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智學君
-
2 # 沒有深度的小生
古印度人
古代印度人創造了阿拉伯數字後,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的時候,這些數字傳到了阿拉伯地區。到13世紀時,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寫出了《算盤書》,在這本書裡,他對阿拉伯數字做了詳細的介紹。
後來,這些數字又從阿拉伯地區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只知道這些數字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入的,所以便把這些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 以後,這些數字又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國。
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
由於中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籌碼”,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中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在中國才開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數字在中國推廣使用才有100多年的歷史。
阿拉伯數字現在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
3 # 鯨魚領航
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組成,阿拉伯數字最初古印度人發明,後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後再經過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發明、所以人們稱其為 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又稱印度數字,起源於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種姓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比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裡-如果第一個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是10,而第三格的圓點就代表一百,這樣,不僅是數字符號本身 而且是他們所在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麼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由於中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 算籌,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過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應用。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在中國才開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數字在中國使用才有100多年的歷史.阿拉伯數字已經成為人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
4 # 走讀地球
阿拉伯數字來源於印度,成長於阿拉伯,之所以能流行全球在於數字“0”
阿拉伯數字起源印度,成長於阿拉伯,這個大家都知道。我想提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阿拉伯數字一出道,就能統轄古今呢?
數字在各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符號,比如中國的一二三...,羅馬數字 II、III,、 IV....,而且都是十個,這難道是巧合嗎?有人說是十個手指頭,原始人最開始是沒有數字概念,多於二個以上就分不清,1、2,二進位制,所以原始人都是計算機腦袋,簡稱機械腦。進入農業社會後,二進位制不夠用了,即使是掰10個手指分配起來還是會混亂。怎麼辦呢?繼續回到結繩記事時代嗎?
這一點要佩服印度人的想象力,發明“0”,你可會說,“0”有什麼稀奇,不就是沒有,也算得上發明。是,0很簡單,但是要讓古人把沒有的東西用一個有形的符號來記錄這有多難。無中生有無法想象,尤其是對數字敏感的生意人。腓尼基人最會做生意,也沒有發明出“0”,那為什麼印度人能發明出來呢?
這個原因追溯起來牽涉到地緣板塊說。
大家看,青藏高原就像一堵高牆豎立在印度的北部,這意味著南北空氣無法對流,氣溫常年居高不下,即使是嚴冬時期,中午也酷熱難當,這麼高的氣溫,直接把印度人染成棕色人種,同時也把印度的懶惰神經啟用。你想常年高溫悶熱,你會做什麼?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找個清涼處去思考人生。所以喜馬拉雅山南麓到處是修行者。他們身無長物,甚至連衣服都不穿,保持一個姿勢思考人生。
空即是0
所謂四大皆空的空就是這時悟出來的。空並不是佛家提出來的,空、來世、業報輪迴這些概念最早是婆羅門教的核心,後來被佛教吸收,最後變成數字“0”,把0變成10進位制,也不是那個數學家的發明,還是基於修行,0是空、來世的符號,0並不是沒有,0是另一個世界的起點。也就是說空也是一種世界,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業報輪迴,就是來世投胎重新開啟新的人生,如果說從0-9,是今生,那麼10-19是來生,20-29就是輪迴了,周而復始,生生世世就是數字的增長。0相當於一次涅槃,沒有0,就無法超脫。這就是10進位制的阿拉伯數字能流行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是什麼呢?
阿拉伯數字是當今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數字,它包括0,1,2,3,4,5,6,7,8,9共十個計數符號。
但是,這些阿拉伯數字的來由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阿拉伯數字是來由於中國古文化在經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的過程中,由中國漢字中的數字漢字演化而來的。
