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後的騎兵09

    漢景帝下定決心,一戰到底,

    建文帝猶猶豫豫,瞻前顧後。

    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等,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起兵,史稱“七國之亂”。

    起因是漢景帝要削藩,晁錯是主謀。

    晁錯,今河南禹州人,多次建言獻策受到重用,先後擔任太子家令、中大夫,漢景帝即位後,成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給景帝上書《削藩策》:削藩,反;不削藩,亦反;削藩,禍小,不削藩,反而禍大

    因此不被同僚理解,又被藩王們厭惡,其父更是直言: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劉氏安,而晁氏危。

    漢景帝一意孤行,收回了藩王部分郡縣,因此,各地藩王不滿,以吳王為首起兵要“清君側”。

    但是,漢景帝在滿足藩王們“誅晁錯”的要求後,吳王等仍不退兵罷戰,這才明白,吳王目的不在晁錯,因此決定由周亞夫掛帥平叛。

    明太祖出於藩王守邊的目的,分封諸子為王,建文帝時,卻擔憂這些叔輩們有想法,即位後著手削藩。

    建文帝削藩過狠,過急。才即位沒多久就要削藩,沒一點計劃。

    哪怕是道途聽說,藩王就會受到錦衣衛的責難,或被廢為民,或被迫自盡,周王、湘王、代王等。

    藩王是人人自危,但就是沒有哪位藩王舉兵反抗,明太祖可是給予藩王很大的許多護衛、權利。

    燕王為求自保,不得已也舉起“清君側”旗幟起兵靖難,兵戎相見了,建文帝反而時下令“勿傷朕叔”,致使前線畏手畏腳,而燕王多次化險為夷。

    漢景帝削藩,堅定不移平叛,建文帝又要削藩,又不想揹負惡名。對周王、代王就下的狠手,到了燕王這裡畏手畏腳。

    再者,漢朝削藩最後還是實行推恩令,建文帝不知道,作為輔臣,主張削藩的黃子橙、方孝儒怎麼會不知道?

  • 2 # 江森淼鑫

    建文帝和漢景帝相比就是個不合格的皇帝。領兵將領的選擇漢景帝是一代名將周亞夫,並且不干涉周亞夫的軍事行動,在親兄弟梁王求救時也沒有給周亞夫特別大的壓力。最終在兵力不佔優勢情況下艱難勝利,不是輕鬆取勝。建文帝選擇李景隆,一個解釋虎父犬子這個詞的人領兵,差不多十倍的兵力卻被對方打的落花流水。使建文帝一方最初的完全優勢慢慢被逆轉,其作用不亞於一個高階間諜。

    戰爭過程中,漢景帝殺自己老師,不顧弟弟梁王幾次求救,表現出的殺伐果敢,是一個好皇帝的品質。建文帝下了一個不得傷吾叔的命令,綁住自己方軍隊手腳,人是來要你命的你卻不捨得讓對方受一點傷害,從這個命令發出也能預見結果。

    皇室內部爭權都是你死我活的遊戲,從建文帝的命令不得傷吾叔說他的性格決定他的失敗。

  • 3 # 葉飄刀

    同樣是因為削藩引發的叛亂,為什麼漢景帝能夠平定七國之亂,而建文帝卻連一個燕王朱棣都擺不平呢?

    名正言順

    七國之戰與靖難之役都是因為削藩而引發,而且起兵一方打的都是”清君側“的口號。

    但面對這種情況,漢景帝無疑比建文更狠辣果敢,他直接斬了晁錯,等於自己主動請了君側,這樣一來,七國的叛軍也就沒有了起兵的藉口與理由,也就是所謂的”名不正言不順“了。這個時候再接著打,那就是明著造反了,不得人心。

    反過來看建文,朱棣一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但建文到最後都沒有對這幾個文官動手。而且這些文官也是瞎指揮一氣,如果不是他們頻頻出昏招,建文怎麼會最終失利。如果不是齊泰黃子澄幾人最終都極慘,都懷疑這幾人是不是朱棣在建文身邊的奸細了。建文但凡把他們的主意反著來,也不會落得最後的下場。

