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馬歇爾計劃提供了經濟援助,國民素質高,經濟基礎較好
二戰後,世界處於暫時的和平時期,相對安定的國際環境讓各國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特別是聯邦德國,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優等生”,它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了被稱為“奇蹟”的巨大成功。聯邦德國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裝置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餘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閒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聯邦德國還特別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上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據統計,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第四,利用外國資本。根據馬歇爾計劃,西德在1948—1951年獲得了36.5億美元的援助。
而根據馬歇爾計劃設立的“馬克對等基金”(即聯邦德國工商企業償還馬歇爾計劃的款項,可作為短期信貸再投資於本國經濟建設中)的投資,到1956年就達10O億馬克。馬歇爾計劃與馬克對等基金對於當時缺少外匯、急需資金的聯邦德國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成為聯邦德國輸入資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國公司在聯邦德國的直接投資從5.81億美元上升為87.2億美元。
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同時,聯邦德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以求恢復國家主權和應有的國際地位。阿登納政府推行親美、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謀求在美國的扶持下洗刷掉戰敗國的屈辱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次年5月協定生效,聯邦德國結束被佔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6年1月建立國防軍,3月透過防務法,規定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58年1月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63年簽訂德法友好條約,正式實現了法德和解
與合作.阿登納政府追隨美國對蘇冷戰,堅持“哈爾斯坦主義”。1955年月22日,阿登納政府發表宣告,聲稱聯邦德國代表整個德國,不同與民主德國建交的國家(蘇聯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關係。這項政策是由當時的國務秘書瓦爾特·哈爾斯坦建議制定的,故稱“哈爾斯坦主義”。“哈爾斯坦主義”等於作繭自縛,限制了聯邦德國自己在國際舞上活動的地盤。
當聯邦德國重新以經濟強國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的時候它不願再在外交上處處追隨美國,作美國的“小夥伴”,而要以獨立自主的姿態開展外交活動,改變“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國際形象。60年代末上臺的社會民主黨政府正式實行“新東方政策”。
1970年,聯邦德國先後與蘇聯、波蘭簽訂條約,承認歐洲各國現存邊界不可侵犯。1972年同民主德國簽訂《關係基礎條約》。條約規定:彼此承認是主權國家,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相互之間的正常睦鄰關係”。1973年兩個德國同時加入聯合國。
新東方政策使聯邦德國在東西方關係中取得了主動權與發言權,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重大問題上可以直接同蘇聯、東歐打交道,而不必再仰仗美國。新東方政策使聯邦德國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有力的政治態勢,使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
政治地位發生重大變化。聯邦德國終於以一個經濟—政治大國的形象崛起於歐洲大陸。
透過馬歇爾計劃提供了經濟援助,國民素質高,經濟基礎較好
二戰後,世界處於暫時的和平時期,相對安定的國際環境讓各國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特別是聯邦德國,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優等生”,它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了被稱為“奇蹟”的巨大成功。聯邦德國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裝置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餘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閒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聯邦德國還特別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上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據統計,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第四,利用外國資本。根據馬歇爾計劃,西德在1948—1951年獲得了36.5億美元的援助。
而根據馬歇爾計劃設立的“馬克對等基金”(即聯邦德國工商企業償還馬歇爾計劃的款項,可作為短期信貸再投資於本國經濟建設中)的投資,到1956年就達10O億馬克。馬歇爾計劃與馬克對等基金對於當時缺少外匯、急需資金的聯邦德國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成為聯邦德國輸入資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國公司在聯邦德國的直接投資從5.81億美元上升為87.2億美元。
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同時,聯邦德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以求恢復國家主權和應有的國際地位。阿登納政府推行親美、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謀求在美國的扶持下洗刷掉戰敗國的屈辱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次年5月協定生效,聯邦德國結束被佔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6年1月建立國防軍,3月透過防務法,規定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58年1月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63年簽訂德法友好條約,正式實現了法德和解
與合作.阿登納政府追隨美國對蘇冷戰,堅持“哈爾斯坦主義”。1955年月22日,阿登納政府發表宣告,聲稱聯邦德國代表整個德國,不同與民主德國建交的國家(蘇聯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關係。這項政策是由當時的國務秘書瓦爾特·哈爾斯坦建議制定的,故稱“哈爾斯坦主義”。“哈爾斯坦主義”等於作繭自縛,限制了聯邦德國自己在國際舞上活動的地盤。
當聯邦德國重新以經濟強國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的時候它不願再在外交上處處追隨美國,作美國的“小夥伴”,而要以獨立自主的姿態開展外交活動,改變“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國際形象。60年代末上臺的社會民主黨政府正式實行“新東方政策”。
1970年,聯邦德國先後與蘇聯、波蘭簽訂條約,承認歐洲各國現存邊界不可侵犯。1972年同民主德國簽訂《關係基礎條約》。條約規定:彼此承認是主權國家,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相互之間的正常睦鄰關係”。1973年兩個德國同時加入聯合國。
新東方政策使聯邦德國在東西方關係中取得了主動權與發言權,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重大問題上可以直接同蘇聯、東歐打交道,而不必再仰仗美國。新東方政策使聯邦德國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有力的政治態勢,使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
政治地位發生重大變化。聯邦德國終於以一個經濟—政治大國的形象崛起於歐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