絲綢之路是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通道,中國古代的數學文化就是經過絲綢之路,中轉於古印度,印度與歐洲之間隔著一個阿拉伯,阿拉伯人從印度人那裡學來了這些數學文化,後來,阿拉伯人又把這種知識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由教皇熱爾貝·奧里亞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採用了這些符號和體系,至13世紀,在義大利比薩的數學家費婆拿契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採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西方的歐洲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就把這些數字叫成了“阿拉伯數字”,那時的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而已,而阿拉伯數字的原型種子都來源於中國的漢字數字文化,其中經過了多次的演變過程。
(注:中國數字還包括算籌符號和商碼等。商碼即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等,蘇州碼子脫胎於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花碼由南宋時期從算籌分化,同算籌一樣,花碼是一種進位制計數系統,它與算籌不同的是:算籌通常用在數學和工程上,花碼則通常用在商業領域裡,因為蘇州碼子容易學習,書寫便捷,一串數字能連筆寫出(阿拉伯數字就不能),而且寫法如同算珠,可以配合算盤使用,所以曾經廣泛使用於商業中,在賬簿和發票等均有使用。
2002年,國際數學史學會在北京給新加坡國立大學數學系教授溫麗容女士頒發了“凱尼斯·梅數學史傑出貢獻獎”。(國際數學家大會作為全球數學界最高水平的學術會議,素有國際數學“奧運會”之稱。)
早在公元前475年,中國的大部分人如小販、學者與官員等,都已經用排列竹子的方式表現數字1—9。再者,大家本來都以為“0”這個數字,是印度人在公元600年發現的;但事實上,中國古人把竹籤排成一個四方形,就相當於“0”……藍麗蓉查閱了繁雜的中國古籍,由此得出結論,在5世紀和9世紀,中國的這個竹籤計數法通過絲綢之路而傳播出去。阿拉伯人最早在公元825年才寫出一本有關數字的書,但中國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經有一本關於竹籤計數法的《九章算術》書了。
阿拉伯數字之所以通行世界,關鍵在於它這個數字系統的核心、執行機制是源自中國,屬於十進位制並且是十進位值制的。這是問題的實質和要點,在《中國古代科學》一書中,李約瑟寫道:“黃河領域比世界其他各地更早開始使用十進位制,並用空位表示零,於是出現了十進位制計量法。”馬克思在他的《數學手稿》一書中稱十進位記數法為“最妙的發明之一”。如果沒有優越的十進位制、十進位值制核心和執行機制,阿拉伯數字是不可能所向披靡,馳騁世界的。
不過,考察印度數字的字形,以及後來的阿拉伯地區的數字字形、歐洲數字的字形,一個新的結論必然產生:情況並不止於中國數字把十進位制、十進位值制傳給印度等地那樣簡單。中國數字給予後者的,不光是數字的核心、內容,還有數字的外在表現形式——字形,本文通過嚴格比對數字字形的歷史變化軌跡,讓大家見識一下中國文化中的漢字數字是怎麼具體演變成為“阿拉伯數字”的。
“阿拉伯數字”的外貌長相暗藏了其不凡的中國漢字數字的出生之謎。
粗略一看,1234567890的字形外貌“長”得並不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〇。但是,這欺騙不了眼光特別銳利之人,看出來1是一豎立起來,2是二的連筆,3是三的連筆……7是七的倒寫,現今還是有人在寫7時,也不忘在中間來上一橫……中國古代早就有過表0的空心圓〇和實心圓●……
長話短說,短話圖說,下面的“證據”圖表,就很清楚地證明了中國漢字中的數字字形是怎麼演變成為阿拉伯數字的脈絡過程的:
綜上圖表可見,從大的方面、本質的意義上看,印度數字是以中國數字為母版的,印度數字不只全盤接受了中國數字的十進位制、十進位值制,而且,連同中國數字的外在字形的表現方式都全盤“抄襲”過去:在或取中國數字整字,或拆取中國數字零件後,印度片區的人對所取進行了本土化過程,形成印度數字。印度數字的一些字形傳到阿拉伯世界被接受,又續傳到歐洲,遂成“阿拉伯數字”。
中國漢字文化中的數字字形具體又是怎樣演變成為“阿拉伯數字”的?這個字形演變的過程雖然很漫長,演化也很複雜,但也可以簡要地在我們的思維中“秒變”出來。
下面就是中國漢字中的數字字形“具體演化”成為阿拉伯數字的口訣和過程示意圖:
(一)中國漢字之一、二、三的字形具體演變成為阿拉伯數字1、2、3的書寫口訣與過程圖:
(二)中國漢字之四、五的字形具體演變成為阿拉伯數字4、5的書寫口訣與過程圖:
對於這些西方文化和學術殖民主義的謬論,國內學者不敢加以批駁,反而要麼亦步亦趨、鸚鵡學舌,跟著叫嚷著“言必稱希臘”,要麼不吱聲,這主要是由於中國近代“全盤西化”演變以來所導致“對祖國古代數學一無所知”。從某些最新的研究顯示,這些只不過是西方為了配合其建構地理大發現以來的資本主義發展史和西方中心論的需要,而臆想和編造出來的世界偽史的一部分。
自晚清時代的“洋務運動”以來,我們這幾代人的知識體系,大多數都來於自被西方文化和學術入侵與殖民的“教育體制”的學校的教材課本所“教育傳授”(洗-腦),因此,無論是中國學校的學生、教師、教授,還是社會上的專家、學者等,特別是那些“學術精英”和公知們,其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都非常嚴重,真是數典忘祖!
文藝復興時期中學西漸,啟發歐洲人破除了神學至尊的愚昧思想。吳文俊院士指出“微積分的發明乃是中國數學式戰勝了希臘式數學的產物。”甚至可以說,“近代數學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決定數學發展程序的主要是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
(注:古希臘文明也是西方人偽造出來殖民世界人民和“套路”世界的,具體詳見歷史學家諸玄識先生所著《虛構的西方古代文明史》)
那些被西方故意顛倒了的歷史,我們中中國人必須自己再次顛倒回來,找到真相,發現真知,這需要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文化通過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斷地傳播到周邊國家,並且逐步走向世界,為亞洲和世界的文明進步與和諧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源,這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底氣,因為我們有厚實的文化底氣,所以我們才更有文化的自信。
為什麼阿拉伯數字會流行於數學科學和世界?
因為這套被西方“抄襲”的數字符號系統的核心和執行機制的本源來自中國文化,因為有了是“中國芯”,所以才有科學和數學的生命力,只是被“包裝”成了好像是阿拉伯數字而已!
阿拉伯數字其實是由中國漢字中的數字符號對應演變而來的!
這是科學的底氣,也是中國文化的底氣!還是人類文明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