    藩王支援

    靖難之役看著只有朱棣一個人起兵,而七國之戰看著有多位藩王一起作亂。似乎是建文帝更得到支援,其實不然。

    漢景帝能夠平定七國之亂,當時的梁國是出了大力的,梁國當時對朝廷的幫助在平定七國之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換句話說,七國之戰造反的諸侯雖然多,但也有諸侯站在朝廷一方,而且為之死戰。

    但再看看靖難之役,雖然實際出兵的諸侯只有朱棣一人,但天下眾多藩王卻全部袖手旁觀,無人幫助朝廷。甚至有很多諸侯王雖然明裡沒有出兵,但暗中給了燕王極大的支援,比如借兵給燕王的寧王。卻沒有一個諸侯王是帶兵勤王幫助建文去與朱棣死戰的。由此可見漢景帝造反的諸侯王雖然多,但他還是比建文更得諸侯王的支援。

    將士用命

    漢景帝能平七國之亂,手中有周亞夫這樣的名將是分不開的,當時將士用命,自然漢景帝才有平定的可能。

    而建文帝手中並非沒有名將,卻沒能平定朱棣,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武將的顧忌。漢景帝的削藩是相對單純的削藩,七國之戰之後,漢景帝也是立刻殺了晁錯站住了大義的名分。

    但建文帝的削藩卻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削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次削藩是文官集團的一次奪權,是文官集團想要獲得更大權力的一次舉動。正因為如此,建文才一直沒有對所謂的清君側的物件動手,因為他依靠的就是文官集團。

    但需要注意的是,治國是需要依靠文官的,但打仗需要的是武將。特別是建文的時候,還是見過初期,有很多朱元璋時期戰功赫赫的勳貴武將在,此時的武將地位可不是明末,還在文官之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官迫不及待的奪權,雖然第一刀砍向了藩王,但如果文官得勢,下個目標必然是武將。這就難免使得武將打仗的時候有顧忌,其實這也是建文不殺那幾個文官的後遺症,他要是在朱棣起兵之初就如同漢景帝那樣自己把君側清了,然後再重用武將,仗也就贏了。

    奇葩命令

    說起建文會輸,裡邊有極為重要的一條奇葩命令被反覆提起,那就是建文說的”別讓朕揹負殺叔之名“。其實個人認為建文這麼說是在給武將暗示,你在戰場上就直接把朱棣殺了,別抓回來讓我來下命令殺,背上殺叔的名聲。

    但事實上執行的時候,就是誰都不對朱棣下殺手,朱棣如同神光護體,多次化險為夷。個人認為武將沒聽懂朱棣的暗示是不可能的,官場高層誰不是人精。問題就是朱棣是當眾說的,而且朱棣不殺文官以佔大義的名義,擺明站在文官的一邊。這就使得武將心中犯嘀咕。如果真的殺了朱棣,那麼文官難保不會以此將其治罪,從而連自己的權力也一同收了。

    如此情況下,武將自然也有自己的考慮,自然也就不敢對朱棣下手了。建文的奇葩命令與他對文官的袒護,造成了這樣的結果。而反觀漢景帝,就沒有這麼多的么蛾子出來。

    綜上所述,建文之所以會輸,完全是自己作死的結果,比較一下他和漢景帝的作為,那就是活脫脫的反面教材的典型。

  • 4 # 速不臺

    這是一道地理題,漢景平七國是以北壓南,建文削朱棣是以南克北。

    中國歷史上,軍事力量北方壓倒南方是常態,南方剋制北方是特例。別看“北伐”這個詞聽起來很威武,兩千多年來成功的就兩三例而已。

    項羽算個南克北的特例,他起兵江南,大戰河北鉅鹿,西向入秦關。然後,一把火燒了咸陽,放棄天府關中,帶著金銀財寶回老家,跑到今天江蘇徐州去建國。

    結果一個沒注意,劉邦佔據關中寶地,野蠻生長,最終蕩平天下,項羽烏江自刎大結局。

    漢代七國之亂有兩個主力,一是劉濞的吳國,二是劉戊的楚國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封國在今天江浙一帶,恰好是項羽的老根據地。跟隨劉濞造反的楚王劉戊封國地跨淮河兩岸,建都彭城,恰好是項羽西楚霸王時期的都城。同時,兩人的地盤也曾經是韓信的封地。其他混水摸魚的有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和趙王劉遂。

