁門關的征戰頗多,戰國時趙國李牧,漢代李廣、衛青、霍去病,宋代楊業,明代李自成等都曾在雁門關一帶攻戰。
14、劍門關,位於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鎮,古稱梁山,即大劍山,因兩山相峙如門,故稱劍門。劍門關地處歷史上川陝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為出入川陝的最重要關驗,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便在大小劍山間開鑿閣道15公里,以後歷代征戰多有取用劍門之險。由於劍門關關係四川生死存亡,故歷史上有“打破劍門關,好比得四川”之稱。
15、婁山關,另名婁關、太平關,位於大婁山中,是由川入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也是唐宋元明歷朝割據播州的楊氏對抗朝廷的重要天險。明代劉鋌只是繞小道從後面才將婁山關攻破,最後戰勝楊應龍。紅軍長征時曾兩次攻破婁山關,故毛主席留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著名詩句。
16、南津關,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東峽口,為古代楚蜀間通道上的重要關口。東漢岑彭曾從南津關大敗蜀軍,逆江而上攻佔巴蜀。歷代沿長江而上下的征戰無不經南津關而戰。
17、瞿塘關,位於今重慶奉節東瞿塘峽口,又稱江關、鐵鎖關,是歷史上巴蜀與楚交通的重要關口,歷代取水路出入四川都受此關控扼。
18、清溪關,位於今四川漢源縣與甘洛縣交界處深溝,為歷史上四川通往雲南地區通道的重要關口,歷史上唐與南詔征戰曾多次出入此關,紅軍也曾沿此關行進。此關與石門關(今雲南鹽津縣豆沙關)同為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出入雲南並通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關口。
19、梅關,位於廣東南雄市、江西大餘縣交界處的梅嶺上,古稱秦關,又稱橫蒲關,因漢代禆將庚勝築城守護,故又稱大庾關。歷史上有“嶺南第一關”、“南粵雄關”之稱。唐代宰相張九齡曾開大庾嶺路。梅關以多梅而著稱,一說漢代梅將軍在此守,梅嶺由此而得名。梅關有“一關隔斷南北天”之稱,歷史上的南北征戰多與攻守此關有關。
20、韶關,位於廣東韶關市,是湘贛地區通往嶺南的重要關隘。宋開寶四年(971)潘美攻南漢劉鋹,曾在韶關激戰。近代以來,韶關仍為兵家必爭之地,征戰不斷。
21、鎮南關,位於廣西憑樣市西南9公里,又名雞陵關、大南關、界首關,首建於明武年間,永樂六年(1408)改雞陵關為鎮夷關。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改為友誼關。此關為中國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關隘,近代史上曾在此發生過鎮南關大捷、孫中山鎮南關起義。
22、仙霞關,在浙江江山市保安鄉西南,為浙江入福建的重要咽喉之地。嶺上有六關,每關有門兩道。唐末黃巢曾率軍攻佔仙霞關,開道700裡,直趨建州。以後明代葉宗留礦工起義、劉永福農民戰爭、鄭成功與清軍對抗,都曾在仙霞關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