    七國全在內地,部下士卒幾乎都沒打過仗。七王裡面就劉濞有過戰鬥經驗,戰績一般。七國地區曾經出現的項羽勢力、韓信勢力以及今天山東地區田都、田市、田安勢力都被消滅了,所部能征慣戰的將領也大多被收拾了,武學傳承中斷。加之,深處內地,幾十年的和平生產,這些地區計程車兵就沒啥戰鬥力了。

    但漢軍這邊就厲害了,韓信、彭越被滅後,九江王英布造反,劉邦一個衝鋒就拿下了,要知道英布曾是項羽帳下頭號戰將,可見漢軍北方軍團武力值了已是海內第一。此後,數十年間,漢軍一直在長城沿線與匈奴拉鋸。北方的軍隊,無論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始終保持戰鬥狀態。

    漢軍當時的實力,對付匈奴這種鐵血戰士還很吃力,但對付七國這些“小趴菜”就厲害了。主力還沒動,梁王的地方軍就差點剋死七國,漢景帝劉啟兄弟倆的命不是一般的硬。

    只打了三個月,沒有實力,搞偷襲的七國煙消雲散。

    明朝起家是朱元璋南克北,雖然拿下了大都,但北元依然盤踞在蒙古高原,遼東地區也不時拉鋸,西域拿下哈密後也啃不動了。

    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效仿成吉思汗把兒子們封到外藩建國的做法,東起遼東西到甘肅,一口氣封了十三個王。封這些王主要目的是鎮守邊塞,打擊北元勢力,這些親王通稱“塞王”,朱元璋要讓他們成為拱衛中央的“十三太保”。

    十三“塞王”中,軍事才幹堪稱優秀的有晉王朱棡、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寧王朱權。

    明朝初期,十三“塞王”經常深入漠北作戰,由此北方軍團得到充分鍛鍊,武力值極高。建文時代晉王朱棡和秦王朱樉早死,剩下的燕、寧二王長期領兵作戰,在北方軍團將士中有極高的威望。

    而建文帝方面,中央軍久居內地,疏於戰陣,退化成了治安隊。而朱棣帳下都是精兵強將,開打後,朱棣迅速控制寧王朱權,兼併了寧王兵馬,以及數萬聽命寧王的兀良哈部蒙古騎兵。

    加之北方邊疆軍團的將領,不是燕王朱棣的老部下,就是寧王朱權的老部下,積極響應朱棣“清君側”的號召,全部被朱棣收入麾下進行整編。

    朱棣造反,一下子演變成了北方野戰兵團與南方治安大隊的戰爭,朱棣想不贏都難。

    很多人把建文帝的失敗歸結到帳下沒有名將這方面,嘲諷李景隆是“豬隊友”。然而,在絕對實力面前,有名將又如何?

    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率野戰軍十五萬直撲中原,李隆基糾集了六十萬大軍幹不過,退守潼關,先後有高仙芝、封長清、哥舒翰等名將指揮,一樣不能野戰,只能憑險死守,等待西域的野戰軍東援。

    六十萬大軍看起來是叛軍的好多倍,但全是市井平民和農夫組成,在沒有精心訓練的情況下,與久經沙場的叛軍硬剛,就是送人頭。

    李隆基不聽勸告,強令大軍出潼關野戰,結果全軍覆沒!

    所以說,漢景帝劉啟和燕王朱棣,贏就贏在手中有精銳的北方野戰軍團,還有久經沙場的將領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家庭連三萬都拿不出